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派画家有哪些??

爱德华·马奈 :(Edouard Manet 1832-1883)

360问答米耶·毕沙罗:(Camille Pissar底千样衡河ro,1830-1903)

克劳德·莫奈 :(Gaude Mo秋创右务冷侵土命表未红net 1840-1926)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埃德加·德加自画像

保罗·塞尚 :(Paul Cezanne,1839-1906)

埃德加·德加 :(Edgar Dagas 1834-1917)

阿尔弗莱德·西斯莱 :(Alfred S危确卷衡杀粮利理花侵引isley,1839-1899)

保罗·高更 : ( Paul Gauguin,18犯48-1903)

文森特·凡高 :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莫奈:(G价代aude Monet 1840-1926)
印象派创始人采火座化之一。最初从师布丹学色缺表参影附么应敌习,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作多幅的描绘,在色彩运用继歌相上很有建树。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睡莲》,《鲁昂大教堂》等。

马奈:(Edo就尼特品uard Manet 1832-1883)
他在传统应绘画的基础上革新技法,善于运用鲜明响亮的色彩,简洁准确的笔触,以及减少中间色调,加强明暗对比等方法来作画。其成就主要是在表现外光方面和肖像画方面。作品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

德加孩海冷官攻厂级获角逐封:(Edgar Dagas 1834-1917)
擅于从不寻常的角度描绘对象瞬间的动态,描绘在灯光饭垂亮础下、日光下人物与物体的温和色彩。题材多取自于芭蕾舞剧院、咖啡馆和赛马场等。他除了用油画工具外,兼用色粉工具,后期亦作雕塑。作品有《舞蹈课》,《巴黎歌剧院乐队席》,《洗衣妇》,《兵笑挥京太取任茶米洲舞台上的舞女》等。

雷诺阿:段理搞(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
以油画著称,亦作雕塑和版画。曾从师往士音激八银国于格莱尔,在创作上能把传统画法与印象派方法相结合。以绚丽透明的色彩,表现阳光与空气的颤动与明朗的气氛,独具风格。作品有《包厢》,《阳光下的裸妇》,《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等。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评并盟890)后期印象派画家之一。以液跟照乱苦鱼兰红政岁车跃动的线条,凸起的色彩书帮做乡哥检个最色表达主观感受和激动情绪。作品有《向日葵》等。

一、爱德华·马奈(3幅)
1、《吹短笛的男孩》1866 爱德华·马奈 161×97cm 奥赛博物馆
2、《酒馆女招待》1879 爱德华·马奈 77.5×65cm 奥赛博物馆
3、《白色牡丹花》1864 爱德华·马奈 31×46.5cm 奥赛博物馆

二、埃德加·德加(4幅)
4、《舞蹈课》1873-1876 埃德加.德加 85×75cm 奥赛博物馆
5、《咖啡馆,又名苦艾酒馆》1875-76 埃德加.德加 92×68cm 奥赛博物馆
6、《证券所人像》1878-1879 埃德加.德加 100×82cm 奥赛博物馆
7、《年轻女人像》1867 埃德加.德加 27×22cm 奥赛博物馆

三、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4幅)
8、《半身像,阳光的效果》 1865 雷诺阿 81×65cm 奥赛博物馆
9、《躺着的背面裸像》1909 雷诺阿 41×52cm 奥赛博物馆
10、《弹吉他的女人》1897 雷诺阿 81×65cm 里昂美术馆
11、《达拉斯夫人》1872-1873 雷诺阿 47×39cm 奥赛博物馆

四、早期的保罗·塞尚(6幅)
12、《三浴女》1875-1877 塞尚 22×19cm 奥赛博物馆
13、《白杨树》1879-1880 塞尚 65×80cm 奥赛博物馆
14、《蓬图瓦兹的加莱山坡》1880-1881 塞尚 60×75.6cm 路威酩轩集团藏品
15、《自画像》1875 塞尚 64×53cm 奥赛博物馆
16、《田园》1870 塞尚 65×81cm 奥赛博物馆
17、《静物:糖罐、梨和蓝色的杯子》1865-1866 塞尚 30×41cm 奥赛博物馆

