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格雷详细资料大全

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1716-1771),英国兆此18世纪重要抒情诗人。他出生在伦敦的一个经纪人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剑桥大学从祥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他的生活可谓中规中矩,捷足而又稳健。《墓畔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是其代表作。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托马斯·格雷
  • 英国的新古典主义者

  • 外文名 :Thomas Grey
  • 国籍 :英国
  • 民族 :英格兰
  • 出生日期 :1716
  • 逝世日期 :1771
  • 职业 :诗人
  •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彼得学院

生平简介,创作经历,主要作品,

生平简介

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是英国新古典主义后期的重要诗人,出生于伦敦一经纪人家庭。父亲生性粗暴,母亲长期受苦,他曾有11个兄弟姊妹,但全部夭折。母亲为供他读书长期经营女帽,他是一个孱弱、沉思而好学的孩子,1725年8岁入伊顿公学,在那里和喜爱古典文学而不喜欢运动的3人组成四人同盟,他们是首相的儿子霍勒斯·沃波尔、早熟诗人理察·韦斯特和托马斯·艾什顿。1734年进入剑桥大学彼得豪斯学院,开始写拉丁文诗歌,1739年由首相罗伯特·沃波尔出钱,陪同学霍勒斯·沃波尔游大陆。开始一切顺利,但1741年两人发生争吵,后格雷返回英国,1742年起定居剑桥,从事创作,同年韦斯特去世,对他 *** 很大。1745年霍勒斯提出双方和解,但直到晚年两人仅维持淡漠的友谊。 格雷一生只写过十几首诗。最早的《春天颂》(1742)描写春天的大自然,表现人生短暂,人不论贫富或地位高低都不免一死的思想。《伊顿远眺》(1742)在描写风景的同时,感叹学童未来将经受的不幸。《坎坷》(1742)同样以不论善恶,等待人们的都是厄运为主题。 格雷最著名的诗是《墓园挽歌》(1750),它的主题是“人不分高低贵贱,都要进入坟墓”,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他提出不但哀悼村中粗野的祖先,而且哀悼包括自己在内所有的人,这就使诗具有普遍意义。全诗 128行,用 6年时间写成。诗中突出体现了对默默无闻的农民的同情,惋惜他们没有机会施展天赋,批评大人物的傲慢和奢侈。对暮色中大自然的描写,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感伤的情调,使这首诗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而在艺术技巧上又达到古典主义诗艺的完美境界。 1756年他被彼得豪斯学院学生的恶作剧所激怒,搬到彭布洛克学院,1757年被提名为桂冠诗人,但未接受。后来以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颂歌体写了《诗歌的进程》(1759)和《歌手》(1757)。前者追溯诗歌从希腊到英国的发展变化,称颂莎士比亚、弥尔顿、德莱顿;后者写古代威尔斯最后一个歌手对13世纪因吞并威尔斯的英王爱德谨猜敬华一世的诅咒,因晦暗不明而受到批判,格雷因失望而实际停止写诗,1759至1761年去伦敦在新建的不列颠博物馆钻研冰岛及威尔斯古代诗歌。1768年任剑桥大学历史和近代语教授。格雷除写诗外,学过法律,对考古和植物学、昆虫学都感兴趣。他的英国湖区《纪游》(1775)和《书信集》(1775)都以文字优美见称。格雷还他还翻译了一些北欧诗歌《命运女神姐妹》(1761)和《奥丁的降世》(1761),开了浪漫派对北欧文学感兴趣的风气。“1771年因闭门不出,忧郁病加重而去世,终年55岁。

