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流派有哪些?

拜占庭艺术

从4世纪到15世纪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腊城市拜占庭)为中心的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会相结合的官方艺术。其思想内容是崇拜帝王和宣扬基督教神学,为巩固贵族阶级的统治服务。其风格特点是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以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葙结合,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如圣索菲亚教堂的中央圆顶形的结构及其内部金碧辉煌的装饰,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统治的权威。在基督教神像学体系的建立和利用、改造旧形式为基督教宣传服务等方面,在教堂建筑、圣像画、镶嵌画、壁画、细密画及工艺美术的风格创造上,都有较大的成果。由于教会的束缚。后期风格倾向于公式化、概念化。它对中世纪欧洲各国,尤其是东正教国家的艺术有巨大影响。1453年土耳其人攻下君士坦丁堡后,拜占庭艺术的历史已千终结,但其形式仍为东正教会所利用。

哥特式艺术

12至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象征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及作品

威尼斯画派

16世纪以威尼斯画家乔尔乔尼和提香为代表的绘画形式,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画家的精华,但大胆在色彩上创新,使画作更为生动明快,同时人物背景的风景比例更大。大多借宗教神话题材,描绘统治阶级的豪华生活。乔尔乔尼的著名作品有《入睡的维纳斯》、《暴风雨》等,提香的著名作品有大型壁画《圣母升天》、《欧罗巴被劫》、《达娜厄》等。威尼斯画派对其后的巴洛克艺术时期画家有很大的影响。

洛可可油画

洛可可(Rococo)时期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一开始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洛可可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演变而来,原意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洛可可时期在油画领域不再表现神、圣人和骑士,而转而表现宫廷的朝臣、贵族等,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主要代表画家是华托和布歇,华托的《发舟西苔岛》画面迷离,人物雍容华贵;布歇的油画宛若通过钥匙孔偷窥室内,一幅世俗的贵族气息。

佛罗伦萨画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经济和文化中心佛罗伦萨形成的一个重要画派。该派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为主导,用科学方法探索人体的造型规律,吸取古代希腊州世乎、罗马的雕刻手法应用在绘画上,把中世纪的平面装饰风格改变为用集中透视,有明暗效果,表现三度空间的画法。在以宗教神话为主的题材中,把抽象的神像画成世俗化的合乎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理想的人,成功地创造了人物画新风格。除了油画外,当时多创作大幅温壁画,主要为宫廷、教会和资产阶级上层服务,从而改变了欧洲中世纪绘画的面貌。初期代表画家有乔托、马萨丘、乌返庆且罗等,盛期以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画家为代表。15至16世纪30年代最繁荣;16世纪末,由于佛罗伦萨政治上失去独立,经济衰落,以及画家信盲目崇拜前辈的结果,逐渐走向风格主义。

古典主义画派

18世纪欧洲流行的古典主义思潮在美术界的表现,他们对为贵族服务的奢华菲靡的洛可可艺术不满,向古典希腊、罗马的艺术中寻求新题材。典型的代表是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大卫开创了新的画风,他的画风适应了当时大革命的思潮,画风严谨、庄重,他的画《处死自己儿子的布鲁斯》为法国大革命制造了舆论。大革命后他被选为公安委员会的艺术委员,创作了著名的《马拉之死》。拿破仑称帝后他成为首席宫廷画家,为拿破仑创作了《加冕》。波旁王朝复辟后,大卫逃亡到布鲁塞尔,客死异乡。但他的学生们继承了他的画风,古典主义画派掌握了法兰西学院几十年,直到浪漫主义画派兴起。

浪漫主义画派

19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册悉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现实主义画派

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又称为写实主义画派,或写实画派。一开始有巴比松画派中的“巴比松七星”,即七位隐居在法国枫丹白露宫附近巴比松村的匾家,他们热衷于描画自然风景和农村生活,其中最著名的是卢梭和米勒。卢梭专门描画风景,米勒的农民画朴实感人,《晚祷》、《拾穗的人》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最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是库尔贝,他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如《碎石工》。

印象画派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这一名称是由1874年该派作者举行画展时,批评家对莫奈所作《日出·印象》一画出以嘲笑而来。该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

