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书能提高陶瓷鉴赏水平?

想要提高陶瓷鉴赏水平,《古瓷之光》这本书你一定不要错过,目前绝大部分关于陶瓷鉴赏的书,主要围绕的是鉴定,真假,比如明代的一个青花碗,时代特征是什么?工艺的特点是什么?至于美不美一般不在讨论的范围内

而关于陶瓷美学的书,往往都大而化之,把美学理论往陶瓷上一套,说实话这种书要么你看不懂,要么你即使看懂了,对你提高鉴赏力也没有任何的帮助,而且往往容易被概念套住,比如以为宋代的瓷器就是简约。

这本《古瓷之光》裤扮没有太大的概念,都是从一件件陶瓷作品报出发,去具体的谈论陶瓷美学,这件作品美在哪里?如何欣赏?又有什么特点?书中选取了作者认为最代教宪百再朝消表中国古代陶瓷美学高度的77件作品,这些作品源及很多是收藏在国际的一些大博物馆。

包括台北故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等,国内以前培瞎很少能够看到,这本书的包装用纸印刷在国内都属上乘,一面世就登上了工艺美术类销售排行榜的冠军,目前某瓣的评分也胡中灶是8.2分,如果你对陶瓷感兴趣并希望提高陶瓷欣赏的水平,这本书你一定不要错过。

宋代瓷器代表作品赏析题

宋代瓷器审美特点

1.仿生意蕴美
所谓仿生,就是对生活中一些动物和植物的造型进行模仿。其在宋代之前的瓷器制作中,就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了,成为了一种主流的造型方式,到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宋代陶瓷仿生是一种有选择的仿生,即选取整个事物中最生动、最优美的一部分进行模仿,通过高度地概括,来获得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统一。
如汝窑中一些以莲花为造型的瓷器,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莲花逐渐成为了艺术创作中一个十分热门的对象,其高尚廉洁的寓意,受到了多个阶层的普遍认可。
宋代的莲花瓷器作品,较少采用整个莲花为造型,基本上都是选取花瓣的一部分,或是完全绽放,或是含苞欲放,都制作得十分生动,给人一种清丽高洁的享受,从而表现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深层次的意蕴表达。又如汝窑生产的天青葫芦瓶,其造型形神兼俱,特点是上小下大,大小比例精准,看上去整体十分和谐,同时也把葫芦所代表的闹樱多子多福的寓意生动地表达了出来。由此可见,宋代陶瓷在造型上的仿生,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外表模拟,而是内外兼具,通过选取事物最具特点的方面进行精雕细琢,来获得浑然天成的效果,同时其中的意蕴也借助于这种逼真虚弯虚的刻画而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2.形制典范美
当一门艺术创作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就会出现一些能够受到当时和后世普遍认可的理念、形式和方法,代表了该时期这门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宋代的陶瓷艺术在造型上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其所呈现出的形制典范美,不但在当时广受好评,而且还成为了宋代之后各朝代重要的参考标准。如梅瓶,顾名思义,主要是用来插放梅花的,其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身、瘦底:瓶口较小,只能容纳细细的梅枝插入;瓶颈处较短,给人以稳重之感;瓶身较丰满,能体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的效果;而底部则较瘦,和丰满的瓶身形成对比,有一种对比的美。如着名的刻花缠枝牡丹纹瓶,就采用了这样的造型,而且每一部分的比例都十分精准,既有挺拔刚劲之感,又有玉丽多姿之韵,被誉为当时耀州窑的典范作品。自宋代之后,明清两代在梅瓶的制作上,均采用的是这种造型,或者说,梅瓶的造型从宋代就得以确立,并为后世所认可和接受。除了梅瓶之外,这种典范化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均瑶的胆瓶、龙泉窑的葫芦瓶等。这些经过陶瓷匠师们的反复修改和完善,均达到了一种几近完美的状态:形体变化自然,各部分比例均衡,局部刻画细致,视觉效果耐人寻味。可以说,今天常见到的很多陶瓷制品的造型形式,都是在宋代得以最初确立的,有一种形制典范美。
3.自然典雅美
宋朝的统治阶级对道教十分推崇。道家讲求无为而治,崇尚自然,而随后兴起的程朱理学,则追求的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两种思想对当时的陶瓷艺术影响颇深,加之山水画的盛行,更是让陶瓷树立起了一种简约、自然、典雅的审美风格,而那些几何造型和纯理性的造型几乎是没有的。如宋代广为流行一种酱釉小口瓶,整个瓷器中没差燃有任何花纹装饰,广口、细颈、丰身、瘦底;颜色为黑褐色,虽然没有炫丽的装饰,但是一眼望去,却给人一种十分自然和典雅的感觉,整个作品看不出有任何制作的痕迹,更像是一个天然品。究其原因,就在于陶瓷工匠将作品中的曲线处理得几近完美,从而获得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效果。又如越窑小壶,其由葫芦瓶的变形方式烧制而成,壶盖部分是一个传统的葫芦瓶造型,壶的“肚子”部分,则是原有葫芦瓶的变形,经过扩展后变得十分丰满,再辅以简单的花纹装饰,将连接部分巧妙地隐藏起来,使得整个小壶看起来浑然天成,既满足了茶壶实用的需要,又体现出了一种自然的美感。宋代龙泉窑出土的窑盖罐釉水,整体造型圆润饱满,体积较大,其巧妙之处在于匠师将上面的曲线处理得圆润自然,丝毫看不出有雕琢的痕迹,配上浅褐色的色彩,整体看上去给人一种庄重和稳定之感。
所以说,在道教和程朱理学的共同作用下,宋代的陶瓷艺术十分崇尚自然之美,但是这种自然的追求也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其更多体现的是对一定程式规范的满足,使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典雅之美,实现自然和典雅的融合。
4.仿古质朴美
宋代考古之风盛行,人们对历史上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十分推崇,那些模仿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陶瓷制品,就是这种风气的最好体现。如商朝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鼎、樽、贯耳壶等,在当时都被制成了具有宋代特点的瓶、炉等作品。一方面,匠师们想要通过对古代作品的模仿,来获得其陶瓷化艺术效果的展示;另一方面,仿古体现出了一种文化传承意识,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如龙泉窑弦纹贯耳瓶,就是对商朝贯耳壶的模仿,但是其并不是单纯的陶瓷化复制,而是根据陶瓷本身的特点和当时的审美风格对原作进行了适当的改变。比如将瓶身处理得更加丰满和圆润,将两个贯耳处理得更加短小,充分体现出了陶瓷可塑性强的特点以及宋代那种内敛和含蓄的审美追求。又如龙泉窑的三足炉,三足炉广泛出现于周朝,多被用来焚香祭祀,到宋代因为道教的盛行,也需要经常焚香,于是就出现了对其的仿制。在龙泉窑的三足炉中,炉的腹部有三条凸起的棱线,而且均呈现为白色,和炉身整体的青色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其实是匠师有意识地要显示出其所用培土的洁白和细密,这一工艺俗称“出筋”,既体现出了宋代陶瓷艺术高超的制作手法,又表现出了宋代追求自然天成的美学意味。这种仿古质朴美,是宋代瓷器在造型上的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既使陶瓷艺术在造型方面获得了新的发展,也使得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得到了别样的传承。

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