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的起源与发展

合唱的起源与发展如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戏剧中,已经有歌队的表演。在今日的音乐理论定义下,多以“齐唱”与“合唱”做为声部多寡的区隔,古代希腊、罗马戏剧里的歌队,则被称为“齐唱”而非合唱。

近代西方的合唱,起源于中世纪基督教教会的唱诗班。经过素歌、清唱、神剧等阶段,最后发展到市民世俗音乐合唱。

10~16世纪,欧洲复调音乐从早期的奥加农发展至复调写作的完善阶段当复调音乐的各声部

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合唱形式有哪些

17世纪,早期巴罗克时代随着单旋律乐曲的形成和歌剧的产生,采取为单声部歌唱加和弦伴奏的方法。开始应用数字低音以指示伴奏部分的和声,由键盘乐器演奏者即兴弹奏,以纵的音程结合为基础,使和声的作用加强,并形成以平均节奏持续流动的低音线条。

18世纪后半叶,古典乐派时期主调音乐成为主要的体制。当时所追求的思想内容与结构形式上的单纯明晰的特点,也表现在和声手法的简朴方面。大、小调体系成为和声的基础,中古调式消失其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和声手法基本上与上世纪后期相同。此后,由于题材和内容范围的扩大,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心理的刻划、风景的描绘和情节的表现等需要,促使作曲家不断发展新的和声语汇,丰富和声的表现力。

20世纪在19世纪后期大、小调体系和声发展至极限的基础上,不少作曲家探索新的创作手法,或回复至古老的音乐风格,其结果都打破了过去200年来传统和声的规范。

30年代中,由于民族传统岩晌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影缺滑响,音乐的民族风格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对和声也有了更多的探索和试验,如借鉴欧洲民族乐派以至印象派(如德彪西)的某些和声方法,自然调式和声的应用增多,在三和弦的基础上采用附加音或代替音的方法。

40年代中,音乐创作较前一时期有进一步的发展,以民歌或以民歌风的旋律为素材的作品逐渐增多。和声上重视应用调式和声方法,并尝试一些适合于五声音调的和弦结构,如四、五度和弦、替代音和弦等。

拓展资料

合唱(hé chàng)chorus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粗扮锋声部的数量没有规定,一般有四个声部。多为男高音区,男中低音区,女高音区,女中低音区。

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

它包含:

①和弦,是和声的基本素材,由3个或3个以上不同的音,根据三度叠置或其他方法同时结合构成,这是和声的纵向结构。

②和声进行,指各和弦的先后连接,这是和声的横向运动。补充一句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参考链接

合唱 (声乐演唱形式集体演唱)——百度百科

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