创作经历

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 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 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 把整个世界留给了黄昏与我。 最伟大的英语诗歌就这样开始了,诗歌整篇充满了淡淡的忧郁,这首诗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诗歌开始的标志。1750年的《墓园挽歌》不仅仅是他的那个年代,而且是今天最完美的诗篇。约翰·弥尔顿的《沉思的人》开创了英国忧郁文学的一代先河,而托马斯·格雷的《墓园挽歌》则把这种文学形式推到了顶峰,这种文学形式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表达,雄霸诗坛长达一个多世纪。 这些颇有艺术色彩的诗人往往是通过对一些特定的自然现象加以描写,在景色中融入忧郁情绪。在这首诗的每个第一节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场景。我们可以听到蜜蜂嗡嗡嗡的声音,远处发出的令人昏昏欲睡的叮叮当的宵禁的钟声,还有栖息在布满常春藤的踏上的鹰的叹息声。作者要么是直接对一个自然现象进行描写,要么是通过对比,来反映作者特定的心理感受。大自然成为了展示人们情绪变化的背景。后来的许多诗人开始按自然的美来描述大自然,但这个时代在当时还没有临近。 名作《墓园挽歌》的作者是当时学时最为渊博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他是早期浪漫主义诗人。年轻时,他体质非常孱弱,是他们家12个孩子中惟一幸存的一位。童年很不幸,父亲很粗暴,并且没多久他父亲还同他深爱的母亲分居了,他一生是在忧郁中度过的,在他的所有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感伤的风格。他先是在著名的伊顿公学学习,后来又到了剑桥,但他自己天生学术味很浓,而对课程不感兴趣,在大学里他还同霍勒斯·沃波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是他带领格雷在欧洲大陆游历了三年。 回到英国以后,格雷先是在白金汉郡的斯托克·渡吉斯住了一段时间,《伊甸园颂》便是在那里创作完成的。这部作品有点像他《墓园挽歌》的雏形,然而这部作品一写就是8年,也就是说,到1750年他这部作品才算最后完成。生命的晚年,他不爱同人交往,专心于学术研究。其间,他受剑桥大学聘请,担任剑桥现代历史学和现代语言学教授。在这儿他把自己交给学术和诗歌研究,又开始了对大英新博物馆的手稿研究,长期往返于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托马斯·格雷于1771年逝世于彭布罗克大学自己的寓所,后被安葬在白金汉郡的一个小教堂。 格雷一生只写过十几首诗,除了《墓园挽歌》外,较著名的有《爱猫之死》、《诗的发展》、《游吟诗人》、《欧丁的衰败》等。格雷的诗整齐划一,韵律严谨,形式上未超出古典主义的范畴。但内容颇有特色,诗中处处流露出对普通人的同情。诗人奇异的想像与悲戚的描写互相交融,创造出一种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为后来的浪漫主义发展铺下了一块有分量的基石。 因《墓园挽歌》的成功,1757年格雷被提名为桂冠诗人,但未接受。1759至1761年格雷去伦敦在新建的不列颠博物馆钻研冰岛及威尔斯古代诗歌。1768年任剑桥大学历史和近代语教授。

主要作品

格雷一生作诗不多,仅十余首传世,其中以《墓园挽歌》最为著名。此诗创作长达8年之久,最初是为了哀悼他在伊顿公学读书时的好友里查德 ·韦斯特,至少诗末所附的“墓志铭”是为他而作。但纵观全诗,其内容已经明显超越了对某个具体人物的哀思,而是通过对乡村一处墓地的描写,表达对下层默默无闻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他们纯朴善良品质的赞扬,为他们没有机会施展天赋和才华而惋惜,同时也表现了对权贵、人间虚荣的蔑视和嘲讽,对大人物傲慢奢侈生活的谴责。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格雷的民主思想。由于贫困,农民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能成为像弥尔顿那样的文学家,像克伦威尔那样的政治家。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他们身上没有“野心”,“傲慢”,“骄”“奢”和“谄媚”。他们虽然“贫瘠”,没有知识,但却有“德性”和“天良”,他们是自然本身。这样的思想和弥漫于全诗的感伤情调,使《墓园挽歌》成为18 世纪后期感伤主义诗歌的典范之作。 《墓园挽歌》之所以是历代注评家青睐的对象。是因为“第一,它凝聚了一个时期中的某种社会情绪;其次,它有比较完整的形式表达了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如何革新旧传统的问题,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杨周翰语) 从《墓园挽歌》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英国诗人从新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过渡。一方面,格雷的诗歌语言精雕细琢,符合新古典主义推崇的诗歌词藻要求,另一方面,他的诗歌表现了浪漫的对自然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渴望。这两者的结合用以表达深一层的感伤,使古典主义者所追求的对永恒真理的描述,这一古往今来始终如此的叹惋被精美的诗歌形式架构起来,更有着动人心弦的力量。

