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画家伦勃朗的自画像

伦勃朗自画像的简介

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有一位理论家计算过,他每年平均画两幅自画像,那么,总数要在百来幅以上。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磨砺使他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在60年代前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画家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观者可以从中发现一种潜在内心语言。这一幅《自画像》作于1660年间,也是画家丧妻以后,家产变卖并被迁到罗桑夫拉哈特居住时期完成的一幅杰作。其时,他在事业上败落到如此地步:只能在亨德里治与前妻所生的儿子蒂土斯掌管美术品处理公司里以一个雇员身份,整天做着搬运制成品差使。这幅画,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形象。54岁的伦勃朗,左手握着调色板与画笔,右手叉在腰间,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露出他的贫穷与寒酸。胖胖的身材,缠着头巾,只有一对眼睛还在炯炯有神,他好象在思考着什么,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冷冷地伫立在画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画家的上半身,象一座塔一样巍然不动,在他身上只有艺术的生命永恒地维系着他。 他的自画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画像排列起来,可以看出,在34岁以前,他的自画像充满着信念,具有顽强与坚毅的性格。在这一幅自画像上,画家只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雕琢他的内心情感,表情的严肃,正是他忍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重压的外在反映。(二)【名称】伦勃朗自画像【类别】油画、肖像【年代】作于1665年【作者】伦勃朗【规格】这幅《自画像》约有82×65厘米【属地】现藏科隆华勒夫-理查士(Wallraf-Richartz)博物馆【简介】伦勃朗的艺术在最后10年中,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光辉。尽管他穷愁潦倒,但在艺术上愈发不受外界的干扰了。他依循自己探索的道路前进,明确地追求着自己的风格。晚期他有许多作品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如《德曼医师的解剖课》(1656年作)、《基督与萨马利亚的妇人》(1655年作)、《注视着荷马雕像的亚里士多德》(1653年作)、《在所罗门王前弹琴的大卫》(1658年作)、《棉布业公会的理事们》(1661-1662年作)等等,而尤以这自画像中的最后一幅为最富总结性意义。 有的美术史家说,伦勃朗虽没有留下他个人生平的自传性文字,但他的许多自画像可以亲切地向后人诉说他的一生遭际。我们从他20岁的自画像上,看到的是一个满怀信心的潇洒的莱顿大学生,在后来的一系列自画像上,可看到他生活的磨难对他的精神影响,在这最后一张《自画像》(作于1665年)上,他的笔法更苍劲老练,厚涂的色彩像铸铜一般在闪闪发光。他采用的是一种略显透明的色彩重置法。这种画法使我们想起了于1650年画的那一幅《戴金盔的人》(67×51厘米,现藏柏林国立美术馆),15年后,这幅画上的运笔似乎要胜过当年为他戴头盔的哥哥画的那一幅画。伦勃朗本人在这幅画上是显得那样苍老:他披着旧衣,眯缝着眼睛,嘴巴微张,唇边带着一丝苦笑,眼里充满着哀愁。画家这时已孑然一身(妻子亨德里治三年前死去)。生活的连续挫折与事业的打击造成了画上那个伦勃朗形象。画家把自己从肉体到精神的形象,都勾画在这幅画上了。 伦勃朗的视力从60年代起严重衰退,他觉得画油画比刻铜版更方便些,但他涂得很厚,笔法也更豪放。每一笔都是他那敏锐的观察力的体现。他们把光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部位,让其他细节湮没在微弱的阴影中。1669年10月4日,穷困与寂寞的伦勃朗终于离开了人世,他给后世留下了大约600幅油画,1300余幅版画,2000多幅速写与素描。如此之多的作品,可是在他死后几十年内一直未被荷兰社会给予应有的重视,直至18世纪中叶。这是很不公正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和《伦勃朗自画像》从美术角度分析 好点 每个100字以上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用油画的方式来细细描绘其脸部表情和幽雅的体态。对於眼睛和笑容的描写尤其深入,让人从这幅画中深切地感觉到她的幸福温暖,比照片有更好的震撼力。


2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