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派作品的艺术特点?

印度美术南亚次大陆从史前到1858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前的美术。印度是东方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化是多民族、多宗教的混合文化,与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印度本土的主要民族达罗毗荼人基于生殖崇拜的农耕文化与外来的雅利安人基于自然崇拜的游牧文化互渗交融,形成了印度文化的主体。印度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文化与外来的伊斯兰教等异质文化互相影响,使印度文化呈现多样统一的特征。尽管印度历史上外族入侵频繁,小国林立,长期分裂,但印度文化仍具有印度本土传统精神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印度美术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内容深奥,形式丰富,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对亚洲诸御尺国的美术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印度美术不仅具备印度文化的一般特点,而且与印度的宗教、哲学关系极为密切。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美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而非审美观照的对象。19~20世纪,西方各国和印度的学者才逐渐发现了印度美术的审美价值,并参照欧洲美术史的风格分类法,把印度美术风格的演变划分为古风、古典主义、巴洛克、罗可可等发展阶段。当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这种风格分类在年代上与欧洲并不对应,在内涵上也不尽相同。印度美术风格的演变不仅受形式美自律性法则的支配,而且更受印度宗教、哲学嬗变的制约。以印度美术的两大系统──和为例:佛教伦理学注重沉思内省,佛教美术便强调宁静平衡,以古典主义的静穆和谐为最镇核高高境界;印度教宇宙论崇尚生命活力,印度教美术便追求动态、变化,以巴洛克风格的激动、夸张为终极目标。而晚期大乘佛教被印度教同化蜕变为密教,密教美术也倾向于巴洛克的繁缛绚烂。同时,印度的古典主义并不完全摒弃华丽的装饰(酷爱装饰是印度美术的传统特色之一);印度的巴洛克风格也并不完全排斥静态的表现(“寂静”是印度教吠檀多哲学的宇宙精神“梵”的本义之一)。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印度宗教、哲学的奥义,才能准确把握印度美术乃至印度文化的特质和精髓。史前时代美术印度史前时代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万~前1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6000~前3500)、印度河文明时代氏逗 (约前2300~前1700)、吠陀时代 (约前1700~前600)。史前时代的美术基本上属于前美术或准美术的范畴。

印度特色文化插画作品赏析

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