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第二中提琴奏鸣曲创作背景

“昨天下午一点,我们安葬了她,她看起来一点儿都没有改变,还是和生前一样甜美和仁慈。……”——这是1865年2月6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Brahms,1833-1897)写给克拉拉•舒曼的一封信中的内容,在几天前,勃拉姆斯所挚爱的母亲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事情之一。勃拉姆斯对母亲有一种超过了对其他家人的爱,这种爱纯真而且深切,它源自于母亲对他的理解、认同、支持和温情,当勃拉姆斯还未被世人所认知时,是他的母亲鼓励他继续奋斗,给予了他坚定的支持;当他初获成功时,是他的母亲第一个写信给他,说自己以他为荣。失去母亲的悲伤最终溶汇到那部抚慰生者的《德意志安魂曲》(Op.45)之中,勃拉姆斯在这一年完成的重要作品中,还包括一部独特的《降E大调圆号三重奏》(Op.40),其柔板乐章被视为他为母亲所作的挽歌。
1865年的夏天,勃拉姆斯是在利希滕陶度过的,那里有克拉拉的一栋度假房屋,还有绿色的森林,勃拉姆斯常常在这里度过夏日的时光,并在附近的森林中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当勃拉姆斯在森林中漫步时,他见到了森林的日出,初升的太阳静静地放射着光芒,使森林走出了夜的黑暗。——那浪漫的瞬间启发了他的灵感,不久,日出时的美丽和静寂就再现在了他的新作《圆号三重奏》之中。这部作品是室内乐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非凡之作,勃拉姆斯特别使用了自然圆号,使之与小提琴和钢琴进行了不同寻常的组合,产生出非常独特的音响,尤其是自然圆号的音色,常常会令人想象到旭日初升时的金色光辉;在这一作品中,音乐交织了温暖、恬静、忧郁、伤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使看似相互矛盾的感觉被统一在了一起,而这也恰恰是生命中的真实。
年轻的勃拉姆斯
《圆号三重奏》是以“行板”速度作为开始的,而不是传统如蔽闷的“快板”,一个沁人心脾的旋律首先由以钢琴伴奏的小提琴演奏出来,再由圆号悠悠地吹响,这一旋律或许就是勃拉姆斯对森林日出的印象吧;然后,表情标记变为“稍活泼的”,音乐变得很激动,圆号的声音回荡着,整个乐章洋溢着甜蜜温暖的气息。第二乐章是欢快而有并伍力的“谐谑曲”,音乐给人的感觉是跳跃的,乐章进行到中部有一个歌唱性的抒情段落,旋律盘桓低回,绵延起伏。第三乐章是“哀伤的柔板”,一首圆号、小提琴和钢琴的三重唱,这是勃拉姆斯献给母亲的挽歌,安宁的黯然的旋律之中含着回忆和激动,还有更多挥之不去的梦想,和更多对生命的无尽思索。末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快板”,音乐仿佛是在奔跑着跳动着,显示着勃勃生机。——生命就在此刻复苏了,如同森林在日出的时刻苏醒了那样。
勃拉姆斯的室内乐不仅是他自己一生创作中最杰出的部分,而且也是整个室内乐发展历史中最精彩的部分。他的室内乐延续了从海顿到贝多芬的古典主义形式,而在渣弯内容上则是纯粹浪漫主义的,就这样,古典的韵味与浪漫的激情相碰撞,造就出了精美同时又有着深刻内在情感的作品。在所有音乐形式中,室内乐是最适合表现心灵深处世界的一种音乐形式,特别是对于浪漫主义时代孤独的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来说,也是对于在漫漫生命旅途上独守一生的勃拉姆斯来说,室内乐是表述自己独特的个性思想和记录自己诗意的情感世界的最好方式。——忧郁而怀旧,同时又散发着甜美和光泽,这是他的室内乐给人的总体感觉,这些音乐每一部都是倾心之作,每一曲都是心灵之声,每一首都值得用心去聆听、用心去体验,因为它们是勃拉姆斯的生命的印痕。