后期印象画派

广义指继承印象画派,并加以变革的各个不同流派。狭义指塞尚、凡·高、高更等人的创作方法。他们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加以革新,不满足于印象泊对自然的客观描绘,而强调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一般不表现光,而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体积感及装饰性等。对后来的野兽派及表现派有很大影响。

新印象画派

19世纪末从法国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个流派。认为印象画派表现光色效果的方法不够严格,标榜以科学方法追求色彩分析,用不同的色点排列组合作画,画法机械。此派活动时间短暂。代表作者有修拉、西涅克、克罗斯等。

现代油画

指20世纪的油画,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打破了人们对经验世界的认识,摄影和现代印刷使得任何描绘对象的绘画相形见绌。所以绘画开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即不再力求描画客观世界(这是绘画本来的目的),而是转而表现画家的主观世界,欣赏一幅绘画,再也不能想象“画的是什么?”,而是表现“谁画的?”。每一个画家都力求表现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力求将对象表现得更像一些。绘画开始和摄影分道扬镳。在20世纪,除了前苏联和部分前中国的画家还在坚持现实主义画派外,全世界所有的画家都在转型。都在追求自己的风格,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各种流派,其中也不乏短时间的逆潮流,如超现实主义画派。但是新的潮流也为色彩研究和装饰艺术提供了许多研究成果。美术的前途又在向原始艺术回归。

象征主义

是1885~1910年间欧洲文学和视觉艺术领域一场颇有影响的运动。象征主义摒弃客观性,偏爱主观性,背弃对现实的直接再现,偏爱现实的多方面的综合,旨在通过多义的、但却是强有力的象征来暗示各种思想。象征主义把宗教神秘注意与反正常和色情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对所谓“原始性”的兴趣与复杂微妙的颓废崇拜结合起来。与这场运动有关的艺术家是法国的奥迪隆·雷东、古斯塔夫·莫罗和皮维·德·沙凡纳,比利时的费尔南·克偌晋夫,荷兰的扬·托罗普等。

表现主义

是指艺术中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它是20世纪初期绘画领域中特别流行于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野兽派

20世纪最早出现的新艺术象征主义的画派。特点是狂野的色彩使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给人不合常理的感觉。1905年一群以亨利·马蒂斯为首的年轻画家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自己的形象简单,色彩鲜艳大胆的作品,震惊了画坛,人们惊呼:“这简直是野兽!”从此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野兽派。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居斯塔夫·莫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野兽派的先驱,他鼓励他的学生们不要遵循程式化的画法,要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去作画。野兽派的领袖马蒂斯和安德烈·德兰都是莫罗的学生。野兽派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画家组织派别,只是一批有同样试验的年轻画家,但野兽派的寿命不常,其他画家都放弃了这种画法,但马蒂斯一直坚持,他活了85岁,将野兽派的画法延续了下来。他偏爱用二维平涂的方法作画,但由于微妙地运用色彩高光,不管怎样平涂,还是能表现出三维的效果来。

风格派

1917年在荷兰出现的几何抽象主义画派,以《风格》杂志为中心。创始人为杜斯堡,主要领袖为蒙德里安。蒙德里安喜欢用新造型主义这个名称,所以风格派又称作新造型主义(neoplasticism)。风格派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参加风格派的,还有匈牙利画家胡萨尔、建筑师乌德、诗人考克、雕刻家凡顿格洛等。

正体主义

20世纪巴黎两位画家布拉克和毕加索,深受非洲雕刻单纯的造型和尖锐的对比影响,发展出新风格。加上1907年他们参观了塞尚的回顾展,立体派第一件代表作毕加索的《亚维农姑娘》产生。立体派根据塞尚的作法,把对象分割成许多面,同时呈现不同角度的面。因此立体派作品,看来像碎片被放在一个平面上。早期的作品里,只用灰色调画。由于使用中性色,整个的空间没有看来特别前进或后退的。代表画家:布拉克、毕加索、雷捷、德罗涅、莱布希兹、布朗库希。