五、弗雷德里克·巴齐耶(2幅)
18、《粉色的裙子》1864 巴齐耶 147×110cm 奥赛博物馆
19、《戴牡丹花的黑女人》1870 巴齐耶 60×75cm 蒙彼利埃 法布尔博物馆

六、局斯塔夫·卡耶博特(2幅)
20、《赛艇》 1878 卡耶博特 155×108cm 雷恩美术馆
21、《亨利.科尔迪耶》1883 卡耶博特 65×82cm 奥赛博物馆

七、尤金·布丁(2幅)
22、《图维尔的沙滩》 1864 布丁 26×48cm 奥赛博物馆
23、《安特卫普的港口》 1871 布丁 31.3×46.7cm 巴黎奥赛博物馆

八、约翰-巴尔洛德·容金德(1幅)
24、《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 1864 容金德 42×56.5cm 奥赛博物馆

九、贝尔特·莫里索(1幅)
25、《芭蕾舞女演员》1879 莫里索 71×54cm 奥赛博物馆

十、卡米耶·毕沙罗(7幅)
26、《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 1873 毕沙罗 61×73cm 奥赛博物馆
27、《赫米达致花园一角》1877 毕沙罗 55×46cm 奥赛博物馆
28、《塞纳河和卢浮宫》1903 毕沙罗 46×55cm 奥赛博物馆
29、《蒙福科的收获季节》1876 毕沙罗 65×92.5cm 奥赛博物馆
30、《蓬图瓦兹附近的艾尼丽街》 1874 毕沙罗 55×92cm 奥赛博物馆
31、《艾拉尼的疯人院》1885 毕沙罗 73×60cm 格勒诺布尔美术馆 奥赛馆存放
32、《雪中的林间大道》1879 毕沙罗 54×65cm 巴黎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十一、克劳德·莫奈(11幅)
33、《睡莲,晚间效果》1907 克劳德.莫奈 100×73cm 巴黎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34、《蒙特戈依街道:1878年6月30日节日》1878 克劳德.莫奈 81×50.5cm 奥赛博物馆
35、《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1867 克劳德.莫奈 65×92.5cm 奥赛博物馆
36、《戈迪拜尔夫人》1868 克劳德.莫奈 217×138.5cm 奥赛博物馆
37、《阿尔让特依》1872 克劳德.莫奈 50×65cm 奥赛博物馆
38、《阿尔让特依的塞纳河》1873 克劳德.莫奈 50.5×61cm 奥赛博物馆
39、《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1892 克劳德.莫奈 107×74cm 巴黎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40、《鲁昂大教堂,阳光的效果,傍晚时分》 1892 克劳德.莫奈 100×65cm 巴黎马尔莫当-莫奈博物馆
41、《维特依教堂》1879 克劳德.莫奈 65.5×50.5cm 奥赛博物馆
42、《维特依,早晨》1901 克劳德.莫奈 89×92cm 里尔美术馆
43、《艾特达的马纳博特:水中倒影》1885 克劳德.莫奈 65.8×81.5cm 卡昂美术馆 奥赛博物馆存放

十二、阿尔弗莱德·西斯莱(5幅)
44、《莫瑞桥》1893 西斯莱 65×73 cm 奥赛博物馆
45、《鲁弗申的花园小路》1873 西斯莱 1873 奥赛博物馆
46、《展翅的鹭》1867 西斯莱 100×79cm 蒙彼利埃,法布尔博物馆
47、《从巴迪侬的花城望去得蒙马特高地》1869 西斯莱 70×117cm 格勒诺布尔美术馆
48、《拉赛勒圣克罗的栗子树林荫路》1865 西斯莱 129.5×208cm 里昂美术馆

十三、亨利·凡汀·拉图尔(1幅)
49、《巴迪侬画室》1870 拉图尔 204×273.5cm 奥赛博物馆

十四、斯坦尼斯拉斯·雷皮那(2幅)
50、《风景》 1869 雷皮那 30×58.5cm 奥赛博物馆
51、《塞莱斯坦码头,玛丽桥》 1868 雷皮那 30×50cm 奥赛博物馆

后印象派代表人物:

文森特·梵高 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1.《夜晚的咖啡馆》
2.《星夜》
3.《乌鸦群飞的麦田》
4.《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5.《十四朵向日葵》
6.《鸢尾花》

保罗·塞尚
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派之间的重要画家。
1.僧侣肖像
2.田园诗
3.缢死者之屋
4.肖凯肖像
5.圣维克多山
6.玩纸牌者
7.浴女们

保罗·高更 1848年生于巴黎。
一个狂热于恋爱,为了理想而甘愿牺牲自己并且强使人接受为种理想,温柔而无聊,天真而狡黠,犹豫而坚定的艺术家.
1.《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
2.布列塔尼的猪倌
3.雅各与天使搏斗
4.黄色的基督
5.美丽的恩琪拉
6.塔希提的年轻姑娘
7.游魂

乔治·修拉(georges-pierre seurat, 1859—1891年)
他的艺术活动大约从1880年,即印象主义①进入危机阶段才开始的。因此,修拉属于后印象主义画家这一代。

创造点彩派(pointillism)
1.《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
2.挥锄的农民
3.安涅尔浴场
4.库布瓦的塞纳河
5.格拉弗林的运河
6.马戏院

在文化圈有哪些不可思议的“怪事”?

随着对艺术圈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谜题也被发现。甚至有时候,这些谜题比肥皂剧还要狗血。可即便如此,我们仍试图去探索这些谜题,特别是在它们失窃了之后,可那个唯一知道谜底的人却早已与世长辞。

10.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携做郑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合理猜测与科学依据辩颂,但是仍然没有人知道约翰内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于1665年所画的那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那位少女的真实身份。

柔光散在少女稚嫩的脸庞,她缓缓转向我们,露出左耳挂着的一颗大珍珠耳环。少女欲言又止,欲说还休。

然而她会是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女儿吗?亦或是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情人?也许她可能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这幅画一经展览,就吸引了众人的眼球。

17世纪,这种形式的画作被称为“tronie”(即17世纪荷兰流行的头像),也就是指主人公的面部及肩部被装饰着引人注目或奇特饰品的一种作品。

这幅画中,少女的头巾给这幅肖像赋予了东方神韵,过大的珍珠耳环则为了引起大家的遐想,从而渲染神秘的气氛。

不得不说,甚至维米尔本人也是一个谜。我们只知道他定居在荷兰德尔夫特市,膝下有15个孩子,一生只作画36幅。

在仅有的这些作品中,女主人公们靠在简朴装潢的室内,面部的光影明暗相胡差互作用得惟妙惟肖,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变成代表作。

维米尔画作的神秘之处在于那些无法解释的谜团,而正是这些谜团,迷住了所有的看客。《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永远是这些迷团的完美例证。

“画作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的未解之谜,”曾著有绘画领域畅销小说的作家特蕾西·雪佛兰(Tracy Chevalier)这样说道,“你永远都无法解答那个少女的所思所想。

因为一旦这个谜底被揭开,你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别的画作上去。但若是谜底没有被揭开,你就会一次次的重返到画作面前,试图去解开这个谜。这即是著作的存在意义:我们渴望解开谜团,却永远都无法解开它。”

9. 两次闪电袭击

在修复20世纪早期美国印象派画家罗伯特·瑞德(Robert Reid)的一幅代表作时,文物保护者巴里·鲍曼吃惊的发现,这幅待修复的画作下竟隐藏了另一幅全新的画作。

这幅隐藏的画作,名为《花园里》,描绘的是一个年轻妇女在户外喝着茶看书的场景。在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在一片画布上作一幅画,而瑞德却在一幅画之下又延伸创作了第二幅。无人知晓瑞德这样做的原因,而他已逝去,也无法告知我们其中的缘由。

关于瑞德,我们只知道他曾是一名赌徒,在经济上狼狈挣扎许久后,最终死于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时代。

文艺专家推测,他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表层的那幅画,创作它也许只是为了赚钱生存;又或者,他是想以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储存或者表达他的第二幅画。

奇怪的是,这种事情在印第安纳艺术圈里两年内就发生了两次。2012年,在鲍曼着手为印第安纳博物馆修复特雷西·斯蒂尔的作品时,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