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时期是指介于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以华360问答滋华斯和科勒律治1798年合作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创始标志的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英国文学时代。
1.英国社会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充满了动荡与变革,其中1660年英皇查理二世复辟,1665年一场瘟疫,仅在伦敦就夺去了七万人的生命,而伦敦一场火灾摧毁了大片城区,三分之二的市民无家可归,换土阿受随耐1689年英国发生权厚执故了"光荣革命",清教徒玛丽公主与她荷兰裔的丈夫奥兰治公爵威廉取代了英皇詹姆士二世登上王位苦维书自,从此确立了君主触报却转得立宪制正体。在这一时期,议会与专制君主不断斗争,而当时凌驾于阻硫议会与政府之上的两大党派,托利党与辉格党之帮样行即西东块到房钟间的矛盾也层出不穷,此外不同的宗教教派,辟如罗马天主教廷与英国国教及不信带类更怕奉国教者,还有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也都存在着尖派锐的冲突。总之,这一时期是矛盾与价值观分歧般液顺专与稳操缩察握的时期。
2.而18世纪,英国的国力又得到长足发展。在海外,英国殖民地扩展到北美、印度和西印度群岛,由此产生的不断增长的殖民地财富与贸易为英国开辟了广阔市场,原先那种小规模的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便远远不够了。市场不仅需要英国产和终溶审首复法沉命套品,更需要英国标准化的产品。在国内,"圈地运动"使大片土地都集中到越省左当减业显益协顶则来越少的大地主手中,成千上万的小农场主与雇农都被赶出家园,成为城市里的雇佣工人。英国工业革命因此得到了雄厚的基础一一本国劳动力从家庭中草耐离接盟低村胡块解放出来,以及从殖民地掠夺来的田叶终情量就扩击资本积累。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世采界工厂",它的产军这内京雷顶先鲜连品涌入全球各地的市场。
3.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英国资产阶段或曰中产阶级也发展壮大了,成为革命的著犯试呼氢主力军,多由城市人口组成,比如商人、产业主及贩奴者、殖民者等其它人员。工业革命的方兴未艾使越来越多的人口加人这一行列。这个阶级在当时是进步的,是区别于封建贵族的新生力量。城市资产阶级通过自己的奋斗获取社会地位,因此他们理解劳动人民的穷困与艰苦。他们信奉自强自立,劳动致富。他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勤奋工作、积累财产。这一切特征都在当时现实主义小说中有所体现。
4.英国的十八世纪也同时是启蒙主义时代,或曰理性时代。启蒙运动是进步的知识分子运动,兴盛于法国,后席卷整个欧洲。这次是15、16世纪文艺复兴的延续与发展。运动的宗旨便是用当代哲学与艺术思想的晨光启迪整个世界。启蒙主义者赞颂理性、平等与科学。他们主张理性是任何人思想与行动的唯一缘由。他们相信一旦理性成为衡量人类行为与关系的尺度,所有的迷信、不公与压迫便都会让位给"永久的真理"、"永久的公正"及"天赋的平等"。为此,他们大力提倡秩序、理性及法律。这种思想意识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打下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启蒙主义者们还倡导全民普及教育。他们认为人有着局限性、两面性及不完美性,但人也有能力通过教育来使自己臻于理智,臻于完美,如果人民群众得到良好的教育,建立民主平等的人类社会则大有希望。其实,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充满;
