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讲义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理解《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形式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透过诗歌语言,体会意境,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讨诗歌中“伊人”的多样性,从而发掘出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由教师朗诵一首由《蒹葭》改编的现代诗歌。
秋水,伊人
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
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
踏过河岸,你看到了什么?
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
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
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
你的悲伤,你的喜悦。
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
是梦••••••
大家刚才欣赏到的这首小诗,是根据《诗经》中的名篇《蒹葭》改编而来的。清代著名迟销王国维称赞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风人:即诗人。深致:达到精微、精深的境界。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蒹葭》,是一个最能体现《诗经》创作特色的绝好代表。通过对于《蒹葭》的学习,我们一定能够更好地体会《诗经》这一诗歌起源的无穷魅力。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感受一下这首蒹葭的醇厚韵味。
二、朗读课文
首先让我们来听一下这首古诗的吟诵,并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含义。
2、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古诗,请大家在听的同时,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情景。(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毕指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这是一首恋歌,表现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情怀。全诗分为三章,以深秋的景色开头,委婉动人。
拂晓,露浓霜重,河岸边的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在秋风中飘摇不定。 青年思念着心中的人儿,来到河边,透过薄雾和芦苇丛,凝视着“伊人”所在的河对岸,可是心爱的人儿却可望而不可即,心中涌起淡淡的惆怅。青年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追求“伊人”,但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流而下,“伊人”总是无法靠近,宛如水中月、雾中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
3、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
三、体会全诗的音乐美和结构美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感觉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因为这首诗歌独特的形式。请同学找寻这首诗形式上手旦配的独特之处。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3、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这样的形式特点对于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这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的语言结构形式。
四、分析诗歌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1、古人云:“诗源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丽。那么,诗歌当中作者所描绘的哪些物或人发生了改变呢?这些物或人的描绘在意义和字面上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伊人所在地点:方——湄——涘——央——坻——沚
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环境清冷,心境寂寞: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反映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
伊人所在地点变化:方——湄——涘——央——坻——沚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由于“方”、“湄”、“涘”、“央”、“坻”、“沚”两组三字的变换,就把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另外,像“长”、“跻”、“右”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足见其执著、坚贞不渝。
2、“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描写对诗人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① 诗中哪几句是写景?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是写景. “蒹葭”就是芦苇,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有许多基本定型的意象,芦苇就是其中之一,它与秋水结合,往往能营造出凄凉萧瑟、迷离朦胧的意境。而这种凄凉迷离的秋景与诗人追求伊人时的如痴如醉以及追求不获的失望惆怅是和谐统一的。
② 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
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③ 为什么选择蒹葭?
芦苇的特点是纤细修长,柔而坚韧,诗人对“伊人”的情感正是柔情似水而又坚贞不渝的。
五、探讨诗歌主题
那么,诗人所执着追求的伊人,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一生可能追求的东西有很多,诗人所追求的,也不一定仅仅指一个美丽的女子,而是有多重的可能性。“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因此,《蒹葭》中的“伊人”,含义是多样的。而《蒹葭》借助“追从伊人”所体现的诗歌主题,也是多样的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但种种追寻,都向我们表达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哲理。因为人生当中的确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中更常常遇到。
不过,诗人也通过他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不能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或是对理想的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感受也许每个人都有,但对于事物的执着追求才应该是你应有的经历。
六、练习
比较阅读《上邪》与《蒹葭》
上 邪①
汉乐府民歌
上邪!②
我欲与君相知,③
长命无绝衰。④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⑤
注释
①这一首是情诗。指天为誓,表示爱情的坚固和永久。 ②上:指天。上邪:犹言“天啊”。这句是指天为誓。 ③相知:相亲。 ④命:令,使。从“长命”句以下是说不但要“与君相知”,还要使这种相知永远不绝不衰。 ⑤除非高山变平地、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我才会和你断绝。
比较分析
同:都是情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坚定执著的追求。
异:《上邪》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感情炽烈而率直
《蒹葭》写一位男子渴慕伊人,执著追求,却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缠绵感伤。

七、积累下列出自《诗经》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八、作业:背诵这首诗

余冠英先生称蒹葭诗境颇似象征主义

蒹葭中水的象征意义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差距、阻隔和困难。
希望假轮衡宁帮到你。

2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