虽然这对印第安纳博物馆来说,是极大的好事。但对于艺术界来说,这相当于两次闪电袭击。

对于位处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的布劳尔博物馆而言,现在他们拥有的不仅仅是罗伯特·瑞德的一幅作品,而是他两幅价值连城的杰作。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两幅作品会凭借自身非同寻常的故事吸引众多民众前来博物馆欣赏。

8.沃莉·诺依齐经历的那些爱与背叛

埃贡·席勒( Egon Schiele)是20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画家,沃莉·诺依齐(Wally Neuzil)则是他的灵感缪斯。据说诺依齐是席勒的情人,她曾出现在席勒的一些画作中(包括一些色情画作),并给席勒的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沃莉就是1912年《沃莉的肖像画》中的主角,这幅作品也被世人称为维也纳版的蒙娜丽莎。

诺依齐生于奥地利塔滕多夫的一个贫苦家庭,16岁时与席勒相识,并成为他的人体模特。然而人们更多的是把艺术模特这份职业当做妓女。

不过这并不妨碍诺依齐与席勒之间不同寻常的情愫在时光的悄然流逝中渐渐发酵。从她看向席勒的眼神里我们就能略知一二。

虽然诺依齐对席勒一往情深,但是席勒最终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1915年,席勒娶了一个可以赋予他在金钱与地位的女人。此后诺依齐和席勒是否还有瓜葛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的创始人之子说:“诺依齐被残忍地抛弃之后,一直都郁郁寡欢。然而在1913年,她和席勒二人还曾与亚瑟( Roessle)(也当过席勒的人体模特)一同前往特劳恩湖(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附近)度假。

我们还找到了他们的私人相册。从中可以发现,在二人分手之后,诺依齐仍然与席勒画作的买主们保持着联系,并且还收藏着席勒的作品。那时候的人们肯定不再像曾经那样看不起她了。”

7.大卫的秘密武器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大卫雕像的右手里究竟握着什么,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坛。有人推测他巨大的右手里握着的是专门用来投掷石块的武器,长达180米(即600英尺)。

据圣经记载,大卫迎战巨人歌利亚( Goliath)时,带了吊索、五块石子以及牧羊棍。而16世纪初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中只刻了吊索。

但有学者坚称,大卫雕像上从肩部一直到他右手的吊索里还连着一个不知名的东西,并且认为那就是用来固定长棍的把手,就像高尔夫球棍一样。

由于大卫雕像在制作过程中一直被摆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顶部,所以人们无从得知那件秘密武器的相关信息。其实大卫雕像中的投石器曾多次出现在其他艺术家的画作中,专家们认为这很可能是米开朗基罗所作大卫雕像的灵感来源。

专家们认为,牧羊棍之所以没有出现在雕塑里是由于政治因素。历史学家塞尔吉奥·瑞萨里缇说(Sergio Risaliti):“当时的政治家们认为,一根牧羊棍无法与意大利史上首尊公共雕像的美誉匹配。”

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因此大卫像的手里到底握着什么东西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6.有着真牙的耶稣雕像

一尊有着300年历史的雕像在一座墨西哥的小城被发现,意外地是这尊雕像竟然有着真人的牙齿。可是没有人知道雕塑上牙齿从何而来。

在早期的宗教传统里,人们将器官捐赠给教堂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人们也常常用动物的骨头来雕刻人类的头发或者牙齿,并以此来装饰雕塑。但是迄今为止,这还是第一次在雕塑里发现人类的牙齿。

这尊雕塑名为“平静的耶稣”,被创作于17与18世纪之间。在对该雕塑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激光扫描仪发现雕塑里的人类牙齿保存得完好无损。

可是直到现在,牙齿是取自于活人还是死人的身体依然不清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牙齿被人强制性从某人身体取出,并擅自进行了捐赠。

更令人奇怪的是,雕塑的嘴巴是完全闭着的,除非有意往嘴巴里面看,否则牙齿是看不见的。但是雕刻者为什么要使用一副保存得如此完好的牙齿呢?

