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时期文学"迷惘一代"的相关短片、专题片或纪录片?

迷惘的一代”小说所植护为根的时代具有两大特征:一度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美国国民的精神空虚与道德堕落。当然,以欧内斯特·海明威、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约翰·多斯·帕索斯、托马斯·沃尔夫等为代表的美国作家虽然都称做“迷惘的一代”,却并没有彻底消沉下去。他们虽流落他乡,但仍自来自愿回国;他们虽抨击市侩作风,但360问答仍热爱祖国。正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为美国奉献了文学史上最有生气、最激动人心的作品。“迷惘的一代”作家在艺术形式上借鉴了欧洲尤其是过规下错双介故法国的现代主义手法,在思想意识上受到欧洲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影响,同时继承了马克·吐温、惠特曼和豪威尔斯的民主主义传振深胞庆棉细概求班谁统和美国人独有的探索精神盾案留圆,拓展了小说创作题材的范围,对小说的语言与形式行各种大胆创新与实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表现出一种“现代派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作品对现代主义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 “迷惘的一代”小说是2多位振改0世纪20年代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帕索斯的长落马探频伯大支育篇小说不像乔伊斯等作家的意识流小说那样在形式和技巧上进行彻底的革新,也不像他们的作品那样一味潜入人的意识领域。不遗余力地描绘连绵不绝的感性生活,但他们的音套态布小说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力皇课吸管是展针普众征。首先,“迷惘的一代”小说充分反映了创作题材的现代性。它同意识流小说一样旨在揭示现代经验,即战后弥若洲例洲略行方加酒轻漫于西方世界的异化感、孤独感卫激和绝望心理,并深刻反映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性格认同危机”。这与20世纪初贝内特和高尔斯华绥的现实主义小说所关注的焦点和表现的题材截然不同。其次,“迷惘的一代”小说在作品形式和创作技巧上同样显示了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正如劳伦斯的小说与乔伊斯的作品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一样,“迷惘的一代”小说也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过,它同时也体现了美国现代主义小说所具有的某些共同特征。在作品的叙述形式上往往摈弃通晓一切的全知叙述,而经常采用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且冷指员孙带者严的尼克那样有限的上、不可靠的甚至自相矛盾的叙述角色。不少作品在结构上打破了时间顺序,巧妙地采用隐喻、意象和象征的手段表现主题,并通常以含混的、“开放性”的方式结尾,这与其他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惊人相似之处。显然,“迷惘的一代”作家与同时代的其他现代主义作家被某种具有亲缘关系的艺术共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表现出与当时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截然不同的艺术倾向。 在写作手法上,“迷惘的一代”小说摈弃现绝诗上代常实主义小说以塑造人物性格为核心、以情节为主体的结构框架收卷做好放帮,以及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传统套路,而是以非连续性结构、碎输定前操七另章片式描写和高度实验的语言表达为基本特征,以象征与传统的决裂,突破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正常的时间和空间结构,从根本上否定事短声迫观案件发展的连贯性和线性因果关系。不连贯与非逻辑时序能够表现出连续讲故事方式所达不到的效果。在《美国》三部曲中,作者帕索斯集中描写的12个人物没有一个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他们各自活动;故事独立成章,间或有些情节上的交叉联系。“迷惘的一代”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另一个特点是没有以往常有的解释、评论和总结,有的是种种能调动读者视觉、听觉 、触觉的意象和细节的堆砌。它经常留出许多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因此使阅读更具挑战性和新鲜感。 从“迷惘的一代”小说中可以看到作家同作品之间有着更直接的联系,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自传性倾向。与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不同的是,“迷惘的一代”小说不再把反映和摹写外部世界的现实作为自己的任务,而转向了对人的主观世界或精神状态的探索与挖掘。然而尽管他们反映的是主观,却极力用客观的形式去表达。小说的叙述者也不再无所不知,而往往是故事的主要人物,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凯洛威 、《太阳照样升起》中的杰克·巴恩斯等。 “迷惘的一代”小说对传统小说的挑战还表现在对“人”的诠释上。小说注重揭示人性的丑恶面,阐述人物的“非英雄化”本质,以及人内心世界的卑微、混乱、无聊与荒谬。呈现出畸形物质世界里具有病态心理人群的生活画面,或是走向病态心理的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几乎都是病态的,他们浑浑噩噩,虽生犹死,无所适从。作者塑造这些人物旨在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秩序,推翻传统的信仰。《太阳照样升起》深刻地揭示了战后移居欧洲的美国青年极其严重的异化感和幻灭感,使广大读者首次目睹了美国现代主义小说中像杰克这样的典型的反英雄人物,标志着美国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转折。 “迷惘的一代”的创作还存在语言上的简约主义和口语化倾向。“迷惘的一代”在战争期间深受战争宣传的欺骗之苦,对所有崇高的字眼都弃之如敝屣:“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儿,我一听就害臊……我可没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光荣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是肉拿来埋掉罢了。”所以他们在文学创作时推崇文字上的简约主义。海明威更是把这种简约风格推到了极致。他采用电报式的语言,通过简约的对话和细节,用含蓄的、间接的手法暗示人物内心的戏剧性变化,而不是像传统的作法那样通过描述来铺陈人物内心。结尾也常常是戛然而止,绝不拖泥带水,也不煽情作秀,即所谓的“零度结尾”,反而赋予了作品更为震撼人心的力量。海明威因为精通叙事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冰山原则”就是他现代叙事艺术的集中体现,作家只写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仅通过暗示留给读者去补白。这种创作原则极大地影响了他同时代及后辈作家的创作倾向。口语化成为一代人散文风格的普遍特色。埃德蒙·威尔逊甚至在他的文学评论中也摒弃学究字眼,选用口语词汇。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1934)中把这种倾向推到极端,成为用粗鄙的语言来表现道德冷漠和感觉精微的迷惘特征,结果被萧伯纳骂作是“为下流而下流”(dirt for dirt’s sake),难登大雅之堂。 “迷惘的一代”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形式上勇于创新。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文坛正是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的时期。这些青年作家们融合了战后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吸收了各流派的艺术成就,并各自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特色:菲茨杰拉德浪漫精巧、海明威朴素遒劲、多斯·帕索斯宏观大气。在法国的流放生涯让他们充分养成了对形式实验和福楼拜的兴趣。他们学习福楼拜客观冷静、无动于衷的叙述态度,学他的作者隐退的叙述技巧,学他的简练风格和反复修改的写作精神。他们感到传统的文学叙述手法已无法表达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特征,于是转向意识流、象征、电影的“蒙太奇”,有限人物视角、多重视角等创作手法。多斯·帕索斯是形式试验的大师,他在小说领域中开拓性的技巧试验也许比他小说本身的价值更令人瞩目。他第一部令人难忘的试验小说《曼哈顿中转站》(1925) 交叉运用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蒙太奇和新闻报道等多种艺术手法。各种社会镜头和生活画面杂相交错,水和火的隐喻表达了战后西方世界的荒原意识,充分体现了多斯·帕索斯的实验精神。此后,多斯·帕索斯在其恢弘巨著《美国三部曲》(1937)中,在小说常规叙述之外穿插了“新闻短片”、“摄影机眼”和“人物小传”等,来揭示了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美国社会的动荡与变迁。这种以美国社会为主角而不是以个别人物为主角的文献新闻手法在美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对诸如诺曼·梅勒,道格多罗等后继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1960年代新闻报道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源流和借鉴。同时,后现代非虚构小说也能从他的寓非小说于小说之中的试验获取灵感。虽然现在看来,多斯·帕索斯的文学试验多少有些机械、呆板,“摄影机眼”的语言晦涩,“新闻短片”已经成为湮没的历史,让现代读者难以理解,但他试图用现实的新闻材料与小说叙述部分相平行,从而给小说创造一种时代气氛的尝试却是他的成功之处。相比之下,海明威保留了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他的小说还常能清晰地分出开头、高潮和结尾。但形式上的实验还是显而易见的,除了电报式对话的独创外,他突破了福楼拜的人物内部聚焦常为第三人称的局限,改用第一人称的内聚焦,更缩短了人物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其主要作品中他也试验了意识流、内心独白、闪回等多种叙述技巧。福克纳则是大刀阔斧的运作意识流,在这方面的彻底性远远超过海明威。他在诸多的作品中尝试多角度叙述方法和意识流,以及“神话模式”,即有意识地使他讲述的故事与神话故事平行展开,从而创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诗人肯明斯突破传统标点符号、大小写、句法的束缚,创造了成为肯明斯标记的小写的第一人称单数“I”,展示了语言更本质的活力。此外他在诗歌的排字法上标新立异,如把“一叶落下/孤独”竖排成数字1的形状,更突出了孤零零的孤独意象,使诗歌同时具有绘画般的视觉冲击力。被誉为“迷惘的一代”最后一位天才的韦斯特更是以形式实验著称,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前卫、激进。他在《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1931)和《孤心小姐》(1933)中借由理性控制的梦境来讲述存在的寓言和充斥现实梦境的荒诞意象,在创作意识和写作技巧方面直接影响了后起的美国作家如卡森·麦卡勒斯,奥康纳,霍克斯和塞林格等人。 另外,一战后的美国文学多采用象征主义来表达幻灭感。如《永别了,武器》中的雨代表的就是厄运,常与死亡相伴。当凯瑟琳告诉亨利:“我害怕雨,因为有时我看见自己死在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种厄运的阴森。所以,最后小说以雨作为结尾时,读者已经意识到了凯瑟琳的死亡。再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罗伯特·科恩在失恋后去找人决斗,以求一死。科恩所代表的就是理想的磨灭和传统道德信念的破碎。

