温州昆曲剧目特点

温州昆曲上演剧目组成的特点:

温州昆曲所上演的剧目,是指从老哗“同福”昆班成立起直到现在的130年间曾经演出过的剧目,包括不见于其它剧种的剧目和昆剧艺人自己创作的剧目,以及建国后剧团创作、整侍棚行理、改和乎编、移植的剧目在内,全本戏约150余个,小戏和折子戏约100余个。这个统计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遗漏的肯定还不少。从剧目组成的特点来考察,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昆山腔形成以前,即明万历以前中国戏曲舞台上所普遍流行的剧目占了一定比重。如《荆钗》 、 《琵琶》 、 《白兔》 、 《杀狗》 、 《精忠》 、 《八义》 、 《金印》等,都作为班社的基本剧目,不论哪个班社,都必需能够演出这些剧目,才能得到观众的承认。而作为昆山腔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如《浣纱记》 、 《牡丹亭》等却从未有上演全本的记录。前者只有《回营》 、 《姑苏》二出;后者只有《花判上任》一出。这一剧目结构的形成绝非偶然,有人据此认定,这是永嘉昆剧自温州南戏直接继承而来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二)家庭伦理剧较历史剧为多。在永嘉昆剧舞台上,帝王将相出现的频率远不及市井小民为多。这方面的剧目如《永团圆》 、 《占花魁》 、 《双玉鱼》 、 《寻亲记》 、 《巧相逢》 、 《合珠缘》 、 《虐媳报》等剧,是永嘉昆剧剧目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剧目在描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方面往往有独到之处,使演员在塑造人物时有了很大的回旋余地。结局自然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善恶斗争善胜恶败的永恒主题,使广大被压迫和被奴役的人民群众的心灵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丑角戏多。永嘉昆剧的演员结构虽也和其他兄弟剧种一样以生旦戏为主轴,但丑角戏却不容忽视。丑角戏
在每一个台基、每一场演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些折子戏如《一文钱.罗梦》 、 《红梨记.醉皂》 、 《儿孙福.观灯》 、 《绣襦记.教歌调猴》 、 《琵琶记.大小骗》等竟成了某些昆班的重头戏。一些丑角演员如杨盛桃、方皮、曼生等也因此而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永嘉昆剧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为了能在一个晚上把整本戏演完,对剧本往往要进行大量的压缩和删芟,但一般都保留了丑角戏的折子。这种对丑角戏的重视,是和温州南戏一脉相承的。 (四)李渔作品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在《笠翁十种曲》中,已知确曾上演的就有七种: 《比目鱼》 、 《蜃中楼》 、 《巧团圆》 、 《风筝误》 、 《凤求凰》 、 《意中缘》 、 《奈何天》 。且大都原本上演,不作删改。江南各地方昆剧班社虽也上演《十种曲》,但数量远没有这样多。据老艺人传言,这些剧目都是金华先生到温州传授的。李渔的戏班是否到过温州?它和永嘉昆剧有何种关系?还是一个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问题。
(五)艺人自编的剧目多,也是永嘉昆剧的一大特色。这些剧目大抵为永嘉昆剧所独有,是其它地区的昆剧和兄弟剧种所未曾见者。有的根据当地流传的汉族民间故事编演,如《对金牌》 ,即周密《癸辛杂识》所记江心寺恶僧祖杰残杀余氏一家七口的命案。元代的温州南戏即曾上演。又如《洗马桥》 ,即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故事,温州道情中所唱的《洗马桥头祭羹饭》,温州居民几乎家喻户晓。 《错中冤》 ,即初刻《拍案惊奇》中《恶船家计赚假尸银,狠仆人误投真命状》故事,其事发生在永嘉境内。此外如 《双仙斗》 、 《双莲桥》等也都是温州人所熟知的神话故事,演出此类剧目,特别受到观众欢迎。
艺人自编剧目上演时间较长的有《杀金记》 、 《花鞋记》 、 《对金牌》等。前两种相传为蒲门生所作,其中的《杀金记》后来成为昆剧武生的看家武戏,直到60年代还在上演。《花鞋记》是轻喜剧,由丑角与彩旦应工,早为瓯剧所移植。此外,如《孽随身》 、 《合莲花》 、 《惠中缘》 、 《醉于归》 、 《双鸳判》 、 《紫金鱼》 、 《王文诊脉》 、 《双埕翻醋》等十多种,则为“新品玉”随班专业编剧瑞安人陈翼卿所编。这些剧本格调不高,曲文大都比较通俗,也比较容易为没有文化的畸农市女、野老村氓所接受。

怎样欣赏昆曲?

