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美术识」应试美术的弊端

如今「应试美术的弊端」众所周知到已经连自身就从事教套路的那些「共犯」都打出「避免套路式学画」之类的口号,但那是真的吗?陈丹青说「看到中国式素描就想死」,有他的道理,并且我用具体的例子去说明为什么会这样,好让即使对美术一无所知的人通过这些分析也可以看出一点点端倪。

应试美术是为了速成美术、以投机取巧实现考试过关为目的而产生的畸形教育方式。他的本质是因为急功近利,然而,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它反而成了常态。

举个例子,就像老师让我们背语文考题,背大量根本不理解其意思的文章诗词;这些事情可以让我们抄小路考试过关,却让我们的学习越来越机械化,对文学也越来越丧失兴趣。而在画画上这种弄虚作假更容易,于是「应试美术」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达到「百花齐放」的盛况。

之前也有美院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去大学上课第一天,老师对他们 说:「现在我们学习把你以前学的都忘掉。」

上海克里姆特

像这个「应试素描」(如图):图中人物的颧骨、眼眉间的凹陷、口轮匝肌等等都无比夸张,看起来好像是画结构,实际上则没有一处正确,因为这些结构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都是不同的,不然你身边有一个人长这样?需要了解结构是为了美学服务,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了解(看起来了解)而画。

这个就像一个厨师为了使菜受热均匀,把锅抖的「咣当,咣当」响;你看到后也模仿他把锅抖的更加响,即使最后那菜都被抖到了地上也无所谓,反正只要让别人觉得「你好像很会」就可以,那些卜档菜也没有人会去吃(难不成阅卷老师会享受看那些画?或者有人会挂那些丑到让人哭的应试素描在家当装饰?)。

显然,花了一大堆时间去画那些对你造型没有帮助的线条(还不如多花时间观察)是在浪费时间且养成错误习惯。如果有人非要为其辩解「起码学到了点结构知识」,就怕「学那点知识的时间」还短于「你养成坏习惯后想改正所付出的时间」。

记得有一次,和在国内学画画的朋友路过杭州某画廊,看到展出的一些应试素描和色彩。朋友说:「我们的审美都被应试教育扭曲了。」

没错,记得不只一次,看到有人在网上提「为什么那些人把美女画成大妈?」「明明丑的要死,还非跟我说很美,是因为我审美能力不够吗?」之类的问题。

我有时候觉得,那些在国内受过美术瞎弊闹教育的很多人,他们的审美能力远远不及我在「」里看到的那些每天更新、靠兴趣自学画画的网友。起码我看他们的那些画感受到美好,我也欣赏和享受他们的成长。正如我看那些欧洲大画家们小时候的画一样,虽然技巧上稚嫩无比,你却可以感觉到他们看到了美,并试图表现出来(如图)。学美术的过程并非你学一些技术后,再找到一个哗众取宠的主题,表达一些所谓的表达。学习美术的方法和目的应该是统一的。

可能彻底摧毁你的天赋和兴趣。说一个我自己的经历:「我曾在巴塞罗那的当地华人学校『孔子学府』担任美术老师,为避免使用他们从国内带出来的应试教学书,我花大量时间自己写教材,还针对不同的兴趣,在同一节课准备诸如素描、漫画等不同的材料。小孩子几乎没有不喜欢画画的,后来我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每次上课前,我还没到那里,门口就挤满了从其他教室气喘吁吁跑来等待上课的孩子,三个月后几乎教室坐不下。」

「我曽在杭州xx在线少儿美术培训学校教学几个月。对于不需要高考的孩子来说,教非应试还有一线空间(但是他们也需要考那个所谓的其意义纯粹是为了赚钱和让家长有面子的「考级」).所以我也是要经历一些困难后才有机会以非应试的方式教。那次教学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学生人数从我到那里到我快走的时候增加了不下二分之一。 记得那时候我问在画室待了很久的老油条,他们怎么不喜欢画画,他们说;『待久了就不喜欢了。』怪不得有一次学生们在那讨论我,『这个老师可真喜欢画画啊』。」 这一切不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是什么呢?

