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学生阅读现状

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来自与思考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李莉

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全面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灌输式”、“房河好了移由选油题海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因此,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列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计划。作为一名360问答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积极关注新课脸革息肥程改革,积极参与研究能镇性学习活动,开展研究性阅读,做一个学生的阅读的服务者架赵杀面什火进,方法的指导者,平等的合作者。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当今中学生阅读的状况,以便于我们及时地调整球念学帝导馆藏,开展阅读指导。

设空刘浓造、设置调查问卷,结合各种手段,了解当今中学生的现状。
只有清楚地了解了学生的阅读现状,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笔者与高一级老师合作,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阅读习惯方面,只有22%的同学有经常阅读的习惯,74%的同学有偶尔阅读的习惯。按我校在校生计算,则只有约450人有经常阅读的习惯。中学生对阅读的不重视星哪附专酒督贵风原由此可见一斑。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首先,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够丰富,更新速度不够快,学生普遍反映借不到喜欢看的书。其次,级织控代察半还蒸六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尤其是高教三学生。很多学生说只有在作业少时才进行课外阅读最后,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家庭和社会没有创造一个好的课外阅读的环境。真正支持孩子多借书、多看书,主动帮助学生选书并且加以引导的家长不多。
代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阅读动机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阅读类型方面,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文学作品”、“科普知识”、“政史哲经”、“教参教辅”分别占61%、35%、3%坚交合根知么明质道倍、11%。按文学作品的类型来分,“中外文学名著”会境期、“武侠、言情、科幻小说”、“卡通漫画”分别限客绿价件字顾白补为50%、38%、24%。由此可见,有相当部分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核报充景载主要集中在通俗文学和流行小说上,这个与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读物本身的趣味有关,也与社会上的风气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中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知道,阅读类型的选择、阅读范围的宽窄和阅读殖黄聚底层次的高低不仅关系侵许置章缺到知识的吸收,更用说黑很浓画某八换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智的训练、品德的跑年既号介命垂甲养成产生巨大影响。如果长期沉溺于这类图书,他们的身心健康将受到难以弥补的伤害。
在关于阅读方法的调查中,学生们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阅读的方法不当(为59%),也有的学生是在阅读中没有获得成就感(为41%);有阅读计划的学生只有20%,经常做阅读笔记的只有10%。由此可见,当前中学生希望通过阅读来促进自己的学习,但是没有切实有效的阅读方法是学生阅读最大的“拦路虎”。

当代灵感人物作品赏析论文

二、 及时调整馆藏,建立剔除制度,保证新进书数量。
学校图书馆并不是将书买回来上架就可以了,必须根据读者的需求,时代的发展及时地调整馆藏。没有什么是可以永远一成不变的,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的,运动变化才是永恒。因此及时调整馆藏,建立剔旧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鉴于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外名著对学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保证文学类书籍占所有馆藏的30%以上。同时应牢牢把关,禁止一些“口袋书”、妖魔鬼怪恐怖类图书,尤其是暴力、黄色的有害读物进入图书馆,也应限制武侠、言情、卡通漫画类图书的数量。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们更多阅读探究的欲望,使得他们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尤其是对自然科技类图书的需求急剧增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扩大自然科技类(即N~Z大类)的藏书量。根据《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中藏书分类比例表的规定,这个部分的藏书量应达到38%,并且在图书广度和深度方面适当放宽,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建立剔除制度和保证年进新书数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图书馆的活力,定期将一些过时的,复本过多流通率低的或者严重损坏无法阅读的书籍剔除,按照新形势的发展每年分次购进一些新书,为图书馆输入新鲜血液。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应该多购进一些教育类书籍,研究性学习指导类的书籍,计算机、电脑网络应用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类书籍等等。并且结合本校的特色,积极配合本校的校本课程。例如我校的特色是心理健康教育和环境教育,所以我馆特别注意收集有关这两个方面的书籍、期刊和报纸、以及论文集,并设立“心理教育”专柜和“环境教育”专柜,使读者能够迅速地找到此类资料。大大节约了读者的查询时间。

