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艺术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叶,画家和作家不再致力于忠实地表现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象征的、隐喻的和装饰性的画面来表现虚幻的梦想以启示于人。是对理想主义倾向的逆反。 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理想的彼岸。着重反映个人的主观感觉,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引向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从象征主义作品中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和不稳定性,强烈的主观回笑量举象术晚食样够叶色彩和含义的朦陇晦涩。 象征主义艺术的代表是法国画家摩罗、夏凡纳和雷东。扬他们的作品大多流露出一种忧钟接叶郁、颓废、苦闷、孤独、彷徨的来自情绪,这就是所谓的世纪末情调。 摩罗的《莎乐美》是象征主义艺术的典范。

卡弗《大教堂》里的那些短篇到底在说些什么啊?

卡佛就要说极简主义,就要对他文章的loser装模作样评论一番。据说卡佛自己都讨厌所谓极简主义。那次看一篇评论,说一种尴尬的现象,卡佛的作品岁燃兆都是描述底层生活的人的,而在中国,读卡佛的都是中产阶级。这是一种讽刺,所以我坐在飞机乎租上读卡佛也是一种讽刺,我应该是挤在沙丁鱼一般的火车厢里,艰难的阅读卡佛的《大教堂》以安慰难熬拥挤嘈杂的长夜。中产阶级在优雅高级的环境中享受的阅读着卡佛的作品,就好比卡佛自己说的有评论家批评他的作品说冰箱坏了干吗不找人维修呢?何必要夫妻俩为着这个破冰箱发愁甚至争执。卡佛说,“这是一种无知的评语。”
但是无论是什么阶级,都有读卡佛的权利。只要不过度诠释就好。带着一种由高处向低处的廉价的同情,那是招人反感的。从小学语文课开始我们就被培养过度诠释的能力,我则因为在此的灵敏反应和优异表现被老师所喜爱。但是自从自己开始写东西开始,就觉得这些东西真都是扯淡。就连卡佛本身为大家从个角度分析的短篇幅文体,他自己都自嘲,自己写短篇纯粹是为窘迫的生活所迫。这就好象我从个角度长篇大论分析我为什么喜好写短篇,其实单纯的原因就是我逻辑不好,写不了长篇………………
一个作家都喜欢写自己生活相关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卡佛的作品里到处都是酗酒和失业者,这就是为什么每日靠显摆和YY过日的郭小段此四能写出《小时代》这种匪夷所思的东西。卡佛的文章里的人物,要么为了生计挨工作,要么整日担心自己失业,要么是刚刚失业,要么是失业之后始终找不到工作,要么是失业之后好容易找了新工作却又失业…………失业、失意,感情上困顿,哪怕生活得还不错但是感情上没有着落而焦躁恐惧。卡佛自己说,很多人反感他的作品因为不相信这样失落残败的景象属于美国。但这就是美国。这是全世界。无论哪个角落都有这样的人。哪里都有失业者,哪里都有满心沮丧的酗酒者,哪里都有曾经抛弃妻儿的父亲,哪里都有刚刚失去孩子的伤心夫妇,哪里都有跑了老婆生活一团糟的男人。“卡佛是真正的蓝领作家。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
那么看卡佛的文章到底有什么用处。既然如此失意如此窘迫惨淡而毫无希望。既然不让我们由高处向低处的同情,我们也不可能为了实现尊敬与平等而去体验他们的生活,那么这种书读来干什么。我这不是想说明什么问题,而是单纯提出我自己的小疑问。有时候我自己都搞不明白有些书读来的目的是做什么。卡佛在自述里说起读书是为了什么。小的时候是为了知道现在过的生活并不合自己的身。现在才明白,“文学能够让我们明白,像一个人一样活着并非易事。”所以大抵上卡佛所描述的“无望之乡”,能让我们知道生活归根到底还是不容易的,无论你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你可以看到卡佛文里的人物,所经受的不单单是生活的困顿,还有精神和感情的困顿。后者是完全不可避免的,我们多多少少都要经受,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都可能是卡佛笔下的人物。哪怕你坐在自家的装潢华丽的客厅里,喝着手磨的咖啡,舒舒服服的阅读卡佛的故事,你可能体会不了为什么冰箱坏了不能去修理,耳朵堵住了不能去医院治疗,整了牙就要去感谢丈夫一辈子,但是那些精神和感情上的苦难,你多少都要经受的。读书么,要么去找这就是我生活的现状的共鸣,要么去找激励自己改变现状的东西,要么去找能令自己感悟到生活不容易而脚踏实地的元素。我们曾经度过的,我们正在过的,我们将来想要过的,我们一辈子不要这样过的,生活,构成了文学。所以我在标题里卡佛的极简后面加了一个生活。说卡佛的极简主义,不如说他的生活。
卡佛的《大教堂》里,也不完全都是无望之乡。改变的不光是他自己所说的“文字更慷慨”,还有的就是风格上的有了希望。我想之所以说《大教堂》是最成熟的作品,大概是因为文字“吝啬”之后适当的充实,还有失业者和酒鬼的失魂落魄之中些微的温情和希望。《羽毛》里的和孩子玩的脾气差的孔雀,《瑟夫的房子》里虽然没有着落但是破镜重圆的恋人,《软座包厢》里在和儿子见面的希望和恐惧中犹豫的父亲,《好事一小件》里痛失爱子但是在面包师的安慰下吃着面包重新体会幸福和希望的夫妻、《大教堂》里在盲人的鼓励下敞开心灵去感受的男人…………辛酸的幸福。说卡佛之所以成就难以磨灭,是因为作家本身的幽默感和文字的张力——这里所谓的幽默感,并不是文字的喜庆,大抵应该是对生活的乐观和沉稳。评论所说是“最天才的作家,却没有天才的做派;没有只为知音者率性而作的居高俯视的态度。”而按照卡佛自己的说法,则是“我无法设想自己以一种嘲讽遍地的姿态对待普通日常生活的题材。要是看我写的小说,读者能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被它感动,并想到了自己的存在,我就高兴。”就是这些,使得卡佛的作品耐读。因为生活化。因为态度低调。因为要的就是朴素的感情。哪怕你没过过这样的生活,但是你还是觉得比那些描述你正在过的优越生活的轻浮文字要好看得多,哪怕后者更贴近你的生活。特别喜欢《好事一小件》和《大教堂》,感觉那个面包师,那个盲人,就是卡佛,告诉你,“吃点东西很好。这个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全世界的面包全都在我这儿呢。”“人生嘛,谁都猜不准。用心感受,画出来。”我说过的吧,成年之后看的书,都无法改变我们的人生了,充其量做一点谈资。偶尔的,给我们一点点力量。《大教堂》所带来的感动是一时的,但是那一时也是好的。

卡佛大教堂象征主义

其实非要分析的话,我要读卡佛的原因是很单纯的,因为说很好。无论适不适合我,都要看看的。好书的作用很简单,用来读。至于极简主义,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长篇大论已经很多人作过了分析不是么?能用简单的文字表达清楚的,何必要大篇幅呢?就是这样吧。文字生来的作用只有两个,一个是用来表达,一个是用来美。你当然可以美,你当然也可以极尽简单的表达清楚。译本,文字的精简也只能大略领会。有机会就读原版吧。

3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