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菲德勒

表现派的概况

表现派是二十世纪初叶兴起于德国的艺术运动。德国《狂飘》杂志的编辑H.瓦尔登1911年首次使用表现派来称呼柏林的前卫派作家,不久被广泛采用。 同时,19世纪末,德国的一些哲学家、美学家的理论,也曾经对表现主义运动起了推动作用。K·菲德勒提出了在文艺中创造个性的课题,认为形式产生于内容和主题,并且和内容与主题难以区分开。他还把艺术品的产生看作是作者的内在的需要。T·利普斯把前人提出的移情说加以新的解释和发展,认为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对象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从而为表现主义奠定了美学基础。W·沃林格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于满足各个时代人们心中所存在的心理的需要。他说,“美术品可以是一种独立自由的有机体,和自然并存而在最终本质上又与自然毫不相干”;他还提出了艺术创造活动中“抽象的趋势”的学说,为抽象主义的理论寻找美学的根据。在这些理论影响下,此派的画家强调艺术的表现力和形式的重要性,主张绘画不是机械的模仿现实,而是表现“精神的美”和“传达内在的信息”。认为艺术创作以精神为主,自然——包括眼睛所见的自然外形、感觉的现象等都是次要的。他们认为艺术的表现,绝非印象派的偶然性,而是绝对性、必然性,直入内在的真实。他们的作品,不是视野世界的印象,而是强烈的表现出人性赤裸的主观状态,挣脱一切外形和自然的约束,以精神的体验,含蕴神秘性与宗教热忱,达到忘我的状态之呈现。因此,他们的画面多趋于浪漫的倾向,采用少数的强烈色彩对比效果。着色单纯,构图亦于紧密形式中追求单纯化。直接对表现派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E·蒙克,他的作品引起了一群年轻画家的极大兴趣。被称为表现主义先驱的是C·罗尔夫斯、L·科林特和E·诺尔德。接近表现派画风,且十分狂热的还有法国画家M·弗拉曼克。他们是从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的影响走向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注意表现主观的内心感受,追求强烈的形式感。



下面哪一项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本题选择:C


1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