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几乎无人能敌。然而,他对中国当艺术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却鲜为人知。2019年,香港 M+ 视觉文化博物馆将在令人期待已久的揭幕之时展出最近纳入馆藏的杜尚作品、物件以及文献资料,让观众对这位达达艺术家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次馆藏的作品囊衡频括了艺术家1919年至19万容亲除起鲁相型展68年间的创作,这101件藏品曾属于艺术评论家、杜尚研究学者弗朗西斯·瑙曼(Francis Naumann)。M+ 博物馆的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郑道炼(Doryun Chong)说当他得知这一系列藏品将被出售时,他知道这是一个不主显物张谁误送能错过的机会。

“包括我们在内,想把这些作品一一收藏原本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郑道炼说。

马塞尔杜尚的艺术

马塞尔·杜尚,《盒子系列 D(基于“手提箱里的盒子”,1朝参逐造现击另氧935-41)》,1961神策数留功国达能天,鲍登学院美术馆展览只情民米游半我说是肖像就是肖像:美国艺术中的身份表达,1912年到今天”

M+ 博物馆将推动杜尚的作品与横跨中国的多领域艺术家进行对话。这是继2013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展览“杜尚与/或/在中国”之后,对相关叙事的深入讨论。尤伦斯的展览包括了黄永砯、宋冬、李第度物尽述探景行害民杰(Lee Kit)以及其他12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在尤伦斯的展览中和 M+ 博物馆的计划里,都把焦点放在了始于1986年的“厦门达达”艺术团体。由黄永砯联合创立的厦门达达被视为1980年代国内涌现的最激进的前卫艺术团体。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一章,它突显出创造力快存办丝和知识领域与广泛的哲学思想及实践互动的热浪,这股浪潮是随着中国的开放而兴起的。

黄复论受粒助营东方黄永砯1982年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他感到当时学校所教授的课程枯燥乏味,所以利用课余时间研习马塞存失牛啊买市尔·杜尚的作品,以象语令波集巴留婷策及与激浪派(Fluxu英吸见四调取掉英打胜置s)相关的艺术家约翰菜移精·凯奇(John Cage)和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这些西方艺术家对启发黄永砯的创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回到厦门后与其他厦门达达的创始成员蔡立雄、刘一菱、林春和焦耀明一起进行工作。

黄永砯《五角大楼》作品细节,格拉斯顿画廊纽约,2007。摄影:David Regen 图片:致谢格拉斯顿画廊纽约和布鲁塞尔

他们很快就从杜尚的那套玩法中获取灵感,早期的作品中就包括使用现成物件,以及刻意避开传统画廊空间而将作品放置在户外进行展示。杜尚对艺术史教义的排斥和参与体制批判对这些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在形成个人意识的过程中格外有感染力。厦门达达的艺术家也在达达主义的核心中找到与禅宗思想的相似之处,比如完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九阳似哥了可特,以及人应该与物质相分离。

“他们对杜尚的理解十分迫切,因为这样的思考能帮助他们在一个更广的范畴中看当代艺术家的存在,”郑道炼解释到。“他们极需信息和机会去了解他们当下创作艺术的欲望如何与所处的整体环境相关联。”

厦门达达对杜尚的兴趣同时延伸到他的作品如何影响之后的西方艺术运动,特别是激浪派(Fluxus)。在正处于开放时期的中国,厦门达达试图通过与东方哲学思想一脉相承的西方理念去解构教条和体制制度。例如许多激浪派偶发表演的乐谱都受到作曲家约翰·凯奇对禅宗佛教浓厚兴趣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博物馆、学校抑或是对艺术本身的传统观念,厦门达达的成员相信他们的作品能推翻先前的叙事传统从而建立新的话语。

(左)马塞尔·杜尚,《L.H.O.O.Q.蒙娜丽莎》,1919,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右)马塞尔·杜尚,《喷泉》,1950,费城美术馆

1986年,厦门达达以“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第一次正式亮相。展览结束时,艺术家们将带来美术馆展出的60幅油画搬到广场上将它们焚烧。在黄永砯看来,这是一次自我释放的行动,正如他的一句名言: “艺术作品对于艺术家就像鸦片对于人,不消灭作品,生活不得安宁。”

