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太湖石

太湖石又称贡石,也称“洞庭石”,是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因产于太湖地区而得名。毛画杂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有水旱充件子再回二山分帮华两种,“旱太湖”产于湖周围山地,枯而不润,棱角粗犷。“班法树谈吧转面响孩水太湖”产于湖中,十分稀贵,因石体久经湖水的侵蚀,形成形岩杨式状各异的孔洞,俗称“弹子窝”,扭转回环,妙趣横生。太湖石一般体量较大,最高可达十余米,四米左右的为中等,不足一米的比较少宗参,故适宜布置苑圃庭院。

太湖石名石是什么?

宋徽宗赵佶在京城建造艮岳(又称万寿山,在今河南开封城内东北隅;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汴京东北隅堆土为山,广集天下奇花异石、珍禽怪兽、佳果文竹于此处)时,令下面的官吏收集各种太湖石上贡,运太湖石时,曾以十只船组成一“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花石纲”。

除了故宫等地的皇家花园中布置有太湖石外,比较著名的太湖石还有孔洞缠连、剔透俏敛的“冠云峰”、“玉玲珑”和“瑞云峰”。它们都是当年花石纲的遗物,史称“艮岳遗石”,与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的“绉云峰”(图2.10)并称为江南四大奇石(也有说法认为是江南三大奇石,唯独“瑞云峰”不在其中)。

1.冠云峰“冠云峰”(图2.11)因其形初称为“观音峰”,位于留园东部林泉耆硕之馆以北,底高0.8 m,总高为6.5m,重约5 t,其高大为江南园林中湖石之最。清秀挺拔,以瘦、秀著称,四面入画,孝乱茄峰顶似鹰飞扑而下,峰底若龟头昂首,呈“鹰头龟”状,有江南园林峰石之冠的美誉。因石巅高耸,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云”。另一说认为“冠云”之名出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云岭”。此地原有名石“瑞云峰”,也有说法认为园主以“冠云”表达超过原石之意。“冠云峰”已列入1980年“苏州园林——留园”第四枚特种邮票中。

留园为万历年间徐泰时所建,初名东园(徐泰时当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为宅园,称为西园,东园即与之相对),其中的“冠云峰”为明代疏浚河道时打捞到的巨型太湖石峰,其名声不及现位于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内的“瑞云峰”。在刘恕利用东园故址建寒碧山庄时,此峰已位于园林东侧围墙外,虽然刘恕十分仰慕和喜爱这块峰石,但由于无力再征地扩园,成了他一桩心病。其孙懋功为满足观赏“冠云峰”的愿望,过痴石之“瘾”,竟别出心裁地在寒碧山庄东侧围墙边、邻近“冠云峰”的地巧察方筑了一幢小楼,使自己在楼上可以和“冠云峰”朝夕相对,并将这幢小楼取名“望云”。

“冠云峰”所在的庭院被布置为水石庭,至盛康整治寒碧山庄,建立留园时,“冠云峰”周围因战乱而“数百家亦化为荒烟蔓草,惟此峰岿然独存”。盛康购得园东隙地及这几块太湖石,又觅两巨峰,西名“岫云峰”,东名“瑞云峰”,分置“冠云峰”左右。形成一主两副、左右对称、突出中间的布局,为留园著名的姐妹三峰,三峰下罗列小峰石笋,花草松竹点缀其间。围绕峰石,构筑亭台楼馆,称之为东园。“冠云峰”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伫云庵等,均为赏石之所。这前池后楼和石峰在色调上与形体上,形成了深浅明暗和高低横竖的明显对比,从而把“冠云峰”衬托得更为高大凌空。

2.玉玲珑“玉玲珑”(图2.12),作为镇园之宝置于上海豫园内玉华堂前。“玉玲珑石最玲珑,品冠江南窍内通。花石纲中曾采入,幸逃艮岳劫灰红。”是其最初身世的记载。原“玉玲珑”石上镌刻有“玉华”两字,因年久风化,字迹不见。该石高约3m,宽约1.5m,厚约80cm,重量3t左右,姿态婀娜,玲珑剔透,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更令人称奇的是,“玉玲珑”俏丽精致,石上的72个孔穴,据古书记载:“尝以一炉置石底,孔孔出烟,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流泉。”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有诗赞美:“ 压尽千峰耸碧空陪碧,佳名谁并玉玲珑。梵音阁下眠三日,要看缭天吐白虹。”豫园主人潘允端,在《豫园记》中记载:“玉玲珑,盖石品之甲。”