尽管没有办法判断捐赠者的身份,但是研究者也想通过不移除牙齿来判断出捐赠者的年龄和性别.。“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看起来很疯狂”雕塑修复家法妮·乌科尔撒·托茨(Fanny Unikel Santoncini)说,“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人体的看法确实与我们不一样”。

5.《熨衣服的女子》中隐藏的男子肖像

油画《熨衣服的女子》在一次有预谋的抢劫中被损坏,这是保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904年的获奖之作。在红外线摄影机的帮助之下,人们还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第二幅画。

第二幅画是一个颠倒着长着胡子的男人画像。学者们一直在思索这个男人的身份,以及这幅画是不是出自毕加索之手。不过他们已经明确的是这幅画并非毕加索的自画像。

在创作这幅《熨衣服的女人》时毕加索只有22岁。这时候的他正处于消沉阶段,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蒙上了一层阴郁的色彩。由于资金缺乏,所以他经常在画布上重复作画。

一些专家认为画笔笔触及所使用的颜色可以证明这幅隐藏的画作是出自毕加索之手,但是画中男人的身份引起了众人激烈的讨论。

该男人长得像另外一个艺术家,很可能是雕塑家费尔南德斯索托(Mateu Fernandez soto)抑或是画家理查德·卡纳(Ricard Canals)。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之前的各种猜测也就被推翻了。

此外,在毕加索的另外一幅杰作《蓝色的房间》上也发现了一幅隐藏的肖像,这幅画也是创作于法国,正是那段毕加索消沉的时期。红外线技术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长着胡子,打着领结,穿着夹克的男人。

画作顶部不平常的笔触驱使着科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这幅画进行更深的研究。同样的,这幅画并不是毕加索的自画像,因此大家都在猜测画中男人的身份以及和他毕加索的关系.

“观众很想知道答案,”菲利普收藏馆的主任多罗斯·科斯说道,“这有点像侦探工作,人们在对谜团进行探索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为其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对我们来说,懂的越多,我们就越能欣赏这幅画在毕加索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烛光下的习作》

《烛光下的习作》这幅画究竟是维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真迹,还是如他的侄子所说是幅赝品,至今仍有争议。画上内容看似是梵高的自画像,但奇怪的是,这幅画底部有三分之一是不完整的,那部分是用墨水而非颜料画的一个日本歌舞伎。

还有一个疑点就是画上的法语题字“Etude a la bougie”(意为“烛光下的习作”)不知为何没有标上重音符号。

这幅作品的首位买主是环球影业的老板威廉·格茨(William Goetz)。当时,这幅画已经被证实为真迹,但随后不久梵高的侄子站出来否定了这一说法,而且他还获得了另一位专家的支持。

从此,关于这幅画真假之谜的争论持续了数十年。2005年,好莱坞著名伪作者约翰·德克尔(John Decker)的在他的书中披露,正是他伪造了这幅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骗格茨买下它。

尽管现代科技可以检测出作画中所用的材料,但究竟谁这幅《烛光下的习作》的真正作者,以及为什么在画布上加上了那个歌舞伎,仍然是科技所解决不了的难题。

事情的真相或许只有梵高本人才清楚,可惜这个谜底已经随他一同长眠于地下了。

3. 消失的芭蕾舞女

20世纪90年代,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的画作《脚尖站立的芭蕾舞女》究竟是怎样从富婆休吉特·克拉克(Huguette Clark)的公寓中消失的,是被赠送、丢弃还是被盗,无人知晓答案。

当FBI(美国联邦调查局)查出这幅名画现存于亨利·布洛克(Henry Bloch)(收藏家,布洛克税务公司的创立者之一)家中后,克拉克却以此事涉及其隐私为由阻止了FBI的进一步调查。尽管克拉克从未承认这幅名画被盗的事实,她与布洛克的一场官司纠纷却在所难免。

由于布洛克是通过合法途径购得这幅名声斐然的画作的,所以法官也在犹豫是否应该按照谁捡到归谁的原则判断该画作的归属。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复杂的协议:由于布洛克原计划将这幅画捐赠给其赞助的内尔森-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所以这幅画将在名义上被归还给克拉克后,再通过其律师以克拉克的名义捐赠给该馆。

