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

我找到一篇论文,与楼主标题叫类似。你可以参考这篇论文进行揣摩,以帮助你理解。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和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曾显得相当模糊和混乱。且不说各种信口开河的议论,就连一些专治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的同志也感到困惑和茫然。乍看起来,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很容易说明的,然而,细细兴苗故加露岩想来,这里不仅涉及一系列美学少着达终史的问题和事实,而且还包含着非常重大的美学问题。例续推旧跑如,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问题,最终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质的理解,反过来影响我们关于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理论建设。在西九游耐统件方文化中,本世纪五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派解体同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当代美学思潮中的影响是引人菜班数初注目的,成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发展的重要动因。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这种现象,对我们建立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可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韦勒克的《现代批评史》把现代美学的起源确定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浪定眼境含左集济印补独漫主义文学理论。从维柯到诺·佛莱的原型批评,西方现代美学一直围绕着现象与现实的关系而展开。由于现附力洋月绍裂坏积菜源代人和现代艺术所承受的沉重的文化压力和现实压力,现代美学极力超想们绿技深割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把思辨的焦点聚集在想象的哲学本质和审美功能方面来。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深刻的分裂对立为基础,这种分裂和对立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但是,否定这个基础的需要和力量却只能从这个社会中孕育出来。显然,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对于西方请罪现代美学思潮也是适用的。以想象为中心,以二元分裂为哲学基础的西方现代美学,其终结和出路只能来自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某种力量。从这个角进市些沙双被称顶象讲委度理解问题,我们就会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成为我们超越西方现代其他美学思潮,建立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早在十六、十七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就敏锐地感受到诗人与社会大众的分裂,看到了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英国浪漫派把诗人放到至及当派为高无上的地位,看作是社会段保交年轻限背简呼蛋的理想和希望的化身。他们用民俗、乡间故事、远古传说等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来创造艺术,把个体感受和普遍的文化形式结合起来,从而超越现实中所感受到的对立和孤独。从雪莱到柯勒律治,英国浪漫派诗人系统地论述了现代艺术的核心概念:想象。附客里兰想象不仅伴随着巨大的情测将算田站身周既阳器社感和热情,而且绝对自由,不受外在现实世界所干扰和支货未回米木了配。现实生活在一切方面都已经完拿均范价室乐当兰由权全异化了、破碎了,美好而完整的世界仅仅作为一个美丽动人的梦而残留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人与人之间在血缘上、情感上、理智上相互联系的纽带都断裂了青征础第望战滑。人不再信任他人,也不再具有共同的情感交流媒介(远古的祭坛、中世纪的教堂)。因此,诗人们从梦中获得灵感,从远古神话和乡野的秋愁中寻求心灵的寄托。由英国浪漫派诗人所提出的这个主题,经过德国古典哲学的系统论证,成为近百年来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最基本的主题。 在西方现代美学的理论发展中,英美新批评系统地用康德哲学来说明艺术和艺术的发展。新批评的主要旗帜是文学的艺术性,其理论基础一个是康德关于想象力的哲学论证,另一个是近代实证主义思潮关于“科学性”概念的理论假定。在英国浪漫派那里,文学的艺术性是通过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观念来说明的(例如雪莱),而二十世纪的英美新批评则致力于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来说明这些问题。新批评详细研究了文学作品的形式,提出了后来影响很大的文学自律性原则。新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献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在作品的形式方面,文学作品是完美的、自成一体的艺术世界。优秀的作品彻底摆脱了外在世界的原形和现实世界的阴影,构筑起一个仅仅属于文学的内在世界。这是一个由想象、变形、隐喻、象征、神话和传奇所构成的美丽世界,艺术家自由的想象,便是这个世界的基础。事实上,随着文学自律性原则的确立,康德关于现实与彼岸世界、感性和理性、优美与崇高,关于纯粹美与依附美对立的一系列论述,关于艺术与现实的对立,关于想象与必然性的对立,关于艺术家高于一般大众的二元论观点也就得到了普及和确立,以及“科学的”表达。 新批评是一种非常狭隘的形式主义理论,它把文学与社会生活绝然地分割开来,试图论证纯粹完整的文学内宇宙。新批评在英美批评界雄踞了几十年之久,至今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这原因是复杂的。新批评理论来自实证主义和美学人道主义。这两种在现代西方文化中相互冲突的文化动因,在康德式的二元论哲学的框架中却达到某种协调与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哲学是一个现代神话,具有极大的理论张力,历史的发展和变革被拒斥于这个恒定的理论模式之外,时间的河流外在于文学内宇宙而随意奔流。艺术想象的内在自由因为它具有客观的、外在于我们的对象(语言形式)而确证,文学的客观规律存在因为文学是想象和心灵的产物而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在二元论的理论基础上,这两个命题相互确证。