什么是象征主义?

问题一:什么是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磨凳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惯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是19世纪末在英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问题二:象征主义和后象征主义的区别 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认为自然界万物互为象征,组成“象征的森林”,而人的诸感官之间亦相互应和沟通,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灵与自然界之间也是互为应合、交流的,诗就是这种象征、应和的产物.故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 *** ”.前期象征主义随着1898年马拉美的逝世而告终.

美国象征主义文学兴起

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保尔・瓦莱里(1871-1945),法国人,1912年出版《旧诗集存》,1912年发表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1922年出版诗集《幻美集》,其中《海滨墓园》标志着其诗歌创作的顶点.主要理论著作有《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和三本续集.
象征主义的现实存在
第一,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象征主义诗人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他们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他们感到真切存在的只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某些作品”所赋予的 *** ,使人能从中汲取“珍贵的感觉、无限丰富的思想以及思想、情感、严谨的幻想的奇妙组合,还有与神秘相连的 *** 和活力”,并孕育出“应合”的象征主义诗作.
第二,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象征主义诗歌要选择趣味高雅的读者作为对话人,同时要通过形式的探索和实验,打破读者旧的审美习俗和惰性,培养和“创造”出有创造性的新读者.
第三,象征主义诗人虽有文笔、手法、见解、感觉和写作方式及美学理想等许多方面的差异,但他们之间在精神上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强大的凝聚力,即他们反对只写人类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象征主义的界慧州定:音乐化
首先,音乐化是指诗的语前游蔽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他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他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感情”,这就是“诗情”,而所谓“诗情”,是“一种兴奋和迷醉的心情.它是由于我们的某些内在情绪,肉体上的和心理上的,与某些引起我们激动的环境(物质的或者理想的),在某种程度上的吻合而引起的”,作为“诗的艺术”,就是要用“语言手段”“引起类似的心情和人为地促进这种感情”,也就是使“语言结构”与“诗情”达到一种默契与和谐.诗人就是要通过个人的努力从“全部广泛的日常语言”的“杂乱无章的混合体中汲取”成分,“用最平常的材料创作出一种虚构的理想秩序”,这种诗的语言,“能够创造诗情世界”,能够使人“恢复”诗情,“并直至人工地培养这些感觉官能的自然产物”,也即使诗的语言与诗的感觉、心情达到高度的和谐.

