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推荐理由

做官的要点
——
孔子故事之七四

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

尽心尽力地去顺应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
采取残暴的的方式,不要盗取什么东西。

子贡说:

弟子端木赐虽然跟随着夫子学习君子之道的时间很短,但是,既然学君子之道,
怎么还会去做盗取之事呢?

孔子传奇绘画作品赏析简短

孔子说:

自埋判己不肖却把贤者的功劳据为己有,这就叫做侵夺;自己虽然贤德,却把不肖者
的功绩据为己有,
这就叫做居功自傲;
号令下得缓慢,
责罚却很急促,
这就叫做用残暴的方
式;
把别人的善事窃为己有,
这就叫做盗取。
名为君子,
难道一定是盗取钱财才叫做盗取吗?
我听说过这样说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于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
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这两者都是怨恨产生的原因。

子贡道:

弟子记在心中了。请问还有什么要告诫弟子的吗?

孔子说:

面对上级官员的时候,没有比心平气和更重要的了;面对财物的时候,没有比廉
洁更重要的了。
能够守住廉洁和平心静气,
就没有什么可被人攻讦的了。
隐藏起别人的善言
善行,
这是遮蔽贤德的人;
宣扬他人的恶事,
这是小人的做法;
不在私下相指正却在公开场
合相攻击,
这是不足以使人亲近的做法。
说出他人的善言善行,
只会有所收获而不会有所伤
害;宣传他人之恶事,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只会有所伤害。所以,君子言语一定要谨慎。不要
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话说出口的时候要加以选择,
使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耳朵听到的他人
的议论相一致。


《说苑
·
政理》

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
——
孔子故事之七五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

我听夫子说过:

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


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

孔子说:

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
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
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

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
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

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弟子说:

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
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为君之道
——
孔子故事之七六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

君子治理国家,
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
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
这是国君的失职。


《春秋繁露
·
王道》

孔子说:

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
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
·
身之养重于义》

孔子说:

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
恶而亡国的。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
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
平时积聚的善多,
即使有一方
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
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
·
慎微》

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
——
孔子故事之七七

子路向孔子询问道:

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

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子路说:

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

孔子说:

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
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
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
怨恨他,
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
贤逗橡德的人怨恨他,
不肖的
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
”山液旁


《说苑
·
尊贤》

无众如何守?
——
孔子故事之七八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
什么办法呢?

孔子说:

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您将要攻占谁
的地方呢?

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
跟谁来防守呢?


《说苑
·
指武》

打孩子、罚百姓的后患
——
孔子故事之七九

孔子说:

用鞭子打出来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用刑罚与杀戮管理出来的民众,不
会听从国君的政令。
这是说用过激的方式是难以行得通的。
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
不任凭
个人的心意而做事,因为这是祸乱的根源。


《说苑
·
杂言》

后悔莫及
——
孔子故事之八十

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
(tan1 ta1)
,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
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
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
但是,
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
却必然会先被连根
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
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
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说:

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进善关键在于任贤
——
孔子故事之八二

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

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道:

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齐国国君道:

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

晏子回答:

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
的人选,从而使善恶分明。

孔子听说之后说:

此话丝毫不错。善言能进入朝廷,那么,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
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说苑
·
政理》

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
——
孔子故事之八三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

杀掉他们。

孔子说:

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
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

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

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
可因此而杀掉军兵;
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
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
上级官员先行教化
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
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
的山,
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
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
仁义已经
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

使民不会迷心性。

当初,君子
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说苑
·
政理》

树德与树怨
——
孔子故事之八四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
(yue4)
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
子羔要逃走,
来到城门,
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
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

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

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

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

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

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

我不能损
害国君制订的法令,
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
我现在逃难,
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
您为
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

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
候,
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
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
这是臣很明白
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
个也是臣很明白的。
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
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
才会
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

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
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考为够较统沉食赶治为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后培觉危演毛到握变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子姓,以孔为找括向钱见地增把配省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来自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360问答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行担草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厂属,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晶道立诉活且政象味脸商(华夏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金附体都五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地严艺环迫续究哪异义验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预确稳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阳梁纥(叔梁为字,纥商小按四省其上除断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束细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徵仅协补吸才在生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赵压因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有额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建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曾绝年盟春合动总治理鲁国的三个月确本四某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贤。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

2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