“玉玲珑”原不在豫园里,明代万历十八年,因园主人潘允端的弟弟潘允亮与浦东三林塘大户储少参的女儿成亲,此石峰作为女家陪嫁厚礼一起嫁到男家。相传从浦东三林塘摆渡黄浦江时,江中突起风浪,顿时“舟石俱沉”,潘家认为时运不佳,决意邀上海著名水手,逐一下水打捞,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日后除了找到这块“玉玲珑”宝贝外,又捞起了另一块石头,那就是现在的“玉玲珑”的底座。真是因祸得福,二石巧合相逢。潘家为了搬运“玉玲珑”进城,从董家渡上岸,在县城城墙上打开一个洞,把“玉玲珑”搬进城内,后就在洞处建造一个城门。清末民国时,上海城墙被撤除,但小南门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清代中后期,潘家败落,豫园曾是城隍庙的庙园,被上海二十几家商业会馆割据。那时,香客兴旺,尤其对“玉玲珑”当作神仙祭祀。民国时,“玉玲珑”石峰前后场所,曾是商贩和马戏团杂耍之处。新中国建立后,豫园古迹逐一恢复,“玉玲珑”依然亭亭玉立于世人面前,展示着东方奇石魅力。

3.瑞云峰瑞云峰(图2.13),现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此石形若半月、多孔,外形巍峨、玲珑多姿,峰高5.12m,宽3.25m,厚1.3m,涡洞相套,褶皱相叠,剔透玲珑,被誉为妍巧甲于江南。

苏州有两块名为“瑞云峰”的太湖石,其一现位于留园内“冠云峰”东侧,高3.8米,宽约1.8米,厚约0.9米,底座高0.7米,总高4.5米,浅灰色,数百窍穴玲珑嵌空,两个由水浪拍打形成的大洞孔好似随风而舞的美女的宽袍翠袖,是盛康得园后重取他石命名的;另一块则是声名赫赫的原位于徐时泰东园中,现矗立在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内的“瑞云峰”,相传是北宋朱勔在苏州采办的“花石纲”遗石。当年他为运送四丈高的称为“大谢姑”的太湖石不惜打造大船,但行至常州到镇江这一段浅水河渠时,舟行艰难,朱勔于是献图给宋徽宗,皇帝看后赐名“神运昭功敷庆万年之峰”,简称“神运峰”。原与巨峰“大谢姑”相对而立的小峰称为“小谢姑”,至朱勔事败时尚未运走,被弃置河滨,其上仍留有“臣朱勔进”四字。明代为董姓所得,董嫁女时将其作嫁妆赠给苏州富绅徐时泰,徐时泰将石置于东园(留园前身),相传此峰屡现瑞光,故更名为“瑞云峰”。徐崧在《题瑞云峰》一诗中曰:“一片玲珑石,神功讵琢成。瑞分芝草秀,奇合夏云生。未肯随朱勔,还应傍同卿。至今荒陇上,剑水气英英。”多年后的留园景色变迁,但“瑞云峰”依然风采如旧,难怪明末遗臣姜埰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己亥秋日游徐氏东园》诗中赞道:“徐氏园林在,招寻独倚筇。三吴金谷地,万古瑞云峰。宿莽依寒雁,重潭伏蛰龙。西园花更好,香帔起南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高宗南巡,织造太监为取悦皇帝,便将此峰辗转迁至织造署西行宫的西花园——乾隆南巡行宫内的水池中供置(今苏州市第十中学内)。

此外,苏州狮子林有著名的“湖石峰”,南京瞻园有“仙人峰”,嘉定汇龙潭公园有“翥云峰”,常熟市人民公园有“沁雪石”。它们表面如水浪相叠,又似雪压琼枝,既有自然美,又有雕塑美的形态,令人赞叹!

23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