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喜剧而生,为喜剧而死”的莫里哀

      1673年2月17日的晚上,法国巴黎剧院上演一部喜剧《无病呻吟》,主角开演前,他妻子恳切地劝他说:“你病得这样重,就不要登场了吧!”他回答说:“这有什么办法呢?假如一天不演出,那五十个可怜的兄弟又如何生活呢?”他忍着病痛参加了演出。剧场里座无虚席,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剧中人“心病者”是一个挂着医生招牌的江湖骗子,没病装病,而扮演的人却真正有病,经常痛苦地皱眉咳嗽,观众还以为是莫里哀表演得逼真,就热烈地鼓掌喝彩。由于咳嗽挣破了喉管,当掌声尚未平息时,他的生命已结束在舞台上……他就是,法国著名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莫里哀。

      莫里哀死的时候,葬礼很简单,只有两个教士参加,没有任何观众,而且是在日落黄昏之后,悄悄的进行。

      传说,莫里哀每写成一个剧本,喜欢先念给他的女仆听。女仆逗返核听后总是说好。莫里哀最初认为女仆文化水平低,不过是讨主人喜欢而已。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一个写失败了的剧本念给她听,女仆立刻瞪大眼睛说:“这不是先生写的!”莫里哀恍然大悟,原来女仆已经熟知了他作品的风格。

莫里哀新古典主义戏剧

      莫里哀的创作基本遵循古典主义的规范,具有冲突激烈结构严谨的特点,而又不墨守成规。他基本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思路,笑料来自于现实生活。而且尤其来自于对恶习的嘲讽,因而有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子。至于什么是恶习,莫里哀崇尚理智和理性,崇尚节制中正。这使得莫里哀能够让喜剧这一体裁承担起更大的思想性和社会职能,他认为山掘喜剧应当起到引导人们移风易俗的功能,因而多接触社会抨击的题材。但是这又没有伤害喜剧本来具有的娱乐功能,他在吸收民间闹剧和意大利喜剧的基础上,在剧作的每一个层次都提高到了前人不敢想象的地步,使得喜剧艺术提高到近代喜剧的水平。

      新古典主义戏剧最大的特色在于三一律,即地点、时间和事件的单一性。同时,新古典主义戏剧对悲剧和喜剧有严格的划分,悲剧是崇高的世大而不能具有低俗的、调笑的因素,喜剧恰恰相反。另一方面,就剧情而言,新古典主义戏剧的结局一定要有国王出现,作为审判者和仲裁者解决戏剧矛盾。

古典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哪些(不是新古典)?

古典主义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都体现在戏剧方面,代表剧作家有法国剧作家高乃依、莫里哀和拉辛。高乃依的《熙德》,莫来自里哀的《伪君子》和《吝啬人》,拉辛的《昂朵马格》,都是西方戏剧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

1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