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厦门达达烧毁画作的行动导致该团体被禁止举办更多的展览。但这个团体依旧活跃直到1989年,这期间的作品有对作者权威的质疑,包括运用现成品进行创作,类似杜尚在他的小便池里所探讨的。之后,黄永砯移居法国并在那里继续着他的实践。他和厦门达达的其他成员随后各奔东西,继续各自独立的创作,一些成员后来进入中国艺术院校体系内教课。这个被称为中国80年代前卫艺术运动中最激进的群体对今天的艺术有着持续性的影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它标志着一个开放的中国正在形成的艺术态度。

黄永砯《马戏团》作品细节,格拉斯顿画廊纽约,2012-13。摄影:David Regen 图片:致谢格拉斯顿画廊纽约和布鲁塞尔

郑道炼认为,想要更好地理解杜尚在中国的影响需要继续投入研究。他提出 M+ 博物馆计划让杜尚的作品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进行对话,还会将他基于文本的创作翻译成繁体中文。这项工作,在郑道炼看来“将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来完成,考虑到其中包含的文本数量和其想法的复杂程度,有一部分将会在 M+ 开馆之时完成,而剩余部分将花费更多的时间。”

M+ 博物馆能够将杜尚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故事延续下去。郑道炼提及新添馆藏本身代表了对艺术史的非线性解读,他也希望这能为博物馆带来更加多元化的整体样态。

