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洛岱尔的生平

保罗·克洛岱尔经考试录取为法国外交部青年见习人员。后来成为职业外交家,在1893-1936年期间当上法国的外交人员。他在中国(清朝)逗留14年,是逗留时间最长的国家。
1893年4月-11月:美国纽约市
1893年12月-1895年5月:美国波士顿
1895年6月-1900年9月:中国(清朝)上海
1900年10月-1909年11月:中国(清朝)福州

1909年12月-1911年9月:捷克布拉格
1911年10月-1913年9月: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1913年10月-1916年:德国汉堡
1916年-1920年:巴西里约热内卢
1920年-1922年:丹麦哥本哈根
1922年-1928年:日本东京
1928年-1933年: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33年-1936年:比利时布鲁塞尔
1895年末,保罗·克洛岱尔在中国(清朝)上海写信给法国诗人斯特凡娜·马拉美(Stephane Mallarme):
“ 中国是一个古老国家,错综复杂,令人目眩。这里的生活还没有遭到精神上的现代病的感染……我厌恶现代文明,而且对它总感到十分陌生。相反,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很自然、正常。 ”
之后,他在《巴黎杂志》写了很多散文诗,讲述中国困余袭风情。
保罗·克洛岱尔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负责监督由南美洲运往法国的食物供应。当时他的秘书达吕斯·米约(Darius Milhaud)后来成为著名作曲家。 克洛代尔的文学活动是从写诗开始,后来虽然发表了许多剧本,也都是诗剧,诗意的抒情的剧本,而不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剧本。诗歌代表作有《五大颂歌》(1910)和《三重唱歌词》(1914)。戏剧代表作有:《城市》(1890)、《给圣母报信》(1891)、《少女维奥兰》(1892)、《金头》(1893)、《交换》(1901)、《正午的分界》(1905), 《给玛丽报信》(1912)、三部曲《人质》、《硬面包》、《受辱的神父》(1909,1914,1916)和《缎子鞋》(1923)。
保罗·克洛岱尔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阿蒂尔·兰波的影响很深远。 克洛代尔瓦莱里都是一度盛行于19世纪末叶的象征主义诗歌的后继者。瓦莱里在艺术上师宗马拉梅,而克洛代尔则师宗兰波。他和瓦莱里在文学史上都被认为是后期象征主义的最重要的诗人。克洛代尔的诗和戏剧往往取材于《圣经》,充满基督教的玄想与炽烈的宗教信仰热情。他的诗歌激情奔放,表达方式大刀阔斧,接近兰波的风格。他的作品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世俗的情欲和罪恶与上帝的“神恩”之间的矛盾,官能享受的魔障与“神灵的召唤”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唯心的遐想和资本主义世界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戏剧的主题几乎全是基督教精神的胜利。《城市》反映的是社会秩序与反抗力量的矛盾,答案是人类社会最终应靠向天主。《少女维毁粗奥兰》以及根据该剧重新写成的《给圣母报信》体现了罪恶与神恩的对立、肉欲与灵魂的冲突,最后傲慢与贪婪遭到失败,而容忍则产生了奇迹。《缎子鞋》以全世界为舞台,呈现了16世纪末以西班牙为中心的殖民主义帝国的巨型画卷。剧的中心线索是朝廷重臣堂·罗德里克与贵族太太堂娜·多尼娅·普鲁艾丝的爱情纠葛,他们经过一番曲折经历,都为汪兄了“神圣”的宗教事业而压制了肉欲的奔放。该剧剧情跌宕起伏,地点、时间跨度极大,舞台色彩斑斓,人物众多,是克洛代尔最长也是最著名的剧本。
克洛代尔的主要剧作,几乎都经数次改写,因此发表时都有几种不同的文本。有的剧本从开始创作到最后定稿,甚至经过几十年时间。 同他的诗歌作品一样,他的剧本采用自由诗体,没有韵律的约束,近似于分行的散文,但节奏感十分强烈明快,这就使得戏剧在表达他的宗教热情时具有一种感人的效果。
克洛代尔诗歌的艺术形式富于独创性。他自始至终写自由诗,不写格律诗。他的诗句近似分行的散文,类乎宗教典籍中的经文。据他自己说,强有力的节奏,是配合人的呼吸的。这种有节奏的散文诗,在朗读时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在20世纪的法国抒情诗人中,受克洛代尔影响最明显的主要有贝玑、茹弗、埃马努埃尔等。
克洛代尔在中国任职期间(1894~1899),曾写成散文诗集《东方的认识》(1896)。他学过汉文,曾翻译和改写一些中国的诗。

丹麦象征主义名师有哪些

3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