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野餐油画赏析

我们为什么要野餐?

辞职三个月来,我一直尝试着有条不紊地找回生活的“另一种”节奏。每周差不多一半的时间聊工作、写方案、开会,另一半时间用来跟朋友聚会、在家喝咖啡吃早饭、串北京的胡同。经常会有那么一瞬间,突然感受到虚度光阴的惬意,和随之而来微小的幸福感。相信比我早一年离开“飞鱼秀”赋闲在家的小飞,体会更深。于是我们在走街串巷、酒肉穿肠、的一次次无法触及灵魂地恳谈中,聊出了一个彼此都认为“更幸福”的议题——野餐。当然,在这之前,我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野餐?”之后,我们各自回家打开电脑网页、社交软件、影视剧集、世界名著,开始找寻一些关于它的踪迹与合理解释。沃尔特利维(Walter Levy)曾在《The Picnic: A History》一书里面写到,“野餐是伴随着近代史而来的,从田园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转变,村庄没落,城市兴起。”虽然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已在户外觅食,但是直到中世纪的狩猎聚会上,人们才开始特意随身携带大量食物同行。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野餐是:有目的在户外自然环境中组织聚餐。而这种行为大概出现在500年前左右。当你去野餐的时候,你其实是想要摆脱平庸。事实上,人们一直幻想野餐能够把自己带离城市,回归到一个更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而这种逃离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似乎更明显。随后野餐变成一种流行的休闲行为,富人们可以借此消遣时间,而艺术家们通过野餐尽情挥洒他们的对田园生活的臆想。让我来看看艺术家眼中和画笔下那些动人的野餐吧~《草地上的野餐》菲利普德安杰利,又名菲利普纳波利塔诺(1589?~1629)。这幅画对大自然的精确描述,显现出河边一个动态中的、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世界:那林地中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变化和一群飞向浩瀚天空的鸟儿;近前,画家用较小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草地上的野餐以及野餐所用的器皿和食物。17世纪,贵妇们身着巴洛克时期的浮夸长裙,举着水晶酒杯饮酒嬉闹,男人们则滔滔不绝的谈论着文学、艺术、政治、军事。这时的野餐已经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交形式。《五月的野餐》(1873年,帕尔.西涅伊.默西,匈牙利。布达佩斯匈牙利国家美术馆藏)画家描绘了明媚的五月风光,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几位绅士淑女正在午餐,尽情地包揽大自然的景色,享受着自由与幸福,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画作表达了画家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以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描绘了他心中理想的图景。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创作于1863年,并在落选者沙龙中展出那饱受争议的《草地上的午餐》,也就是那幅拿破仑想用皮鞭抽打的不朽之作。在那之后,世界画坛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船上的午宴》画的也是野餐主题,那些饱尝普法战争之苦的人们终于在乡间野外找到了喘息的机会,当时正是摩登生活(La vie Moderne)的开始,人们尽情地尝试着各种日常生活外的极致,还有什么比野餐更自然更能抚慰心灵?马奈是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832年生于法国巴黎。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凡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他所创作的另一幅作品《一家人的野餐》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形象的展现一家人的尊贵生活以及优雅浪漫的人生境界。而莫奈在一八六五年到一八六七年之间话了好几件巨幅作品,主题都是‘草地野餐。这些画作里,莫奈避开了马奈引起争议的尖锐道德议题,而以平时优美的画面抒写巴黎假日午后公园或户外森林里真实的度假游憩市民生活。同样是户外,同样是午餐,而且有“茂密高大的树木绿荫间筛下一点一点穿过树隙的阳光”这样的环境下,莫奈的画作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两名女子坐在餐布的边缘,铺开蓬蓬的裙裾花边”,是“树干旁斜躺着一名男子,穿白衬衫,黑色小背心,长裤皮靴”,还是“穿着入时的服装”。到19世界30年代,一批著名摄影师开始在闲暇的时候去拍摄那些郊游的人们,布列松的《马恩河畔的周日》就好像是把之前的油画作品搬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关于野餐的关键词关键词一:狩猎野餐的最开始,是贵族狩猎后的宴会。