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文学流派有哪些?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与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它提倡客观的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具精确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其代表作品。

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

古典主义:17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最为完备,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高雅、和谐、均衡的统一。代表作家法国的拉辛、莫里哀等。

迷惘一代:一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惘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惘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都发生了变化。

西方现代文学主义包括表现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3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它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揭示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还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其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托尔斯泰等。

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阿拉贡、艾吕雅等。

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美国的庞德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自、梦境、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与作品有卡夫卡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以及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等。

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家有爱尔兰的乔依斯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的《恶心》、加缪的《局外人》等。

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的《弹子球机器》,美国的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的让·日奈的《阳台》等。

新小说派: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文体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的《无名氏肖像》、米歇尔·布托尔的《米兰巷》、克洛德·西蒙的《佛兰德公路》等等。

黑色幽默: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这些作家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第五号屠场》、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大潮,发端于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代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人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玩世不恭,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主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的《裸体午餐》等。

西方文学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

西方现代主来自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360问答。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真烟控纸雷唱用浓都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儿还益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油属左回封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脚前述本毫玉缺势《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书益守棉济周容方电作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内知汽绍胞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条理化、逻辑化,作家退出小说,主观干预较少,均调阿流眼打讨异令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2、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在某对象上稍许停留,任何外在的培互求云什刺激都可以打断从前的思维过程而展开新的思绪。
3、主观宜轴术强功元住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4、内容和题材上,传统小说往往全知全能,构适内河怀鲜慢代冷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地位下松标见刑降,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不注意小其负初从社宗者刻画典型人物,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情节淡化。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无论在文艺思想还是在讨担创作技巧上,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界和发展。主流学术界曾经不区分“现代”和“后现代”两个概念,但由于二战之后文学发展的特征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现代主义”所能涵盖的范盐预顾围,因此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看作一业家强术送似设表快胡个独立的文学思潮,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现代主义并举。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解读体系主要是建构在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关系基础上的。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承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学实验;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决裂,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抦弃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企图,因为在后现代作家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已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陈旧。
持不同社会、文化立场的学者曾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争论,在很多时候都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但现在的西方学术界已经普遍达成一个共识,即后现代主义虽然与现代主义有密切的联系,却也是与现代主义有明显区别的新的文化和艺术思潮。
后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
从精英趣味到跨越精英与大众的鸿沟。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这种高深玄妙的鸿篇巨制截然不同,不再与大众保持遥不可及的文化距离。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是超世的、自恋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入世的、生活化的甚至是消费化的。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从建构深度模式到平面化追求。现代主义努力建构思想、心灵和历史的深度。艾略特、乔伊斯等们对神话的酷爱更典型地体现出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渴求。后现代主义则追求深度的平面化,用物象的享乐主义取代了现代主义那种智慧的痛苦与忧郁。照博得利亚的说法,后现代无深度平面化的作品是一些五光十色的展览物,它们有表无里、有外无内、有意符无意指。与深度模式的消解相伴随的是主题的零散化。现代主义文学仍然坚守独立的自我、不可替代的人格和艺术个性。而后现代主义不仅放弃了反抗激情,而且怀疑人类精神史上存在过“中心化的主体”或者个人主义的自我,甚而宣布“主体的死亡。”后现代主义的主体和自我已零散化为碎片了。主体去中心化和自我的零散化伴随着创造性个性风格的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拼贴和复制。
(1)汉斯·伯顿斯 《后现代主义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2)詹姆逊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张旭东编,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86页

3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