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盖尔作品有哪些?

鲁盖尔

15、16世纪以现在的比利时荷兰为中心展开的绘画,在美术史上被称为早期荷兰画派。德国的美术史学家弗里德兰达毕生研究这一画派,留下了14卷巨著。他举出了代表这一画派的19位画家,以画家论为基点,提出了《从凡·爱克到勃鲁盖尔》的论考。正如此书原题中以简洁、明快液弊察手法所写到的,勃鲁盖尔是自扬·凡·爱克开始的刊期荷兰画派的最后一位巨匠。

当时的佛兰德,一方面作为世界一流的商业中心而繁荣,另一方面又在西班牙的专制统治下,人们苦不堪言。后来成为神圣罗马皇帝的卡尔五世(1500-1558),生于根特,讲佛拉芒(荷兰语)语,他未必因此而压制佛兰德。但其后继者——西班牙王费利佩二世1527-1598),任命他的异母姐姐玛加丽塔为荷兰总督,自己却从未离开过西班牙一步。对他来说,荷兰只不过是课受重税的对象罢了,因此荷兰的悲剧由此而开始。勃鲁盖尔所活跃时的16世纪中期,正是费利佩二世执政时代。

除去数幅风景画,勃鲁盖尔的作品大多充满讽刺意味,富于民族活力,表现的是一个骚乱的世界。而扬·凡·爱克的作品则表现的是一种静谧的世界。因此要将勃鲁盖尔的作品与其归入一类让人们去认同,是颇为困难的。初期荷兰画派的开山鼻祖扬·凡·爱克和最后一位巨匠勃鲁盖尔的作品之间,竟然存在着这么明显的差异。如果从上述政治、社会形势的变化来看,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种变比吧!

勃鲁盖尔的电影有哪些名字

现在勃鲁盖尔作品的大部分不在本国比利时,而在维也纳,也是由于当时政治体制所限、维也纳美术馆藏有勃鲁盖尔的《巴比伦塔》《运十字架的基督》《雪中猎人》《农民的婚礼》等12幅作品,与此相比,布鲁
塞尔皇家美术馆及马耶尔·范·戴恩·贝洛古美术馆(安特卫普)虽然所藏作品总计不过10 幅左右,但比利时的勃鲁盖尔作品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并不是说一个画家的作品,只是在他家乡看闹茄来才有重大量着义。但确实勃鲁盖尔的作品,正是因为以比利时为背景来看,所以才十分精彩。有这一想法的并非笔者一人。今天街上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类似勃鲁盖尔气质的东西,因为比利时的勃鲁盖尔藏品同维也纳的藏品一样,都有极珍贵的价值。
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大师,他继承了凡·艾克兄弟、包西等前辈的艺术精髓,以异常平凡、质朴、粗犷、豪放的笔调表现了日耳曼人、特别是日耳曼农民那种豪爽、乐观、憨厚、天真甚至有点滑稽可笑的人物形象。我们从这幅《婚礼聚餐》明显地可以发现,它不仅在内容意趣上有异于意大利拉丁民族艺术体系,从形式语言来看也令人耳目一新。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农民婚礼聚餐的热闹场面:地点看来是一个很大的仓库。背景是高高的草垛,新娘如意地坐在衬有蓝布和花冠的“宝座”之上,虽然她被安排在后景层,但显得很突出。她的左边坐着两位神色镇定的老人,看来好象是她的父母。在她右边的两位妇女,大概是伴娘。在她们的右侧,衣冠整洁狼吞虎咽的小伙子看来就是新郎。在新郎的右边也坐着两位老人,也许就是他的父母。席上卜槐的人很多,他们吃着、喝着……上饭、上菜、上酒的人忙个不停……餐宴的品类并不一定丰盛,但从这忙忙碌碌运送着食物的人,从这些狂吃豪饮的人们来看吃得一定非常可口;地上坐着的戴着大人帽子,拿着大盘子,恋恋不舍舔食的孩子更强化了这可口的食物喷喷的香味儿……只是正在为婚宴吹奏的两个人好象是被人们遗忘了的角落,其中一个已经忘了自己的角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端来端去的盘子,眼睛里流露出饥饿、渴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神态……

从画面来看,也许人们会觉得勃鲁盖尔的画不如拉丁民族意大利人的画更理想化、更完美,其实,这种不避丑陋直视现实生活本身的艺术观正是他的价值所在,后来意大利的卡拉瓦乔画派,西班牙的“波德戈奈”风,荷兰的哈尔斯、伦勃朗,法国的夏尔丹以及19世纪的现实主义美术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追忆梵高的作者?