《野餐史》(The Picnic: A History)的作者沃特利维(Walter Levy)说,在野外和亲朋好友席地而坐吃点食物喝点饮料的行为,其实应该从远古就有了,只是没有一个正式的名词去称呼它。而演变成书面记载,则可溯及贵族狩猎后在野外进食的习惯。14世纪末一位法国菲比斯伯爵所着的《狩猎之书》就详尽地记载了当时欧洲贵族在外进餐的细节:当贵族去狩猎时,贵族的陪侍仆就要在野地搭起桌子铺上台布、摆设餐具,由厨师准备清晨出发前就备好的半成品,如火腿和馅饼等处理好,席间饮用的酒水也先在山泉里冰着,确保入口清凉消暑,等贵族打猎完,疲了渴了,马上就有食物可吃,过程其实一点都不轻松,反而是专属贵族的一种象徵。这种户外饮酒作乐的形式,则被视为野餐最早的起源。关键词二:社交随着18世纪的中产阶级的出现后,享乐就不只是上流社会的贵族专利。欧洲乡绅社交也少不了在野外打造精细优雅的餐会,这也成了青年男女互相结识的重要社交场合。简.奥斯汀的小说及戏剧情节里,野餐的场景不胜枚举,男女在风景优美的野地里,或坐或倚各显风情,搭上色彩丰富的食材和餐具,人和风景结为一体,这也成为画家们眼中的最佳作品灵感。关键词三:分享野餐(picnic)这个词更要算是近代的产物,《野餐史》考证,picnic一词是从法文Pique-nique而来,原指每位参与者应自备食物与酒水茶饮,这个词后来传到英国,一群热爱法国文化的伦敦人组成了野餐社团(Pic-Nic Society),团员每人携带餐点到约定的地点,一边大吃大喝,一边演演戏,朗诵几句诗,渐渐的出现了西洋野餐的雏形。而在东方,野餐的习惯可以追溯到清明寒食节。旧俗农历3月的寒食节,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到了唐朝,寒食慢慢演变为祭祖扫墓的日子,祭扫完毕后就齐聚踏青郊游,带去的供品或餐点就在野外当午餐吃掉,也演变成野餐的形式。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时不能出门,而清明节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所以在古代清明节也是女人们的节日,她们可以到郊外赏玩春色,放风筝,然后野餐。由此看来,无论东西方,野餐从未改变的意义,就在于自己携带食物,并且与他人分享的精神。关键词四:野餐篮而携带食物最重要的容器,首推藤编野餐提篮。这种形式的提篮似乎专为野餐打造,只要看见它,就自然而然连想到优雅的草地野餐。但当初人们使用这种篮子,纯粹是因为食物放篮中重量可观,以从前材质来看,藤编最耐重,所以多用藤编提篮。但是名画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以至于到现在,即便轻巧耐重的材质辈出,只要一想到野餐,大家还是会想要用藤编野餐篮装食物,似乎更感优雅。关键词五:野餐垫平常人们很难一屁股就在草地上坐下来,但是神奇的野餐垫就像是一块魔法垫,只要一舖在地,似乎就是宣告:这块地方是我们的地盘,大人得以在瞬间抛开矜持或坐或卧,小孩可以任意奔跑,大家尽情吃喝欢笑,有野餐垫的地方,彷佛就是一个个家的延伸。关键词六:自由呼吸野餐的精神之一,在于回归大自然与放松自我的自由呼吸感。以行事低调严守本分的日本人来说,赏樱时节已经演变成了日本野餐的高峰期,家人或同事在樱花树或吃烧烤或吃便当,喝着啤酒高谈阔论。台湾也有越来越多人,喜欢在赏花时节,坐在花丛下自拥一片天。虽然有不少人批评,赏樱季节是日本野外最吵杂的时刻,赏花的优雅荡然无存,但某种程度这也是野餐的重点之一:就是人们可以比平常时候更加放松,不拘小节。尤其在高度科技化的现代,野餐就是放松喘口气的同义词,这也是野餐风气之盛,从古到今一路不坠,甚至更加受到欢迎的深层关键了。主题野餐1988年的白色野餐日是主题野餐界的明星。活动创始人早年旅居国外、1988年回到巴黎时,想办一场派对,邀请以前的朋友一起参加,参加的人数太多,聚会场地成为问题,于是他把派对场地选在了巴黎西边的大公园“布洛涅森林”,并约定大家都穿白衣,以方便彼此确认。由于派对很成功,大家在会后相约隔年再以同样模式再度相会。之后,这个私人的晚餐派对就沿袭此一传统,演变成巴黎上流圈广为人知的社交活动。白色野餐作为一项传统而延续下来。时间定在每年6月白昼最长的那一天,参加人数可以多达一万人。多年以来由于这个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如今已经完全合法化,在全球各地大约有四十多个国家都有类似的主题活动。我的野餐记忆看了这么多异彩纷呈的野餐内容,我们也开始回想自己人生中那些与野餐相关的片段和场景,想来想去最接近的似乎只有儿时的“春游”了。在那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每个孩子都会带上家里准备好的食物,和自己心爱的小物件来到公园、山野和田间。而我的春游野餐记忆,就不是那么的美好了。因为每年(至少小学)春游我的野餐,基本都是带着妈妈精心准备的馒头夹荷包蛋前去赴宴(事实上不春游的每天上学路上吃的也都是这个)。所以通常都是我独自在树后三五口吃完,再去跟同学们追跑打闹而自己噎得半死。百年不遇的一次家里多给了点零花钱,偷偷在集合前去买了一罐健力宝,还因为耽误了集体的出发时间而被老师当场没收长达数月之久。————我努力昂起头,不让眼泪流下来————所以直至今日,我的心中依然充满了对野餐的向往。于是我、小飞、和家住芍药居的商人杨先生,共同组建了一个神秘的生活方式研究机构——3T生活指南,开始了对野餐这件事的探索和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结识着更多有趣、且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为大家呈现和分享更多“野餐”所带来的愉悦和美好。当然更重要的,一定是属于你自己的那顿难忘的——野餐。在去野餐的路上,脚步淡定又从容。图片来自网络及原创。部分文字来自:《如何准备一次完美的野餐?》《野餐:春日和印象派》《原来,野餐只是有钱人的游戏》最美不过夕阳红




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