抽象表现主义

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是美国在二次大战前的艺术运动。它是第一个由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1946年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所提出的。抽象派的最重要的前身就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在后世被杰克逊·波洛克随意溅滴在地板上的油彩画作不断运用。一般认为,波洛克是以马克思·爱伦思特的作品为学习对象的。抽象派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和欧洲一些强调抽象图腾的艺术学校(如包豪斯、未来派,或是立体主义等)都有呼应。抽象派的画作也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代表画家:康丁斯基《构成第四号(战争)》、《构成第七号习作》。列维奇《飞机起飞》、库波卡《绘图构成主题二》等。

达达派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派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代表人物:阿尔普、特里斯坦·查拉、马克斯·恩斯特、奥托·狄克斯、马塞尔·杜尚。杜尚是达达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泉》、《有胡须的蒙娜丽莎》、《甚至新娘也被光棍们剥光了衣裳》等。

超现实主义

脱胎于瑞士的达达主义,由达达主义在法国同象征主义相结合后逐渐演变而成。法国诗人阿波利内尔于1917年在其自传小说《断头诗人》中首先使用超现实主义一词。1924年与1929年,法国作家布列东在巴黎先后两次发表《超现实主义者宣言》,之后逐渐产生了超现实主义画派。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梦幻心理理论及精神分析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米罗、达利、恩斯特、马格利特等人。

印象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其形成的基础为唯美主城农义和自然主义.最初指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一个绘画流派,以后逐渐被批式全评家用来描述美学观点相近的音乐和文学作品或流派于提哪在危该行源当氧故.
1874年在巴黎举段广钢求参特于担行的一次画展中展出了法国画家克劳德·莫奈(1划苦拉840~1926)的一幅画《日出印象》,受到评论家的嘲讽,从此这一派画家就360问答得到了"印象主义"的名称.这个名称传达了这个画派一部增课立甚呀其破分画家所持的创作态度.他们认为画家的任务只是记录在观察客体时所经验到的直接的,感性的印象,而不报降年边报实是根据即刻的视觉经验之外的知识对所画的对象进行加工.因此,印象派画家竭力捕捉景色给予人的光感,而不黄径是描绘事物固有的形态特征,他们的作品中对象的轮廓往往是模糊的.
以后,印象主义绘画很快波及其他艺术门类,主要厚象界绍损送没是音乐.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法国音乐家克劳德·德彪西(1862~1918),他的许多作品是选员矿封雷所谓"音响诗",以音色和旋律片断的叠合"描绘"事物(主要是风景)所造成的感觉印象,抛开了传统音乐以旋律的进展表现主题的基本方法.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但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却众说不一.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一些文学家的确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营低信端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注请方失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客程记,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适历建须皇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之间有类通之处,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故其今电法探帝算食示胜同,主要在于印象建况结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著名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上始终没有旗帜鲜明的印象主义者,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称他们的文体为"艺术性写作",其特征是富于片断印象的描述,而意义飘忽不定;但是他们的作品大多文笔精致,风格优雅.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
西方不少文学史著作认为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例如西多妮-加布里埃尔·科莱特的小说,安娜·德·诺阿伊和莱昂-保尔·法尔格的诗等.尤其是让·季洛杜在早期小说中努力"摆脱"主题和情节线索,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被认为是典型的印象主义文风的继承者.
有许多文学史家认为在英国19世纪末的文学中,印象主义是相当强大的潮流,但因为它与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等同时并存,显不出它的特点.而在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
1912至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
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斯特凡·格奥尔格为首的一批诗人在他们所办的《艺术之页》杂志中宣扬"印象艺术",但实际上他们奉行唯美主义.另一批德国诗人,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法国的法朗士和茹尔·勒迈特,英国的维吉尼亚·吴尔夫等人写出不少印象主义式批评,它们就是一种特殊题材的散文.
印象主义批评早在印象派绘画产生之前即已存在,实际上自有文学批评以来就存在着印象主义批评,如英国作家威廉·哈兹里特和查尔斯·兰姆所写的文学评论.但是,这种批评正是在19世纪末印象主义艺术和文学风行时在西欧大为流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一些文学理论家如英国的瓦尔特·佩特等人试图从理论上确立这种批评的美学基础.因此,印象主义文学艺术与印象主义批评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2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