追忆梵高的作者阿赫铎的激烈反应始于1947年2月。当时,他去巴黎“桔园博物馆”看梵高的绘画,回来一口气喷吐出了轰动六角国画坛的檄文:《梵高,被社会逼迫自尽者》。文章由阿赫铎口述给女助手波尔·特沃南,一面写一面让她朗读梵高给弟弟泰奥的信札,回味自己看画家作品时的起伏心潮。阿赫铎驳斥名医贝尔说梵高“疯癫”的诊断,愤愤地说:“否!梵高并非癫狂。他的画幅是古希腊火硝,一颗颗原子弹”。阿赫铎强调,梵高的狂躁系由社会对艺术家蔑视,不容人发送真理之声所致。他声言:俗世惧怕梵高思想的闪光,视其为痴迷妖孽,必欲驱除,将他在风华正茂时逼死。依彼所观,缠死梵高的妖魔是压迫弱者的万恶社会。

阿赫铎表示,与老彼得·勃鲁盖尔,或者耶罗尼米斯·博斯等显赫的大艺术家比较起来,他更喜欢卑贱可怜的梵高。因为,梵高作品的色泽与光彩辉映出纯洁的自然美,是一种风暴般的光焰。且看《烧野草的农夫》《田野的郁金香》《纺织女》《吃马铃薯的人》《吸烟骷髅》《蒙马特尔高地》《加莱特磨坊》《罗纳河上的星夜》《河边舞会咖啡座》《午睡》《麦田鸢尾》等;一桢桢精彩画幅耀眼,散发大自然与生命的气息。

蒙斯美术馆展出梵高在博里纳日的素描和水彩画,以及他1880年写给弟弟泰奥的几百封信札,其中说:“我拿着木炭条和排笔,在各处随心作画。博里纳日矿区跟年代久远的威尼斯一般,风景别致”。这一切表明,梵高是从蒙斯博里纳日矿区开始他绘画生涯的,故蒙斯现今引以为荣。这也是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应尽的天职。

从蒙斯发源,荷兰、比利时、法国和英国广泛组织光耀“人类普遍生存”文化艺术遗产的形象宣传。荷兰梵高博物馆举办《梵高-蒙克绘画联展》,该国艾恩德芬地区以梵高名画《星夜》为主题,开辟600米长的“荧光自行车道”夜景。法国瓦兹河畔的奥维尔市是梵高最后离开人间之地,其市组织“踏着梵高足迹”的主题漫步将从今年一直持续到2016年。

关于梵高生平创作的影片有莫里斯·皮亚拉的《梵高》、马丁·斯科塞斯的《乌鸦》、帕特卡·亚当的《梵高在博里纳日》、亨利·德热拉什在蒙斯所拍《绘画的抉择》等多部。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导演文生·明里尼于1956年与乔治·丘克合拍的《梵高的激情生涯》,由好莱坞老牌影星柯克·道格拉斯扮演梵高,在蒙斯矿区实地取景,格外真实。老道格拉斯扮相酷似梵高,表情又特别感人。欧洲“梵高年”之初,他再访蒙斯的博里纳日矿区,跟当年拍片时接触的老迈观众们话家常,追昔抚今,让人似乎觉得梵高又重返人间。

更值得一提的,是巴黎影院首度上映了由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和巴黎奥赛博物馆三家共同资助,澳大利亚保罗·柯克斯执导的艺术纪录片《文森特·梵高的生死场》。这部影片以梵高给其弟泰奥写的多封信件为主线,亮出逝者一幅幅画作,让观众听见他的心声,让人感到这位生时际遇艰难,曾觉得自己的姓名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都很难发音的荷兰画家,死后永远活在世上,声名永存。

2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