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对工笔画罗寒蕾如何评价?

罗寒蕾,1973年生于广西合浦,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美协会员,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多次入选省级画展并多次获奖。其获奖作品主要是《旅途》、《早班地铁》等。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一套《中国当代美术新锐丛书》,罗寒蕾在那个时候就被发现为“美术新锐人物”而入选,可见美术界关注她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作为工笔画人物画家,罗寒蕾以委婉幽深的笔调、典雅素洁的笔触将现代人物的当下人性典型地刻写,并将工笔语言深入挖掘,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是美术理论界关注她的理由之一。她的画,主要是用笔和用线(但这条线并不是文人画意义上的线),极少极少用墨去渲染,她自己就说,线是工笔画最能保留民族特色的语言,能不染就不染——这是罗寒蕾工笔人物画的一大特色。她对线极其敏感,大大小小疏疏密密的线,她处理起来是有条不紊,而且将线条的表现力(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看)发慎态早挥到了极致。她对线条的运用是既得传统精髓也富于创造性。在她的作品中线的运用已进入自由的境地,她将线的表现力由形而入神。在她的作品中,线既是线,又是面、又是体,而体积是靠线的结构透视达到的;线的空间表达,不是靠明暗,而是以线的结构透视解决。总之,罗寒蕾在线的造型手段上达到了“不滞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运思精深者,笔迹周密”(唐张彦远句)的程度。罗寒蕾的工笔人物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笔写宽雀意工,在达到甚至超越油画的质感表现的工笔肌理里面,体现的仍然是中国画的堂堂气派。罗寒蕾注重写生,善于观察生活。她对毛线和各种皮料都观察入微,甚至拍回照片把局部放大到一定的比例,观察它们的构成和细微变化,包括它们在网点里的色彩和光泽的变化等等,然后考虑用怎样的笔触去表现,这套方法她总结为“生活里的肌理放大化”或“丝画肌理”。所以,她的工笔画都是用线勾勒,不惮于做“笨工夫”,甚至画面背景闭岩她都不厌其烦地用一根一根的线去勾勒,“写”出晕染的效果来,细观却是千百条线的交织缠咬,静中寓动,富于生气。由于她对的宋人花鸟小品的用笔技巧的吸收,尚意的成分高,线条就要比同时期的一些工笔画家鲜活得多,笔笔写出,笔笔生动自然,比那些仅仅停留在“干净、工整”层次的画家要高明得多、耐看得多;比起那些仅仅停留在写实层次的画家,她又要“意象”得多、有“气韵”得多。所以,罗寒蕾可以归到“意象写实主义”画家中去。 当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罗寒蕾的笔墨语言还有待锤炼,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客观而言,受“型”的制约,线条灵性上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得不到最畅然的表达,这是工笔画这一画种的局限。从何家英那一代人起,当代中国画在工笔人物画领域似乎真正实现了徐悲鸿以写实法则变革中国画的理想,但却无法在写意画中实现。这说明工笔和写意在语言本体上是难于兼容的,换言之,写意画在写实价值上是不可能彻底的,也是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一点可能连徐悲鸿也没有想到。

修拉

B

《 赫拉斯兄弟的宣言》画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之后吗?

新古典主义工笔画代表人物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法国 达维特)
生活于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之交的雅克.路易.达维特(1748** 1825),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是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最大代表。他出生于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766年经当时最著名的洛可可绘画大师布歇的介绍,进入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维恩的画室学画。1774年,以《司德拉托尼克》一画获罗马奖赴意大利深造。早在学院时期,达维特对古典主义绘画就发生了兴趣,以崇尚美为他的美学信仰。到意大利后,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的杰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以古典艺术为规范,刻意于形式的严谨、内容的深刻、严格的素描和明确的造型,他一反当时盛行的洛可可画风,以朴素明朗取代洛可可的颓靡华丽;并且以古代英雄题材来创作具有革命鼓动意义的作品,赋古典主义以新的革命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风格,所谓“入希腊而超希腊”,从而被美术史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为新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作品,不仅是达维特的成名之作,而且对于法国美术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于178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的前夕。它的主题是宣扬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题材取自古罗马的传说,据古罗马的野史记述:荷拉斯是古罗马的一个家族,当年罗马人曾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人发生战争,但双方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战争延续多年未决胜负,最后决定双方各选派三名勇士进行格斗,以胜败决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统治权的归属。罗马城选了荷拉斯三兄弟,对方选了居里亚斯三兄弟,但这两组兄弟中却有婚姻关系,小荷拉斯之一的妻子是居里亚斯兄弟的姊妹,小居里亚斯的未婚妻则是小荷拉斯的同胞。但荷拉斯不顾女人们的反对为了祖国,决定让三兄弟去格斗。画面正是表现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的场面,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搂着孩子泣不成声,最右侧的一个姊妹,由于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心乱如麻,因为不论胜负,她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妇女的哭泣与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了祖国,必须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在这悲壮的戏剧场面上得到了充分的揭示。由于作者以朴实无华的写实风格、精确严谨的构图和英雄式雄浑的笔调进行了描绘,所以这幅画后来成为绘画艺术的典范。

3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