问题三:西方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 现代主义文学中形成最早、时间最长和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
象征主义文学的特点:
1、强调主观真实,并将象征作为主要创作手法,因而得名象征主义。
2、运用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段来表现主题,并大量采用象征联想来激发创作灵感。
3、强调感觉的移借。
4、追求诗歌的雕塑美和音乐美;追求形式的工整和音韵的和谐。
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象征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主要涵盖诗歌和戏剧两大领域,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西方主流学术界认为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是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分水岭。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是象征主义的先驱。尽管“象征主义”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但波德莱尔和爱伦・坡早在19世纪中叶的创作就最初涉及到了一些象征主义的理念。
概述
19世纪80年代中期在法国正式打出旗号的象征主义是对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和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反拨。在象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只知机械的论证实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主义则侧重遗传和环境对人性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无法揭露艺术的本质。象征主义者们主张发掘隐匿在自然界背后的理念世界,凭个人的敏感和想象力来创造超自然的艺术。尼采、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
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发展特征不尽相同,这涉及到各个国家民族气质、文化传统以及作家个人气质等等复杂因素。法国的象征主义比较精纯,而英美的象征主义则显得比较驳杂。象征主义文学在诗歌领域内的成就最高,诸多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都可被归于象征主义诗人之列。此外象征主义在戏剧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先驱者:波德莱尔和爱伦・坡
美国诗人爱伦・坡的理论和创作对法国象征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诗歌创作原理》中倡导反自然、反说教的诗学主张,并强调形式美、暗示性和音乐性,可以看作是象征主义的理论滥觞。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1857)则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具有象征主义特质的诗作。在《恶之花》中,波德莱尔用肉感的笔调描写病态的 *** ,歌颂“心灵与官能的热狂”,但也表达对光明和理想的追求。在文学史上,《恶之花》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之间的过渡作品,仍然袭用传统的诗歌韵律,仍然依靠修辞的作用。但这却是第一部以城市和社会中的人性之丑恶作为审美对象的诗作,表达了现代人在社会丑恶中焦虑、烦躁的状态。
前期象征主义:魏尔兰、兰波、马拉美
继波德莱尔之后,19世纪70、80年代蜚声法国诗坛的保尔・魏尔兰(1844-1896)发扬了象征主义者强调诗歌音乐性的一面。魏尔兰在其《诗的艺术》(1884)中主张:诗歌应该首先具有音乐性,那是流动的、朦胧的、清灵的;选词上要求模糊和精确相结合;要色晕而不要色彩;不要格言警句、插科打诨类的东西。总之,诗歌要追求一种弥漫渗透的气氛。
魏尔兰的诗作亲切自然,韵律之美妙在象征主义诗人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品还包括《三年以后》(1866)、《白色的月》、《狱中》等等。
70年代初曾一度和魏尔伦发生同性恋情的诗坛奇才阿尔蒂尔・兰波(1854-1891)为法国象征主……>>