“在我看来,现代及当代艺术中创造性的改写与创意误读更有意思,这正是我们在打造 M+ 博物馆藏品时最常去思考的。”郑道炼如是说。

马塞尔·杜尚的作品历程

(1)1911创作完成《下楼的裸女一号》。
(2)1912年创作完成《下楼的裸女二号》;
(3)1913年创作完成《现成的自行车轮》;
(4)1915-1923年创作完成《The Large Glass》(译:《大玻璃》);
(5)1917年创作完成第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喷泉》;
(6)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L.H.O.O.Q);
1887年7月28日出生于法国薄兰韦勒(Blainville)。
1902:开始作画,画了《薄兰韦勒的风景》,是迄今所知道的他的第一张作品。
1904:中学毕业,到巴黎和他哥哥在一起,进朱丽亚艺术学院学习。
到1905年7月离开朱丽亚艺术学院。开始用后期印象派风格画家庭成员、朋友和风景。
1905:为两份报纸画漫画插图,这件事断断续续做到1909年。在里昂学印刷,在军队中服务一年。
1906:从军中退役,继续回到巴黎学画。
1908:在巴黎郊区纳衣(Neuilly)定居,一直住到1913年。
1909:以类似杜尚的风格画人像和裸体,到1910年渐渐转向野兽派那种比较自由的表现风格。第一次参加巴黎的独立沙龙展览,在星期天常去他哥哥的住处参加一些艺术家、诗人的聚会,并在那里知道了立体主义。
1910:这一年中画了好些重要的早期作品。
1911:开始画立体主义风格的画。
1912:创作他重要的油画作品的最后一年。7、8月访慕尼黑,开《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的草图。他的作品《下楼的女人》被“独立画展”拒绝。
1913:叛离流行艺术观的开始,停止创作传统手段的油画和素描,离开巴黎的艺术家圈子,做图书管理员,在艺术上开始转向机械的描绘手段,作一些类似科学的设计。继续构思他的《新娘》(后来以《大玻璃》闻名,因为此画是画在玻璃上的)。做了《三个标准的终止》表现了对科学度量标准的嘲弄意味,同年还做了用自行车轮固定在凳子上的雕塑,这是现成品的开始。送军械库画展的作品反应强烈,参展的四张画全被卖出去了。
1914:构思《大玻璃》,画草图,试验方法,并开始收集历年的笔记,创作心得,后来这些卖兄在1911-1915年的笔记成为在1934年做的《绿盒子》里的内容之一,其中几乎集中了杜尚在后来的创作中的主要思想。再画《咖啡磨,二号》,买瓶架子回来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用现成的印刷品——在一张印刷品的风景画上点了两点,名《药房》作为自己的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个哥哥都应征入伍,杜尚因为身体的原因免役,帕克邀请他去美国。
1915年6月坐船去纽约。他被美国人当成著名欧洲艺术家而受到欢迎。帕克把刚下船的杜尚直接带到爱伦斯伯格寓所,爱伦斯伯格热情接待。杜尚在他那里住了3个月,就搬入自己新找的寓所,并有了自己的画室,他购了两块大玻璃,开始动手画他的《大玻璃》。买雪铲,在铲上题“折断胳膊之前”,作为他的作品,并为这类作品想出“现成品”的称呼。美国报纸上开始有采访他的文章出现,他的艺术主张已经形成。
1917:又搬回爱伦斯伯格楼上的寓所,爱伦斯伯格希望得到《大玻璃》的拥有权,以替杜尚交房租为代价,《悔配缓大玻璃》完成之日当归爱伦斯伯格。送现成品出去展览。和爱伦斯伯格等人开始筹备“独立艺碧模术家展”。
1917:独立艺术家展,送《泉》参展,未获准展出。出《盲人》和《仑仑》两种艺术小杂志,但都只出了一两期即停刊。给3个有钱的美国姐妹教法文,在一个法国机构里服务了几个月。
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张油画《Turn》。这一年美国参战,为避免服兵役,杜尚去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那里租了一个小公寓,继续构思大玻璃,热衷下棋,筹划在纽约的立体主义展览,但写信给爱伦斯伯格说,他不希望展出自己的任何作品。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和他的二哥杜尚一维龙均过世,杜尚很难过,计划回法国一趟。
1919: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参加了一个棋俱乐部,痴棋。他妹妹在巴黎结婚,他从布宜诺斯艾利斯送她的结婚礼物是:《L.H.O.O.Q.》,是一本几何学教科书,他让妹妹把它挂在阳台上任凭风吹雨淋。6月回巴黎,有时去里昂看看父母。与当时在巴黎的达达们有联系,有时去超现实主义者常聚会的咖啡馆。《L.H.O.O.Q.》(《为蒙娜丽莎画胡子》)问世。
1920:初回纽约,把一个玻璃容器称做《50巴黎的空气》,作为礼物送给爱伦斯伯格。他的《L.H.O.O.Q》被比卡比亚出版在达达刊物《391》上,成为达达的招牌。在纽约西73街租了个画室,和美国现代艺术收藏、赞助者德莱厄太太及美国艺术家马雷组织了“无名者协会: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在20年中组织了84次展览和无数的讲座,还有出版物。杜尚开始任组织展览的主任,后来做秘书,做了多年。他的女性身份“罗丝·瑟拉薇”出现。
1921:和马雷一起出版了一期刊物《纽约达达》,巴黎的达达俱乐部要他送作品去展览,他发电报给他们说“给你个球”。6月回巴黎,《大玻璃》的所有权从爱伦斯伯格转到德莱厄太太手里,因为爱伦斯伯格迁往加州,无法携带这件作品,此时,杜尚仍在制作这件作品,尚未完成。
1922:l月回纽约,教法文课。继续画《大玻璃》。法国超现实主义的领袖普吕东在他的《文学》杂志上撰文《杜尚》。
1923:停止创作《大玻璃》。2月回到欧洲,从此在欧洲呆到1942年左右。这期间他在欧洲进行了一次旅行,去了纽约三次(1926-1927,1933-1934,1936)。
1924:和比卡比亚、马雷等人在一个试验电影上露面,并上台做过一次表演,动手做旋转的轮盘的作品。
