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史

01 早期电影发展(1895-1919)

发展起源

德国电影的产生和欧洲是同步的,但早期电影发展一直处于比较平缓的状态。以政府为首,电影在德国普遍被当成是不道德的低凳空拍级娱乐。

作者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出现原因

1912年底,电影制作人开始拍摄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作者电影”,此处的“作者电影”并非是50年代相对于导演而言的作者导演,而是指电影剧本由作家写作。奠基之作 1913年麦克斯·麦克拍摄的《另一个人》,改编自著名剧作家保罗·林道的舞台剧。“作者电影”的出现虽然逐步摆脱枣羡观众对于电影是低俗文化的负面认知,但却因为精英文化没有收获多少票房,1914年之后,这种和文学戏剧结亲的电影很快衰落。

02 晚期默片(1919-1929)

一战”的影响

战争期间,政府认为外国进口电影有反德内容,于1916年颁布法令禁止外国电影进口。这反而刺激了德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使德国在一战期间成为重要的电影国之一。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世界电影史中重要的表现主义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作为一战战败国,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面对残酷现实,许多艺术家创造了表达对现实不满的电影 即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主要特征:以恐怖、幻想和犯罪题材为主

                带有风格强烈的打光              —  呈现战争的残酷

                戏剧化的表演

20年代中期,德国战后危机结束,政治环境变得相对稳定,表现主义作为一个风行一时的流派,逐渐走向尾声。但它在漫长的德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室内剧

室内剧电影是20年代出现在德国的一种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的电影。室内剧电影促进了德国电影叙事方法和摄影技术的革新。

主要特征:狭小的拍摄环境

                  “三一律”的原则(地点、时间、情节被严格限定住)

                  注重对人物的心理刻画

                  悲剧为主,避免夸张,严肃平缓

03 有声电影初期(1929-1945)

战后低迷

30年代进入了有声电影时期,整个世界处于经济危机之中,德国电影也陷入困境。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此时大多数电影创作者陷入了某种程度上的逃避之中,出现了大量的浅薄娱乐片。战后逃避心理还导致一些美化德国历史、描绘一战中德国的英雄表现等试图重塑民族信心的电影。再加上政府的干涉,这种题材逐步僵化,演变成了“电影一律”。这种创作的转向预示着纳粹电影的到来。

1933年,nacui占领德国。德国电影创作者遭到了法西施的迫害,优秀的电影被禁,造成了大量的电影创作者外流。在nacui政府的专制控制下,德国电影变得单调无生机,前景黯淡。此时占据电影市场的是喜剧片和逃避现实的“问题片”。

04 二战后电影发展(1945-1989)

东西德冷战格局的影响

1945年,二战结束形成东西德冷战格局。东西德两个不同的社会体制下的电影也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直至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

西德电影

原电影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德。因此西德电影发展初期比较困难,电影的创作主要集中对战争的回忆。

1948年,西德进行了货币改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影行业开始出新的发展契机。政府为了刺激电影发展,配给电影导演资金支持,并于1951年设立联邦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

这一时期,西德电影从战后初期对于战争没有深度表现的“废墟电影”转向“乡土电影”、战争片、英雄史诗片、喜剧电影等。

50年代,西德电影发展迅速,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缺乏艺术性,大量的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影片。虽有大量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但是充满了逃避现实、感伤主义,并没有对于战争深刻的反思。内容的空洞造成了大量观众的流失。

60年代,西德电影陷入了危机。1962年奥伯豪森国际短片节期间,以亚历山大·克鲁格亏升为首的一批青年导演发表了《奥伯豪森宣言》,表明要和过去的电影划清界限,创立“新德国电影”。新德国电影的运动也是世界电影新浪潮下的产物,这批青年导演受到了法国新浪潮、英国“自由电影”、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的影响。新电影宣言是西德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德国电影”给德国带来了新的创作生命。

70年代以后,“新德国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成为了德国电影史中继表现主义之后的又一次黄金时期。

新德国电影

题材、叙事结构、风格等有很大创新

重视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 达到了理性思辨与现实形象、电

贴合电影的大众性文化特征                  影审美与大众观赏性的融合统一

新德国电影彻彻底底打破了“德国是一个没有电影的国家”的讽刺,并使德国电影在20世纪世界影坛上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

东德电影

战后东德拥有原德国的大部分电影工业资源。在苏联的统治下,东德当时只有一家电影垄断企业(德发公司),其他制片厂都是不合法的。最初德发公司拍摄的影片是关于历史的反思,主要是对纳粹的控诉,但是随着国家政治的逐步收紧,1950年,影片强制被要求表达对新国家的拥护。电影的任务是教育观众,呼吁大家一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电影的创作备受限制。

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影片。

70年代,出现了大量反映个人日常生活问题的影片。

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两德统一。德发公司开始私有化。

05 走向独立创作时代(1989至今)

90年代初期美国电影占领了欧洲电影市场,德国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美国控制着,德国的电影发展较为低迷。

90年代后期,德国电影展现出了新的潜力。德国新生代导演们逐渐成为德国电影的主要创作力量。他们的作品更有创造性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他们的作品里包含大量的新技术应用。

进入21世纪后,历史题材成为创作的主要题材,代表作《再见列宁》、《帝国的毁灭》、《何处是我家》、《窃听风暴》、《伯纳德行动》等。德国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多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进入了一个“复兴”的发展阶段。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什么?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

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360问答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远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表现主义电影特征:

风格化的平面,对称、扭曲、夸张;相似形状的并列,

1、影像

表现主义的导演注重具有象征意味的造型,倾向认为电影的影像应该成为平面艺术。在构图和布景上下足了功夫。往往在一个构图中用相似的形状并列而形成相当具有表现力的镜头。

2、表演

表现主义的表演一般比较夸张,基本放弃了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

3、题材和类型

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兴护景工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汽出考黄美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

内容荒诞离奇,有时结构散乱,载阻英往情节变化突兀,故事人物类型化,往往鬼魂与活速思章人同时出现(《吸血鬼》等),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关注畸形社毛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关注那些犯差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透视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菜于既六笔试束改先信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预把房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27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