三、 结合中学生阅读状况,开展阅读指导,引导中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1、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些家长和老师常常埋怨当代中学生阅读趣味低下,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去读那些公认的名著,而宁愿沉迷于“口袋书”和武侠、言情、卡通漫画?有些中学生在网络论坛上吐露了他们的心声:“老师要求我们读名著的方式很死板,他规定你在一定时间里非得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读后感。本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却被程式化了。我们很厌烦!”由此可见,中学生不是没有阅读的兴趣,而是这种兴趣被肢解了,被压制了。所以首先我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种找寻美和欣赏美的旅程。
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阅读的特征,举办各种类型的阅读课或阅读讲座。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容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追求,提高文化修养和欣赏水平,从而培养健康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创办“班级读书角”,利用中学生的从众心理,掀起一股读书的热潮。
2、 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可以开展读书会、书评、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消除阅读中没有“成就感”的自卑失望的情绪。也可以营造一种“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书好读”的氛围,吸引他们去追求一种高层次的阅读享受。
我们在高一年级发起“我看我评”的书评活动,同学们非常踊跃,交上来的书评作品很多。优秀的文章在图书馆的橱窗中集中展出。我们还还举办了读书会,将爱读书爱思考的学生集合起来,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每一次集会我们只需引导他们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他们自己根据主题收集资料进行讨论。上届读书会共讨论了“学习方法”、“环境保护”、“名著阅读”等等专题,这些专题都是同学们自己提议自己投票选出的。他们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常常产生思想的火花,也常常互相撞击产生新的灵感。会员们经过讨论写出了小论文,优秀作品将在校刊上发表。他们都感觉收获很大,增强了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也提高了查找资料的能力,增强了阅读的兴趣。
3、 传授文献检索知识,使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学年我们都会给高一新生开展入馆教育,介绍图书馆基本知识和文献资料检索方法,并简要介绍图书分类法,使他们学会利用图书馆。
4、 注重阅读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有一个中学生在网上调查中说:“经典名著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对读者产生的震撼力,远非流行小说可比。读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时,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比看言情小说感觉爽多了!”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经典名著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对人类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阅读这样的书籍,对健全中学生的人格和陶冶他们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除了开展读书会,在会员中讨论交流读书的乐趣和收获以外,还在广大学生和教师中开展了“好书推荐”活动。真正做到“好书大家看,好书大家评”。有创意的学生还给推荐文稿配上各种各样的背景和插图,其活泼的形式和新颖的内容吸引了很多读者的目光。
5、 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以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北京市某高一学生王烨等16名同学,利用假期在北京王府井书店、崇文区图书馆和一些网站做调查,在被抽样的30名17岁的学生中,有56%的人一年时间只读过1~5本课外书,读过6~10本的有10人,占33.3%。读过10本以上的只有两人。“缺乏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会使人丧失与世界和睦相处的能力。”王烨等人在“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中这样写道。这就是学生参与性和主体性发挥的一个例子。我们的职责在于,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思考,思考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的行为,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等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丽萍.配合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阅读.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6)
3、 张贵华.走进新课程.班主任之友.2003(7)

文章出处:第二届年会论文集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

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建构出的一系列系统的符号和有意味的空间形式。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1

论钱钟书与朱光潜对《拉奥孔》的解读异同

摘 要:莱辛《拉奥孔》专论“诗”与“画”的码手界限,是西方文艺比较批评的经典之作。

钱孙岩钟书和朱光潜两位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这本专论作了赏析和研究,本文旨在分析两者鉴赏的方法、视角等方面的异同,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拉奥孔;诗画异质说;朱光潜;钱钟书

引言

朱光潜与钱钟书,都是具有丰厚西学背景的中国学者。

两者对莱辛名著《拉奥孔》进行独到的评析。

本文选取两者文论中直接评论《拉奥孔》的两篇文章——《诗论·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和《七缀集·读﹤拉奥孔﹥》——并结合其各自相关的文论作品,对两者的解读异同进行辨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莱辛《拉奥孔》是专论“诗”与“画”的一本书。

画是指造型艺术,诗是指诗歌以及西方古代的史诗。

在肯定莱辛贡献方面,两位学者都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朱光潜的《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分为四个部分,先重述了莱辛的主要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钱钟书的《读﹤拉奥孔﹥》前两节陈述了鉴赏者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莱辛学说的基本看法。

朱光潜与钱则模御钟书都深刻地体会到“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但是,诗与画既然都是艺术,就应该有共同性。

朱光潜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指出诗画同为艺术有共同点,诗与画都是从情趣与意象而出。

钱钟书在其《管锥编》中指出诗画“同出心源”,有一致之处,“画之写景物,不尚工细,诗之道情事,不贵详尽,”[1] 诗与画并非直白地传达情趣或者意象,在传达的过程中是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的。

其次,朱光潜与钱钟书的评析也有很大的差别。

两位学者在肯定莱辛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指出其学说不周之处,并给出了自己的新解和补充,两者在这一点上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朱光潜对《拉奥孔》中的某些观点多有反驳,且直言不讳。