要打破这种理论格局只有一种可能:把历史的辩证法引入文学理论和美学命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资产阶级美学思潮的一次有力冲击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德国兴起的现象学运动密不可分。本雅明、布洛赫、费歇尔、阿多诺、马尔库塞都是在当时现象学占统治地位的德国获得博士学位或开始学术生涯,萨特虽然在法国接受高等教育,但也是在赴柏林进修后才完成自己的理论准备。我们知道,从胡塞尔开始的现象学运动一开始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长期在英美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思潮。胡塞尔写道:“有人打算把属于物理学的那种同样的客观性给予心理学,这就使心理学成为不可能的了。实际上,就精神,个人的主观性,亦即一个孤立的存在者的主观性或包含在历史和社会中的主观性而论,要给予它以与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相类似的客观性就显然是荒谬的了。”(注1)把文学的存在与自然的存在并列起来,用自然科学的科学性要求文学理论和美学,是英美新批评的基本特征。因此,从本雅明到萨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一个共同的理论特征,就是对文学自律性这个新批评运动的理论基础进行批判。文学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对象,它的存在和意义都与我们主体的状况息息相关地交融在一起,由此,马克思所热望的改造世界的努力,就从仅仅对客观必然性的关心转移到对主体状况的批判性考察方面来。正是在这个背景上,本世纪二十到五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象学运动相结合,其结果不仅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本身的变化,也强化了现象学运动对实证主义思想的攻击和批判。

什么是象征派、表现派、未来派、意识流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象征主义文学创作美学体系包括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简歼埋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表现主义
一、概念
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继而扩展到音乐、文学等领域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尼尔、恰佩克、斯特林堡、布莱希特等。
二、历程
1、首先出现于绘画领域:
表现主义一词是从法文“表现”(expression)引申而来的。最早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画展上,当时米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油画被题为“表现主义”。马蒂斯于1908年12月25日发表论文《画家日记》,公开宣布自己“所追求的,最重要的就是表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就马蒂斯等人的绘画作品下了“表现主义”的定义。从此,表现主义正式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的名称而广被采用,并于1914年开始引入德国文学界。
本来,表现主义是对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反动而出现于绘画界的。表现主义认为:“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们不满于印象主义者注重外在的客观事物的描绘,主张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摆脱外界印象,直接表现作者的“主观真实”。他们的拦蚂口号是:艺术不是真实、而是精神;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以塞尚、凡高、高更为首的后期印象派已经开创了表现主义的先河。同属表现主义先驱的还有劳德累克、蒙克等。
表现主义画派主要包括法国的野兽派和德国的“桥社”(德累斯顿,1905-1913)、“青骑士”(慕尼黑,1911-1914)。
马蒂斯。
蒙克。
克利。
康定斯基。
2、德国的表现主义文学:
1910年创办的《狂飙》和1911年创办的《行动》,是德国表现主义的阵地。1911年评论家威廉.沃林格尔在《狂飙》上发表的文章宣告表现主义文学的产生。此后迅速波及诗歌、戏改仿剧、电影和小说领域。
最主要的成就在戏剧领域,如凯泽(1878-1945)等。
3、20年代在奥地利等国家的兴盛:
当德国的表现主义渐渐衰落的时候,与德国有传统联系的奥地利等国家又兴起了以卡夫卡为代表的第二个表现主义高潮。卡夫卡、恰佩克是主要代表,他们不象德国的表现派那么过激,也不一味地强调表现自我。
同时,在美国也兴起了表现主义文学,主要以奥尼尔等剧作家为代表。
4、对后来文学的显著影响。

三、代表作家与作品
1、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小说家兼戏剧家。一生的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最初走现实主义道路,后来转向自然主义,继而又转向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
女仆的儿子,精神上极端内向、孤傲,数度精神崩溃。与女人关系不好,三度婚姻,均以离婚告终,憎恨妇女。悲观主义,神秘主义。生前身后,名声显赫,“人民诺贝尔奖”。
《到大马士革去》,戏剧,1898年。男人与女人,邮局,钱。--人类生活中充满着一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人生充满荒诞。
《鬼魂奏鸣曲》,室内剧,1907年。80岁的残疾老翁亨梅尔,“现代个人主义的危机”。
2、卡莱尔·恰佩克(1890-1938):
捷克剧作家、科幻作家。
《万能机器人》,科幻戏剧,异化主题。
3、尤金·奥尼尔(O' Neill,1888-1953):
4、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
四、表现主义艺术特征
1强调表现主观感受,不再现客观现实。内心体验-激情-幻象-真实。合理与荒诞的融合。
2、大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人物的象征性。
环境的象征性。
思想的象征性。
3、强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内心独白。对比。同时性。狂热的激情-叫喊。

意识流
一、定义
名词“意识流”借用自心理学,后成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总称。虽然一批运用意识流方法创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但随着普鲁斯特、乔伊斯、伍尔芙、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广为流传,意识流被后人视为本世纪20-40年代的又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深远。
意识流文学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来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主体结构。