1925:杜尚的父母在同年去世,两人谢世的时间只差5天。参加棋赛,到意大利旅行。
1926:买画卖画做一点艺术生意。到纽约去组织布朗库西的展览。并帮德莱厄太太组织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他的《大玻璃》在这个展览中第一次和观众见面。展览后在运送过程中,《大玻璃》被损坏了。
1927:6月在巴黎和一位法国汽车制造商的女儿结婚,6个月后离婚。
1928-1932:参加各种棋赛,写棋书,成为法国棋协会会员,参加国际比赛。有时帮德莱厄太太在欧洲选画,组织纽约的画展。普吕东为杜尚的下棋而废画,在出版物上微有责备。
1933:把一本英文棋书翻译成法文。10月去纽约组织布朗库西展览。
1934:2月回巴黎。准备并出版了他的《绿盒子》。
1935:作为法国队员参加国际棋赛。开始着手做《手提的盒子》——他的另一个作品和笔记集。普吕东在巴黎的一家刊物上写文章介绍杜尚的艺术创作,这是第一篇重要的对杜尚艺术的介绍文章。
1936:作品在法国、英国。美国的各种展览上展出,3月为组织展览去纽约。并坐火车旅行美国,到加州访爱伦斯伯格夫妇,9月回法国。这年在纽约的“达达超现实主义”展览中杜尚有11件作品展出。
1937:第一个个展在芝加哥举办。给巴黎的杂志写棋的专栏文章,每星期一篇。帮古根海姆在欧洲选现代艺术收藏作品。
1938:参加了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国际展”,是杜尚设计的展览厅,他自己有4张以前的作品参加展览。
1939:出版双关语集。
1940:继续做《手提的盒子》。
1941:《手提的盒子》正式出版。
1942:为躲避二次大战到美国,此后基本上一直住在美国。和一批逃难到美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有往来,与他们一起出版超现实主义刊物《VVV》。
1943:在纽约西14街租了一间画室,这间画室他租用了二十二年。
1944:开始着手秘密地创作他的最后一件作品:《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这作品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做了有20年的时间。
1945:美国的《观察》杂志出了一期专号介绍杜尚。
1946:秋天去巴黎,和普吕东着手组织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展览,在展览开幕前杜尚回到纽约。
1947:打算申请做美国公民。
1949:芝加哥举办了爱伦斯伯格夫妇的收藏品展览,其中有30件杜尚的作品。
1950:女友玛丽病重,杜尚去巴黎看望,女友去世。
1951:美国画家马塞韦尔编辑《达达画家和诗人文选》一书,得到杜尚的帮助。
1952:纽约一家画廊办“杜尚兄妹展”展出了杜尚一家兄妹4人的作品。
1954:与美国女子蒂尼结婚,蒂尼曾是马蒂斯的儿媳,后离婚,有3个孩子。爱伦斯伯格的收藏被费城美术馆接受并展出,作为该馆的永久性收藏,其中杜尚的作品共有三十四件。
1955:正式成为美国公民。在这些年头杜尚帮助出版书籍,接受采访,比他前些年要“人世”得多。
1957:帮助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组织“杜尚三兄弟展”,杜尚选作品,设计目录,并随展览到得州,在那里办讲座。
1958:巴黎出版了杜尚的文集。
1959:由莱伯编辑的第一本关于杜尚的论文集《杜尚》在巴黎出版,同年出了英译本。此后,关于杜尚的研究作品不断问世。在法国接受某一学院的“杰出人士”的荣誉。
1960:《绿盒子》被翻译成英文出版。那时年轻的波普艺术家如劳生柏、约翰斯等人,对杜尚的艺术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并与他往来,想得到他的指导。杜尚与他们做朋友,有时出席他们的画展。
1961:被美国的三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专门研究杜尚的博士论文出现。被邀请到美国的许多大学讲演。被英国BBC电台采访。
1962:大哥雅克·维龙6月去世,妹妹苏珊9月去世。
1963: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作品展,并同时出版关于杜尚的论文集。纽约举办了“杜尚、比卡比亚、斯维特斯展”。杜尚最大的回顾展在加州的帕莎蒂纳美术馆举办,一共有114件作品。
1964:法国电视台制作了“和杜尚下棋”的节目。该节目获得电影节的大奖。杜尚的现成品在意大利米兰被复制并展出。
1965:纽约的杜尚艺术展。美国作家汤姆金斯为《纽约客》撰文写杜尚。同年出版了关于杜尚的书《新娘和光棍》。
1966:BBC制作关于杜尚的影片:“现成品的反叛”,同年6月在BBC电视台播出。英国泰特美术馆举办杜尚的大型回顾展。英国《艺术和艺术家》杂志出版关于杜尚的专号。纽约出版新发现的杜尚的笔记。
1967:法国专栏作家卡巴内采访杜尚并出版了《杜尚访谈录》。
1968年10月1日在法国巴黎的寓所去世。
杜尚在一次大战期间来到纽约,继续从事他在巴黎开始的“现成品”(ready-made)的实验。“现成品”是指选取日常生活用品或废旧物品制成的艺术品。杜尚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体本身内在的固有属性;是艺术家本人通过先占了这一个(或任何一个)物体,将它放在特定位置上,才将它变为艺术品–成为一个艺术品关键不在“为什么”,而在“在哪里”。
1966年在BBC在Jasper Johns和Robert Rauschenberg的作品里我们能明显的看出他对后世的影响,而位于巴黎的Centre Georges Pompidou每年都会颁发一次马塞尔·杜尚奖金予继承其创新精神的年轻艺术家。针对其作品的性质和他对双关语以及非传统画布和媒介的偏爱,我们认为他对之后的街头艺术和电脑黑客也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4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