(如图)我在xx在线画室时,一有空就要磨罩给他们画画。(我要抱歉的说,由于经常画他们,后来他们已经开始躲我了~)

这里说「当代」和「我国」,因为这个现象即没有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我国,也没有发生在现在的欧美。

有些人说应试素描注重调子,欧洲大师注重线,可能因此近年来出现了注重线条的应试素描。在我看来这只是换汤不换药。欧洲的画家也很多画调子,也注重长期素描,像「皮亚泽塔」「普吕东」等这些大画家的素描(如图)。尤其是早期主要在训练造型能力的阶段更是如此,像「克里姆特」「福图尼」等大画家早期的长期素描和后来的自然完全不一样。

还有人把这一现象推锅给那些最早在国内发展西方美术教育的画家,尤其是指俄罗斯。但是,我们去看徐悲鸿还是网上可以找到的一些列宾美院的学生作业,并没有像我们那样去把所有东西都涂的黑乎乎、强调明暗交界线、把看不到、自己不了解的结构也硬要描出来这类的套路。即使对比更纯正的欧洲美术,俄罗斯的绘画更注重技巧和结构而缺少美术的观念,可能对我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美术教育和我们的也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点从结果就可以看的出来。我倒是觉得,这个现状应该是后来我们自己用小聪明改造(扭曲)了他们的教学经验造成。

学画的方法其实没有那么大差别,国内画几何画石膏,欧洲也画几何画石膏。最大的区别是心态。

在我西班牙10年的学画生涯里,还是我短暂的教学生涯里,我都没有很多学画的方法,我只有比较单纯的目的。我想也不需要太多方法,不应该有太多目的。如果不是因为非要塞给孩子一个所谓的目的(考级,高考),然后为了这个目的又要去创造一大堆方法,他们又怎么会愁眉苦脸的画着画呢?大多数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从事美术方面的工作,但是他们却要度过一段无聊的画画时光。这算是愚蠢至极的事吗?

在我看来,「中国式美术教育」的产生只是社会上「急功近利」风气在美术领域的体现,同样的,在很多领域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表现。如电影动画片的制作技术更加精湛的当下,却再也做不出像《葫芦娃》《宝莲灯》那样的杰作。难怪当时十分崇拜中国动画的宫崎骏,在终于有机会到那个众多优秀动画诞生地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后,失望透顶的说,「再也不到中国了」。因为当宫崎骏满怀对动画的热情去那个「曾经的动画圣地」时,却发现它已经变了,那里的人只知道和他谈如何赚钱。

但是如何改变呢?我自己的经历和看法如下:

我受过一点点国内应试教育,后来移民西班牙。有一次因为某些原因,我想尝试回国做考前美术一段时间。结果是:我应聘了很多杭州画室,几乎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在一个少儿美术培训做了几个月之后彻底放弃这个行业。放弃倒不是钱的问题,因为这个行业似乎比较吃香。放弃的主要原因是我了解现状后觉得很痛心,我不愿意我的生命为这种事情花时间,更不愿意为扭曲自己热爱的美术而努力。

抱怨很容易,然而,如果我们真正想改变什么,则可以从自己做起,并非完全没有选择。一个没有办法放弃饭碗的考前班老师可以选择随波逐流,也可以选择不放弃工作的同时花时间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不然即使有机会为真正的美术事业工作,你又有什么准备?就像国外华人学校使用国内的考前美术教材,自然是因为他们找的老师是国内学的美术,即使在国外不需要那样(因为别的他们也不会)。

一个家长可以选择只去在乎那张考级的纸、是否能够升学,还是选择不放弃那些的同时也去关注孩子的兴趣,孩子是否真正喜欢他学习的东西,是否快乐的在学那些东西。

还有就是对于那些自学画画的朋友。他们难道就不是「中国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

嗯~所以我在写这些~

我并不喜欢写这篇文章,但是我知道我不能避免这个内容。因为「美术识」的设想是提供必要的美术知识及常识。而这又是当下可怜的实际情况,所以这一块内容非有一点不可。

说完悲观的,说说实际的。其实当我们说应试美术的时候,只是大的概念。具体起来,有些人他们虽然接受过应试的教育,但是后来在大学或者其他地方又改正了回来,或者改正了一部分。如在「x鹰画室」培训时,那里的老师告诉我:「你这样画创作可以,教考前不可以啊。」这个老师他就有在业余时间了解西方美术。

不需要考学的人找老师,如何判断呢?我觉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老师对艺术是否热爱,看看自己去学习之后对美术是不是更加热爱、更清晰。如果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那就不用担心自己会走错路。

2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