克拉拉肖像
与比自己年长14岁的克拉拉的恋情,是勃拉姆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53年9月,年仅20岁的勃拉姆斯与舒曼相识,并受到这一家人的热情款待。第二年,当舒曼罹患精神病住院时,勃拉姆斯给身陷绝望的克拉拉带来了许多安慰,这就是二人恋情的开端;之后他们互通书信,在这一年12月给克拉拉的一封信中,勃拉姆斯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如果我得到上帝的允许,让我亲口对你说出我爱你若狂,而不是写这封信来告诉你,那该有多好。此刻,眼中的泪水让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后来,克拉拉销毁了这一时期写给勃拉姆斯的信件,对于他们而言,或许理性是更为重要的。在1856年7月舒曼去世之后,克拉拉和勃拉姆斯继续保持了理性的态度,二人没有发展他们的恋情,而是成为了终生的亲密朋友,这肯定令勃拉姆斯伤心欲碎,他再也没有像对克拉拉那样对别的女性敞开过心扉,那时勃拉姆斯刚好23岁。
时光荏苒,漫长的生命似乎只是短暂的一瞬。“我们的世界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加空洞了”,这是 1890年克拉拉在自己的儿子费迪南去世后写给勃拉姆斯的一封信中所言,此时勃拉姆斯已经57岁了;在这一年,他完成了音乐历史上唯一可与莫扎特那首《A 大调单簧管五重奏》相媲美的《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Op.115)。——“b小调”一向有“黑色调性”之称,它决定了这一作品的忧郁气质。这首五重奏包含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往昔美景的追忆,那里面有沉郁的感伤,也有融融的暖意,那里面依稀可见暮色苍茫中勃拉姆斯的身影,仿佛一片秋叶在圣洁的夕阳中升华;单簧管的独特音色特别适合表现这样的情绪,在乐曲中,勃拉姆斯以非常有节制、甚至非常柔和的方式将这种情绪弥散开来,使之渗透到每一个听者的梦幻之中。
《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自始至终都少有欢快的情绪,即使是在快板乐章中。第一乐章“快板”,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引导出单簧管演奏的一支阴郁的冰冷的歌,可以感觉到,那歌声中流露着落日余晖的一丝暖意,那歌声中也还依旧残留着曾拥有过的心灵的激动;第二乐章“柔板”,首先由单簧管缓缓地吹奏出黯淡的旋律,那里面有浓浓的惆怅,也有些许的悲凉,这一旋律绵延着,变幻着,也许这就是漫长人生的写照吧,在历经沧桑之后,它终于消失在了迷离之中;第三乐章是作品较为欢快的乐章,以“稍快的行板”为开始,然后转为“富于情感但有节制的急板”,音乐速度稍显迅疾,给人清新的感觉,如同往事历历,闪现而过;末乐章是由一个主题引出的五个情感各异的变奏,主题有着柔美的阴郁,第一变奏是由大提琴主奏的一个持续不断的低沉旋律,转到第二变奏时情绪变得异常激动,随后是比较明快的第三变奏,第四变奏散发着一种莫名的淡然的情绪,有人说这是一种超脱,这种情绪一直延伸到最后的第五变奏,以中提琴演奏出一支柔和而深切的旋律,然后,音乐又回到了开始时的阴郁主题,在无尽的寂寥中,一切归于平静。——夜幕降临了……
在生命的最后六年中,勃拉姆斯的创作不算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两首为单簧管或中提琴的奏鸣曲(Op.120),它们深藏着遥远的记忆;1896年5月,勃拉姆斯完成了《四首严肃的歌曲》(Op.121),它的歌词源自于《圣经》,内容涉及了死亡与升华,以及最终对爱的肯定;也就是在这个月,克拉拉病逝。勃拉姆斯无法从失去克拉拉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完成了为管风琴的《十一首众赞歌前奏曲》(Op.122),其中最后一首的标题是《哦!世界,我必须离你而去了》。翌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病卧床已有一周之久,这天早晨他醒来却说不出话,生命就这样悄悄地逝去了,这时距克拉拉去世仅仅十个多月。当克拉拉病重时,勃拉姆斯曾在给她的女儿玛丽的信中这样写道:“……因为当她的双眼合上时,也是我的生命结束的时刻。”
老年的勃拉姆斯
推荐唱片:
1.勃拉姆斯室内乐全集:由美艺三重奏、柏林爱乐八重奏、意大利四重奏、格鲁米欧三重奏等著名室内乐团演奏,philips 454073-2
2.圆号三重奏:F.Orval演奏圆号,A.格鲁米欧演奏小提琴,G.Sebok演奏钢琴,
philips(小双张),438 365-2
3.单簧管五重奏:1)H.Stahr演奏单簧管,柏林爱乐八重奏组成员,
philips(小双张),446 172-2
2)K.Leister演奏单簧管,Vermeer四重奏团,ORFEO,C 068831 A
4.德意志安魂曲:施瓦茨科普夫、菲舍尔—迪斯考演唱,克伦佩勒指挥英国爱乐乐团与合唱团,EMI,5 66903 2
5.中提琴奏鸣曲:N.Imai演奏中提琴,R.Vignoles演奏钢琴,CHANDOS,CHAN855

浪漫主义时期中提琴

3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