5.了说教与道德理念,就已经成为大众教育的良好工具。英国著名的启蒙主义文学家有约翰·德莱顿、亚历山大,蒲柏、约瑟夫·艾迪森与理查·斯蒂尔(这两位是现代散文的先驱〉、乔纳森·挪威夫特、丹尼尔·笛福、理查·B ·谢立丹、亨利·费尔丁和塞缪尔·约翰逊。
在文学领域,启蒙主义运动还使人们重新对古典时代的著作产生兴趣。这股思潮便是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者们认为所有文学作品都应效仿古希腊罗马的著作(如荷马、维吉尔、霍拉斯、奥维德等大家的作品)以及当时法国的经典著作,并且理想的艺术应基于秩序、逻辑、确切及情感控制的基础上,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应视是否为人文主义服务来定。这就使该时期的作家在创作时寻求表达与措辞上的协调、统一、和谐与典雅,努力使作品喜闻乐见并富于教义。由此一种温文尔雅、充满灵性的知识阶层文学艺术发展起来。
6.在几乎所有的文学形式中,新古典主义者们都设定了创作的规矩与条框:散文必须简洁、直白、通顺、有灵活性;诗歌必须抒情、壮美、有教义、讽喻、富于戏剧性,每一种诗体都有自己的一套创作原则;戏剧则必须用英雄体偶句(抑扬格五音步的押韵双行诗)写就;时间、地点、事件三要素必须要遵循;写作的规矩必须要遵守,而作品中的人物要代表一类人,而不是个性化。
7.到了18世纪最后几十年,新古典主义又侧重于理性与智慧,文学形式出现叛逆,感伤主义崛起,并在一定的时期逐渐被浪漫主义替代。但新古典主义对英国文学史产生过持久的全面的影响。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诗歌技巧与古典气质,如秩序、良好的格式、统一的结构、简明的语言都成为永恒的文学传统。
8.新古典主义时期,或从王朝复辟到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诗歌的古典风格得以兴盛,并在德莱顿、蒲泊及词典编篡家塞缪尔·约翰逊的时代达到巅峰。诗歌的灵性、形式及艺术风格得到重视。嘲弄式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讽喻诗及讽刺短诗是当时流行的形式。除了形式与措辞上的优雅,新古典主义诗歌还富有严肃及真诚的语调和不断的说教。
十八世纪中叶,还兴起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一—英国现代小说,这种文学与传统贵族的骑士文学相反,着重描写英国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个文学史上巨大的变化是工业革命及英国中产阶级不断发展的结果。英国现代小说的先驱有丹尼尔·笛福,塞缪尔·理查森,亨利·费尔丁,劳伦斯·斯泰思,托比亚斯·斯摩莱特以及奥立佛·哥尔斯密。.从十八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还出现了古典文学传统向独创性与丰富联想性的转移,社会描写向个性描写的转移,说教向忏悔、鼓励及预示的转移。其中哥特式小说一一主要讲述了恐怖神秘的故事,背景多为阴森的中世纪教堂一一受到许多男女作家的青睐,比如脍炙人口的有霍拉斯·沃尔浦尔的《奥特朗托堡》〈1765)、安妮拉德克利夫人的《尤道夫之谜》、《意大利人》、克拉拉·里弗的《美德冠军,一个歌特式的故事》(1777)、以及M·G ·刘易斯的《僧侣》。同时流行的还有詹姆斯·汤姆森,威廉·考林斯和威廉·柯柏等自然诗人以及感伤诗人或曰"墓地诗人"们创作的颂扬或哀悼的抒情诗。此外还有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与威康·布莱克创作的浪漫主义诗歌,这些作品为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盛开辟了道路。
9.在戏剧界,最有名的要数理查·谢立丹。而那些充满智慧与讽刺的散文中,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则最值得一读。他的《一个温和的建议》被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2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