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洛可可的异同有哪些

【输入面积,免费获取装修报价】
目前流行的装修风格有很多种,例如: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欧式风格等等,每种装修风格所使用的颜色、线条等也都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异同有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吧。rn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异同有哪些rn1、起源rn巴洛克风格是在17世纪的欧洲开始盛行起来的,而洛可可风格是在18世纪20年代的法国开始盛行起来的,也是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n2、表现形式rn(1)巴洛克风格一般喜欢在墙上、屋顶等使用大小不一的线条或者是弧线波动比较大的线条或者是交叉线条来组织成复杂的比较大的图兆野案进行装饰,并且非常喜欢使用大理石、宝石、金、青铜等材质的装饰材料来装饰墙面、屋顶等,看起来非常的豪华、辉煌、大气,具有宗教色彩。rn(2)巴洛克风格中一般会摆放胡桃木、花梨木等材质的家具,家具上一般都会刻有复杂的花样,并且会在表面使用金箔进行贴面。另外巴洛克风格还喜欢使用大量的造型进行装饰,例如:曲面形状、圆形、椭圆形、花瓣形、梅花形等等。rn(3)洛可可风格比较崇尚大自然,所以一般都喜欢在室内使用贝壳、花朵、草茎等进行装饰,并且会把这些装饰物摆成各种形状进行装饰,例如C形、S形、漩涡形等等。在洛可可风格中,一般都喜欢使用颜色比较淡雅、柔和的颜色进行装饰,例如:金色、白色、粉红色、浅绿色等等,显得非常的优雅、纤巧、柔美。rn(4)在洛可可风格中非常喜欢使用不对称的方式进行装饰,所以经常会使用具有曲线或者是弧线形状的贝壳、山石、漩涡等进行装饰,并且还喜欢使用动物或者是植族蔽喊物形象来进行装饰,有种贴近大自然的感觉。rn(5)洛可可风格中的橱柜、桌子、凳子的门板一般都喜欢使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装饰,并且会使用雕刻描金、线条着色等手法对连接之处进行装饰,从而让人们注意不到这些图形,给人带来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rn以并燃上就是关于巴洛克与洛可可的异同有哪些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加的了解巴洛克与洛可可之间的不同。总的来说,洛可可风格更加优雅奢华,而巴洛克风格则是豪华、大气,区别其实是挺大的。
【算一算你家装修要花多少钱】

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区别和联系。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知厂色掌叶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来自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360问答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专联声觉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害给纪品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哥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善张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完史差查日明达本乙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重结见善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突弦害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运导永星计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台民鲁倍途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外半青华脸叫名这例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首适本儿似列调势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挥七担流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品限息举南,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景算黑帮环散选没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依么劳令素丝立测煤飞伟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重专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洛可可建筑

洛可可建筑的外型满足於有节奏的布局、自然的建材或加上一层简单的色调,而内部装潢则五彩缤纷,形式多样。最大特点是明显带有人生的享乐主义思想,它是人生现世享乐生活的舞台,主要体现在王宫贵族为自己修建的宫殿上。
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比较:前者讲究线条的韵律感、量感、空间感和丰富而有变化的立体感,并带有绘画般的效果。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更讲究壁面的形式美,利用繁复多变的曲线和装饰性的绘画布满壁面,甚至利用镜子或烛台等使室内空间变得更为丰富,喜欢用舶来品(如中国瓷器、日本漆器、东方丝绸与挂毯、非洲珠宝、义大利水晶灯等)装饰室内。
室内装潢通常以白色为底,利用花朵、草茎、棕榈、海浪、泡沫或贝壳等作为装饰的图案,带来一种异常纤巧、活泼的趣味,但却破坏了建筑的均衡、庄重和安定的感觉,尤其是使用金、白、浅绿、粉红等刺眼的色彩,更令人眼花撩乱,这种繁琐、矫揉造作的风格,实在是装饰艺术的极端。
代表作品
波夫朗( G.Boffrand , 1667~1754),巴黎《苏比兹宅邸》 (1736-9,例如内部的公主大厅)。
德国费斯堡(Wurzburg)住宅内的《凯瑟大听》(Kaisersaal,1749~1754),由建筑师诺曼(B.Neumann,1687~1745)领导兴建,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负责装饰天花板上的绘画(1753)。
丹麦皇宫也是标准的洛可可建筑.

1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