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

D

贝尼尼雕塑圣德烈萨的狂喜

“V型”动态构图《圣德烈萨的狂喜》

雕塑米开朗基罗看来是最能体现出男子气概的举动,所以他的雕塑大多肌肉线条明显,力量感十足,他的雕塑也被看做是神话中男人的标准造型,他对男人气概的推崇甚至到了极端的地步,甚至看到拉斐尔作画也笑话他是娘们儿,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雕塑,才是男人应该干的事情。而贝尼尼,是在雕塑史上第一个用雕塑来表现柔软形态的人。

贝尼尼的巴洛克雕塑艺术展

在很早以前,雕塑并不是用石膏完成,而普遍是用石头,还是最坚硬的大理石完成,材质的特性决定了雕塑出来的作品比较适合表现硬朗的肌肉与线条,并且,由于大理石不是橡皮泥,他的雕刻特点也决定了他不能表现丝绸或者水流的形态,但这一切不可能都在贝尼尼这里变成了可能。

贝尼尼用大理石雕刻出了随风摆动的衣襟,柔软的肉体,还有被风轻抚的面纱,仿佛真的有风从脸庞划过,这一切在以前甚至是米开朗基罗时代都不敢想象的,可是贝尼尼实现了。

在贝尼尼的作品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幅。这幅作品的背景故事是修女圣德蕾莎描述她曾经有过的一次美妙幻觉,伴随幻觉的是心脏的剧痛。圣德蕾莎认为,这是因为天使将上帝神圣的爱之箭刺入她的心脏所致,因此,这段体验既是非常疼痛,也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描述这一场景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要在一张面庞上表现两种复杂的感情,我们看贝尼尼所刻画的修女,整个面部呈现出一种“销魂”的形态,微微痛苦,但又仿佛要升入天堂,将痛苦并欢乐的心情描绘的具体到位,顷则空这个作品完完全全的体现出了贝尼尼作为划时代巨匠的超高水平。

贝尼尼雕塑顶峰之作《圣德列萨的狂喜》组雕再现的是宗教神圣场景,它虽然是祭坛雕塑但却具有丰富的戏剧情节。

雕塑背景故事:16 世纪,西班牙的修女德列萨,少年时因罹患癫痫,久不愈,便潜心在修道院侍奉上帝。后面她的病情未好转,依旧常常发病,每当病情发作,她就失魂落魄,脑海中竟浮现各种幻境。后来她选择隐居生活,并将自己发病雀瞎时的幻觉记录下来。这份笔记传至 17 世纪,教会为了利用其内容来宣传宗教的神秘力量,便将德列萨称为圣女。

贝尼尼这尊《圣德列萨的狂喜》所雕刻的是圣德列萨在病痛中产生的幻觉,带着光明和力量的上帝靠近了自己,而上帝恍惚间又好像是小爱神的身姿,手持爱情的金箭向她靠近,正准备向她胸口刺来。在病痛昏睡中祈求爱情降临的圣德列萨,虽然肉体十分痛苦,但她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甜蜜,脸上浮现出被爱紧紧包围的迷醉,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和状态。

贝尼尼以“V”型空间结构来把控该雕塑的整体,小爱神一只胳膊连同其身体与被病痛纠缠、靡靡不振、仰卧在侧的盯坦圣德列萨形成一个稳定而坚固的巨大“V” ,搭建起整组雕塑的骨架,背面的衬布雕刻由中间发散到两侧,刻画出强烈的垂直感,更凸显了前景中“V”形构图的动态感和整体雕塑散发的神秘感,结构看似复杂,安排设计实则有条不紊,经过精心布局。对于雕塑内部的细节,贝尼尼处理得十分到位。如:小爱神手持的金箭也与小爱神的手臂构成一个小小的“V”形,既强化了金箭的力度又造成立刻要刺出去的紧张感和动态感。

贝尼尼一生在雕塑创作中对“光线”的使用是出神入化的,堪称巴洛克时期运用“光线”营造艺术效果的良好示范和代表。在《圣德列萨的狂喜》中,贝尼尼在整个雕塑的背景上部,搭建一束束由镀金色的金属条制成的光柱,与小天使手中的金箭交相辉映,又借用教堂祭坛的三角墙后上方开设的一个隐秘窗户所射入的光芒,好似金色的天国之光,照耀在白色抛光的大理石雕塑上,承载着主光源的天窗被安排在教堂的坛顶上,自然光从天窗倾泻而下,照射到下面的金属条上,从而形成层层金色的反射光线,折射到白色生冷的大理石雕塑上。贝尼尼在该作品中对于“光线”的运用,不仅减弱了大理石的体积感和重量感,还烘托出了人物形体和轮廓,进而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使得圣德列萨火热痴迷的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4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