莱辛认为“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

”[2]朱光潜以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中也含有丑的成分作为有力的证词,指出莱辛所理解的理想美有偏差;莱辛认为在绘画中,美比真实的表情更重要,并以拉奥孔雕像为例。

美学家朱光潜对此作出严厉的批评。

在文中,朱光潜罗列了众多莱辛学说的不足之处,比如忽视了欧洲造型艺术中也注重动作的叙述,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别;并给出自己的体会和解答,提出读者的二度创作以及诗与艺术的共同特质,都没有引起莱辛的注意。

并用具体例子来反驳莱辛“诗”只宜于叙述时间中的动作的观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都是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精辟而恰当的例子。

朱光潜敏锐地洞察到莱辛的自圆其说中暗含着许多矛盾,因此在此解开了结,使得莱辛的学说更为丰厚周全,得以升华。

在朱光潜看来,莱辛的诗画批评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具体说来,许多观点脱离了实际的艺术生活。

钱钟书《读〈拉奥孔〉》一文直面莱辛学说中忽视“诗”里有许多“画”所不能作的地方,得出“诗中有画,非画所能表达”[3]的结论。

作者从分析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举出例证洋洋大观,读之甚是心悦诚服。

莱辛认为诗宜于表达时间里的动作,画宜于表达空间里的铺成。

钱钟书结合中国古典诗词具体例子指出诗歌不仅宜于表达时间里的动作,同样还能叙述空间里的并列,且不失意境美。

其最具代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完美地诠释了诗歌描绘静态美的极致;诗中有画,却不是画所能表达的,“诗”所能表现的领域比莱辛所想的还要广阔。

这一点,朱光潜先生没有涉及,可见是钱先生的一个创见。

钱先生在“诗中有画,非画所能表达”的要领之下,具体地论说了绘画“画不出” 诸多因素,如内心状态、气氛性景色、颜色字的虚实之分等等,而这些细微之处都是诗歌所能传达的。

再则,莱辛认为,造型艺术应该选择动作中达到顶点之前那“最耐人寻味的片刻”作为表达的对象。

钱钟书指出“富于包孕的片刻”不仅在造型艺术中常用,在文字艺术中也同样适用。

作者认为这种手法在中外长短篇小说中都屡见不鲜,他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将其与莱辛的学说对比分析,可以说又是他的一个创见,使得莱辛的学说得到了更充分的补充。

莱辛《拉奥孔》作为西方美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值得我们阅读,但是正如两位先生所指出的,既然这样一本经典之作不缺纰漏不足之处,

为什么又如此吸引读者呢?学者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曾提出,我们在分析任何批评见解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

他是从作家的观点还是从读者的观点来讨论文学?他对艺术的“宇宙”抱有何种概念?他的“宇宙”是否等于物质世界,或人类社会,

或者某种“更高的世界”,或是别的?[4]莱辛是从读者的观点来讨论诗与艺术,莱辛对艺术的“宇宙”并没有抱有某种“更高的世界”。

朱光潜说,“他(莱辛)对艺术的见解似乎是一种很粗浅的写实主义。

”[5]朱光潜先生一针见血的“粗浅的写实主义”,不是过分之辞。

钱钟书注重从诗的材料即语言着手去探析“诗”与“画”的本质区别。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说道“文学语言有很多歧义,它是高度内涵的”[6]。

钱钟书指出这“高度的内涵”是“画不就”的。

有人说,汉语是诗的语言,因为它具有多义性,是高度内涵的。

莱辛看到了“诗”与造型艺术的材料不同,但并没有深入分析诗的.材料为诗的创作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如语言文字在诗中营造的意象、氛围等等,以及语言文字本身的抽象性(心理状态的词,形容词,比喻)也非具象的造型艺术所能呈现。

参考文献:

[1]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4][美]刘若愚,杜国清译.中国文学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朱光潜.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篇2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戎》虽写凡人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故事平淡与自然,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

是散文化小说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 诗意 和谐

汪曾祺是我所喜欢的一位现当代作家,他可谓大器晚成,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1940年在文坛初露锋芒,但随后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直到1980年《受戒》的刊发,他才震动文坛。

随着《大淖记事》、《异秉》等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乡土民情的小说的出版,他开始为广大读者所推崇。

《受戒》可是说是他“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毫无做作,也没有任何约束,描摹了少年男女情窦初开,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

一.故事情节的平淡与自然

《受戒》用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述一对小儿女朦胧的爱情,小说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3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