二、理论
1、威廉·詹姆斯: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这一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个术语。随后,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多次提到“意识流”。他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2、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提出“心理时间”理论。在他看来,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而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便越适用。他特别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并劝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的意识的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
3、弗洛依德:
奥地利心理学家,创造了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意识受下意识支配,下意识是精神的真正实际。
--三人的理论互相支持、交织融合,构成了一套指导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基础。
三、历程
1、文学渊源:
意识流的祖先应该是“心理分析”和“内心独白”。可以说,在欧美文学发展史上,从古希腊的悲剧到托尔斯泰的小说,一直有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优良传统。同时,运用“内心独白”的作家也大有人在。比如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写了巴斯妇的独白,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王子的独白和麦克白夫人的梦呓,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精湛的“心理分析”与“内心独白”的结合。等等。千百位作家的创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尝试期:
A1887年,法国作家爱德华.杜夏丹(1861-1949)在《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运用“内 心独白”来叙述主人公在几个小时内的主观情绪变化,把读者置于书中人物的意识活动面前。当时此小说并没有引起评论界的注意。乔伊斯后来发现了这部作品,给它很高评价,认为它“自始至终将读者置于主人公的脑中”。同时,乔伊斯也吸收了这种创作方法。
B英国女作家多萝西.理查森(1873-1957)创作了小说《旅程》,在《序言》中,她讲到了开始创作“意识流”小说的意图。
C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1843-1916)受其兄长威廉的影响,在小说中也运用了一些意识流的手法。虽然西方评论家称他为心理分析小说家,但他并不是地道的意识流小说家。
3、确立与兴盛期:
A1913年,普鲁斯特推出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开山之作。
B1915年,多萝西.理查森出版了她的12卷本小说《朝圣》的第一部《尖尖的屋顶》。
C1918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开始联载。
D1919年英国女小说家伍尔芙发表自己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E1925年,伍尔芙的《达罗卫夫人》出版。
F1927年,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出版。
G1929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出版。
H1930年,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出版。
I1939年,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出版。
四、艺术特征
1、主张作家退出小说,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意识流小说家所忠于的“现实”、“真实”和“客观”,是指在人物意识上留下的印象,而作家的任务是“记录”、“翻译”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所以在意识流作品中,一切都得从属于各种各样的意识、潜意识。他们以人的精神世界为反映的对象,对人物感觉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本身的兴趣。于是,他们所描写的人是埋藏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本我”。
2、不注重刻画典型的人物性格,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
伍尔芙提出“人物中心论”,她指出,现实主义作家们“无比重视事物的外部结构。他们给我们看一幢房子,希望我们有可能借此演绎推断出居住在房子里的人物的情况。”然而,“如果你确信小说首先是描写人物,其次才是描绘他们所居住的房屋的话,那么,从描绘房屋着手是一种错误的方法。”
所以,在意识流小说中,有的人物没有名字、性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淡化,即使要表现人物一生的经历、遭遇、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一般也只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跳跃地、断续地反映出来。
3、以“心理时间”为作品的“精神结构”,不以情节为结构。
与传统小说的结构大不相同。不受时间、空间、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把时序颠倒,表现为时空交错、互相渗透、彼此叠合。形成一种以意识节奏起支配作用的多层结构。
英国二流意识流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阐明了意识流小说家特殊的计算时间的方法,她提出了“戏剧性现在”概念。“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所谓时间计算,或者指某些场面的延伸--把几分钟的时间扩展为好几页,或者把一段较长的时间加以压缩,尽管作者并未着意交代,我们也会感到这段时间确已过去。从某个角度来看,小说家在写书时可以象一把扇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
4、采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摈弃以叙事、描写、评价为主的手法。
五、代表作品与作家:(分别见专节)
1、普鲁斯特。
2、乔伊斯。
3、伍尔芙。
4、福克纳。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47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