京剧先看一些节奏快的。比如武家坡和坐宫,这样容易入门。建议先听程派的,就听张火丁吧,现在年轻人喜欢他的最多,她的锁麟囊和春闺梦不错!
昆曲先看牡丹亭的惊梦吧 戏曲很多唱段节奏很慢,特别是昆曲就没有快的,但其实只要听进去了是会迷恋上的。耐着性子,你想想刚开始喝茶喝咖啡抽烟不都是不觉得好么.但最后还不是上瘾了。糖果之类的天生就喜欢吃的,但很少有吃一辈子呀,因为它很浅,就是这个道理!

永嘉昆曲名家作品赏析文章

我给你搜了一段文字,你看下。

昆曲欣赏之我谈———抛砖引玉
喜欢一个东西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东西能带来人身心的愉悦,如果单纯为了学术研究,那么就和欣赏不同了,一个是严谨,一个是放松。

昆曲首先是一种伴唱音乐,也就是说一定是先有词后有曲,那么欣赏首先就要打开你古典文学的嗅觉细胞,对古典文学感兴趣,并且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才能深谙其味,举例,长生殿闻铃一直被称为大官生的当家戏,先抛掉音乐性,单纯说文学性,文学性中最骄人的就是它的意境,在风雨飘摇的路途之上,遥想自缢在马嵬坡的爱人,自己撕心裂肺的那种痛苦,那种不得已的哀伤,都寄托在一片悲苦的感情中,于是在那最感人的前腔唱段中的尾声部分,唐明皇唱到:迢迢前路愁难罄,厌看水绿与山青,妃子啊,伤尽千秋万古青,尤其是最后的万古青,要是听过唱腔的人就会知道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听曲,一定要对曲词要完全烂熟于心,才能把真正的意境听出来,才能感受到作者要表达那种意境。

其二,对于昆曲美的地方我个人认为以前很多学者或者去家都没有提到,那就是:叫人的兴奋点达到高潮。举例

牡丹亭的游园中,很重要的一句: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其实我觉得这句话远远超过了姹紫嫣红,雨丝风片,杜丽娘的心是一种浪漫的自由主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天性,那种美,那种超出一般礼教的情感,才是汤显祖要表达的真理和追求,因此剧本本身的思想性和兴奋点,才是昆曲教化人的无形春雨。

其三,这也是个麻烦事,就是你必须对中国汉语的音韵学必须了解,尤其是姑苏一带的发音,因为很多昆曲都是用南曲,这样有些入声字,还有有些发音,你是一定要按照中国古代的音韵学的规律来的,很多现代的昆曲表演者(尤其是舞台表演者)大大弱化了昆曲的字,昆曲就是靠着字的发音来传承的。举例,在一出琵琶记中,卖发一折,其中有个字:资送他,我听到复旦大学一个曲友唱成———-资送tuo,我一直以为他是错的,结果我查了韵学骊珠,才知道我错了,这个曲子压的是guo —luo韵(歌guo罗luo),所以你如果对中国的韵学不了解,那么你一定无法完整欣赏真正的昆曲。现在演员的昆曲基本上规范的不多,但是业余曲友的演唱就有很多规范并且超过专业演员的地方,出现了演员向曲友学习的情况。

其四,我们来说音乐的问题,这一个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昆曲演唱讲究: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有空你们可以听听王正来的演唱,就知道什么是收音,比如昆曲牡丹亭中拾画颜子乐,其中有:画墙西正南侧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完美,尤其是那个墙和南字,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过这么美的汉字发音,那种收音和韵味,就是完全按照汉字本身的发音来谱曲,所以曲托字,字衬曲,天衣无缝。

其五,多听多学多看,我基本不看舞台演出,因为演员的表演基本属于—昆剧,我们业余曲友属于清台,我们侧重于曲+字,对于表演完全外行,所以这个需要和专业演员请教 。

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昆曲=昆剧,这是完全错误的,老的艺人为了生存,更改了很多的昆曲原来的风貌,为了迎合演出需要,大肆更改,导致昆曲的曲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曲家更注重昆曲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完全是根据音乐和音韵来演唱 。

x 登录 · · · · · ·

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