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之争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什么是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表现主义历史起源表现主义这个词一般用来描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反对学术传统的绘画和制图风格,它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文学艺术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来与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区别。


西欧中世纪教权与王权之争的性质及影响,求指教

第一,在与世俗权答背空力的斗争中,教皇势力逐渐失去优势。教皇事沙冲丰宽权的衰落是从教皇与法王斗争失败开始的。1302年,菲利普四世召集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寻求国内力怕齐调月收量的支持。卜尼法斯八世气死后,法国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称克莱门五世。由于意大利处于混乱之中,新教皇从未到罗马上任,后来甚至把教廷迁到了法国边境的教皇属地亚维农。此后,刻机六待或挥益责法王进一步操纵教皇选举,导致七个法国人连任教皇局面的出现。在教皇委任的134名枢机主教中,竟有111名法兰西人,教廷讲待脸著营市乱精准报京具有浓厚的法国色彩座谓功左别牛滑陈息货。第二,世俗化倾向加剧,争夺教皇职位的斗争愈演愈烈。早期基督教是下层人民的宗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它最初是奴隶和被鲜陆发稳少厚互将期释放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教徒和一般信徒对基督教信仰的坚定性多出自其内心的虔诚,因而笃信清贫、守贞、敬畏上帝等清规戒律,尽可能地远离世获元翻众俗生活,典型表现为修道制度。为了强化教徒的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的宗教意识,修道院多创设于荒凉旷野、荒无人烟的地方。但是,随着与俗权冲突和斗争的发展,天主教会的世俗化倾向不断加剧,买卖圣职、教士结婚、蓄妾置产之风日益陆导冲苦盛行,教权主义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教会留丑陋现象和腐败风气沙块结举龙胶。教廷内部矛盾重重察树陆且刑数析唱,争夺教皇职位的斗争愈演愈烈,出现了罗马和阿维农两个教廷,两个教皇、三个教皇并存。经过“亚维农之囚”时期(1308-1378)和教会“大分裂时期”(1378-1417),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削弱了,教皇权威进一步衰落。从教皇权英诺森三世开始走向中世纪的极盛期。英诺森出身于罗马的名门贵族门特收项未上知烈存,先后进入欧洲最有名的巴黎大学和波伦亚大学,分别攻读神学和法学。他增错息艺业是个狂热的教权主义者,坚持锡托派修士圣伯那(***.ber顾火乱庆见narddeclairvaus,1090-1153)的“双剑说”,认为上帝赐予教皇宗教权力和世俗权力两把剑,教皇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是至高无上的。英诺森玩弄高呢然织站百医古完烈的外交技巧和政治权术,在欧洲政治生活中取得了成功。他先在意大利境内树立霸主地位,恢复对罗马城的管辖权;然后利用英国各阶层对“无地触发营查般甲王”约翰统治政策的不满,迫使约翰王对罗马教廷称臣纳贡;似啊路部再操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选举,迫使皇帝承认教皇国的独立地位;还拒绝法王菲利普二世上诉的离婚案,迫使法王屈服。英诺森统治时期,罗马教廷不仅组织了第四次、第五次对东方穆斯林国家的“十字军”东侵,而且大肆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异端运动,查禁一切违反正统教条的书籍,规定审判宗教异端分子的严刑峻法。两个著名的天主教修会——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就是由他批准设立的,它们成为推行教主义运动的急先锋。英诺森主持召开的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对有关教会改革、教产使用、缴纳什一税等事项作出了具体规定,并批准用“变体论”解释天主教的圣体圣事。这是中世纪规模最大、最富有成果的西方宗教会议,除有400多名主教和800多个修道院长与会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法王、英王也派了代表。在中古“基督教大世界”,世俗王权基本上处于一种依附地位。人们对封建原则和宗教信仰的认同感,掩盖了民族的亲和性和国家的属性。就阶级结构而言,欧洲存在着贵族、市民和农奴三个相互隔膜、不可位移,而又彼此冲突的社会等级。在经济结构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分裂成封闭的、零碎的地方区域经济。尽管各地存在着王权,国王只是较大的或最大的封建主而已,他们事实上屈居于教权之下,在其所统治的“国家”中根本不存在充分的自主权。人们普遍认同于具体的、现实的领主、领地和庄园,而不是抽象的国王、民族和国家,他们关于“国王”、“民族”、“国家”的概念十分淡薄。社会分野是由同一等级的人所组成,他们自以为是僧侣、骑士、商人、工匠或农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民族性,有关民族、民族国家的思想根本谈不上。“欧洲人自身虽然也有判别,但那仅仅是地域的差异,共同的信仰使他们彼此认同。”他们使用各不相同的方言,居住在不同的区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知之甚少,“英格兰”、“意大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并不是作为政治实体的国家而存在的,只是一些地理名词而已。中世纪时期,欧洲各世俗国家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二元政治模式加剧了欧洲的分裂。由于天主教会建立了庞大的国际组织,罗马教廷可以通过各地的教会机构,操纵着基督教世界。欧洲人具有某些共同的精神文化联系,他们都从属于一个西方天主教会,都是基督教大世界的成员,经济上受教廷的压榨,政治上受教皇的统治。“基督教大世界”一词本身就有“君主的”含义,它包括共同的基督教信仰,其教会成员,以及他们对教廷的精神服从等内容。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不仅使政治上的分裂状态进一步加剧,而且使整个欧洲面临着罗马教廷的压力,等级森严的教会制度并使各国失去了民族独立性。经过雷戈里七世、英诺森三世,教会纪律有所加强,教会风气有所好转,教会威信有所提高。中古末期,欧洲市民阶级逐渐兴起,王权日益形成为各国走向统一、各民族走向独立的核心,冲击着基督教大世界的统治秩序,教皇权的衰落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之潮流。在与世俗权力的斗争中,虽然教权有时占上风,最终将从属于俗权。市民阶级虽然无力摆脱教皇权和天主教的束缚,但他们可以其经济力量支持卫权,借助于王权代表的国家力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共同的利害关系促成了市民和新君主的联合,他们终于把维护自身利益和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结合了起来。这是走向民族国家的第一步。特别是随着民族教会思想和实践的发展,近代民族教会的出现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权主义、普世主义最终让位给皇权主义和民族主义。



1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