问题四:汉语言文学,外国文学专题,论述题,什么是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文学
A、历程: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在19世纪中叶独步文坛,标新立异的奇才,以惊世骇俗的诗集《恶之花》(1857)和数十篇见解独特的文艺批评,赢得了巨大声誉,被誉为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共同先驱。(1)他把丑与恶升华为艺术美,为后人表现社会的病态美开辟了道路。(2)他把诗歌从大自然拉进大都市,以其独有的角度深入描写畸形变态的巴黎生活,为诗歌创作拓展了一个新领域。(3)以其“通感”理论,为象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感应》一诗,把世界看成是象征的森林,认为主客观之间、人的各种感官之间,都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70年代,象征主义在法国崛起,一批苦闷彷徨、愤世嫉俗、玩世不恭、而又情感纤细、才思敏捷的青年,组成了许多文学团体,出版了许多文学刊物,他们转向内在的世界寻求真实。1886年莫雷亚斯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使这一新的流派得以定名。
B、理论:反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力图重新把握文学的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观之间的契合点,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征主义的理论基石。他们认为,在可感的客观世界深处,隐藏着一个更为真实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们只有凭本能的直觉才能领悟。而艺术地传达出这种秘密便是诗人的最高任务。真正的诗人,有不同于常人的感知力,能够深入把握光怪陆离的自然和人生,达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创造出神韵独特的艺术。
C、风格特色:蒙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征、暗示、隐喻,诗意飘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余地。另外,对音乐的追求,使诗歌富于乐感,内在韵律的丰富,更增添了诗歌梦幻般的诗意和多义的魅力。
D、代表作家:(1) 保尔・魏尔伦 (Paul Verlaine ,1844-1896),法国著名的象征派诗人。60年代开始写诗,深受帕尔纳斯派影响,第一部诗集《感伤集》(1866),便显示了他以暗示手法表达复杂感情的才华。1871年,他结识诗人韩波,次年一起前往伦敦、布鲁塞尔等地,其间创作的《无言的罗曼斯》(1874)是他最成熟之作,音乐性、暗示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有诗集多种。他的诗作,情绪忧郁,韵律讲究,于朴实流畅的诗句学面,隐含着人生的苦痛和悲凉。
(2) 阿尔多尔・韩波 (Arthur, Rimbaud,1854-1891),是最具反叛精神的一位象征主义诗人。他的创作期只有五年(从16岁到20岁),留下的作品只有140电首诗歌和两部散文诗,但他的地位不可动摇。他认为诗人应是“通灵者”,其任务是通过感觉的“错位”去探求神秘的“未知”。他的《元音》、《文学的炼金术》等诗,形象地发展了波德莱尔的“通感论”,而代表作《醉舟》《黎明》等,以瑰丽的想象、巧妙的“通感”脍炙人口。
(3) 斯蒂芬・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象征派的泰斗。他潜心研究诗论,写有《音乐与文学》等论著。他是“纯诗”论者,诗歌形式极为严谨,强调音乐性,认为诗人的任务在于以奇异的手法去揭示平凡事物背后的“绝对世界”。他的诗作不多,但构思精巧、思想深邃,而又晦涩难解、充满梦幻色彩。著名的有《牧神的午后》(1876)、《骰子一掷绝不会破坏偶然》(1897)。马拉美被公认为象征派领袖,还因为他在巴黎罗马街五号的寓所,持续十年举行“周二聚会”,座上客有纪德、瓦雷里、克洛代尔,以及英国的王尔德、比利时的维尔哈伦、德国的奥格尔格等。90年代,这一聚会解体,标志着象征主义运动的衰亡。
附 :后期象征主义
一、什么是象征:
象征(Symbol),在古希腊是指“拼凑”、“类比”。最早……>>

问题五:为什么说象征主义认为艺术是综合的 把这种诗歌和中国古诗相比,可以发现是和中国诗歌风格最近的一种,既重情感又重修辞,而不是大片的铺叙故事。西方诗歌和他们的小说一样,都有个写实传统。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到神曲,到浮士德,到莎士比亚,无论是虚构还是事实,西方诗歌离不开长篇累牍的讲故事,而很少纯粹的抒情和写感觉。就像我们的叙事小说不发达,他们的主情诗歌也不发达。但是东西方文学的美神都会逐渐光顾那些荒芜地带。晚期从写实诗歌的窠臼脱离出来,也是西方诗歌的一个必然,而象征主义的纯情,与有功焉。

2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