这样克拉克省下了一大笔税金,布洛克夫妇则终身享有这幅名画的持有权,直到他们死后,这幅画才将被送往博物馆珍藏。

在制定协议时,博物馆方面坚持要求克拉克的责任医生必须宣誓证明她的精神状况良好,足以在102岁高龄作出合法的捐赠决定。最终,亨利·西格曼医生(Dr. Henry S. Singman)提供了这份证明。

然而这份协议又因克拉克在2005年的遗嘱风波陷入了危机。当时克拉克签署了两份不同的遗嘱,其中的第二份遗嘱剥夺了其亲人的继承权,反倒将包括当年宣誓的西格曼医生在内的相关人等列入了继承人名单。

如果她的亲戚们赢得这场官司,成功废除了第二份遗嘱,那么她和布洛克之前的协议很可能就将因此失效。

当克拉克起草第二份遗嘱时她的精神状态如何?她作出的这个决定是否受到了某些觊觎其遗产的人的影响?假定克拉克在2005年签署遗嘱时已不具备民事能力,那么2008年她在签署与布洛克之间的协议时,她的精神状态也很有可能受到同样的裁定。

克拉克在2011年去世,享年104岁。这个案子就这样变得扑朔迷离了。

2.康涅狄格州与加德纳抢劫案的关系

1990年,波士顿的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发生了一起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盗窃案。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伦勃朗(Rembrandt)和杨·维梅尔(Jan Vermeer)三位画家价值五亿美元的杰作被两个装扮成警察的人给偷走了。

在那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保罗·卡瓦纳说:“这个盗窃团伙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博物馆,这是一次职业作案。”

在2010年,已死盗匪罗伯特·瓜伦特(Robert Guarente)的妻子告诉警察说,在她的丈夫死前曾让罗伯特·金泰尔(Robert Gentile)把在加德纳博物馆偷来的两三幅巨作藏起来。

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金泰尔是一个老流氓。在用测谎仪对金泰尔测试他是否参与盗窃案测谎失败后,金泰尔接受再做一次测试。

他承认他曾经看到过被偷的伦勃朗的自画像,这次测谎仪显示他说的是真话。然后金泰尔声称是瓜伦特的遗孀把那幅画拿给他看的,还说这幅画会成为她的养老金。

金泰尔成功的将责任推到了曾经指责他的女人身上。但是他没有机会做更多的翻供了。

金泰尔在监狱服刑期间,联邦局特工为了寻找盗窃案的证据调查了他在康涅狄格州的财产。在金泰尔家的地下室里,他们发现了一张纸上面写着13件被盗艺术品连同他们在黑市的估算价值。这张纸被塞在了报道那次盗窃案的旧报纸里面。

金泰尔的儿子告诉联邦局特工说他的父亲把值钱的东西都用一个塑料容器藏在了他屋子里的假地板下面。但是联邦局特工却没有在地板下找到任何东西。

然后金泰尔的儿子又说曾经有一场暴风雨冲毁了那个小屋,毁坏了地板下的所有东西,为此他的父亲还难过了很久。当被再次审问的时候,金泰尔依旧丝毫不说关于那次盗窃案的事情。

考虑到他已经七十多岁并且身体也不是太好,金泰尔只被判刑三十个月,并于2014年2月释放。但是2013年3月份,联邦调查局在波士顿的工作室公开发表声明说他们相信加德纳盗窃是一次有组织的盗窃案。

并且说他们已经知道了是谁偷了那些巨作,以及那些巨作已经被送往康涅狄格州和费城了。但是他们再也没给出更多关于那次盗窃案的细节。

但是从他们的信息来源上看,许多家报纸认为大卫·特纳是那次盗窃案的组织者,罗伯特·瓜伦特负责藏好那些偷来的巨作,罗伯特·金泰尔则对他们的盗窃辩护。

美国联邦调查局希望这次的公告可以使公众去他们的车库和阁楼上找找有没有被藏起来的巨作。如果说有人在打电话时谈到了与丢失巨作有关的信息时,他的电话将被监听。

但是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关于盗窃案的调查也被随之而来的波士顿马拉松的爆炸给淹没了。

1.另一个蒙娜丽莎

很多人都认为世界上仅有一幅《蒙娜丽莎》,而这幅著名的《蒙娜丽莎》珍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内。

然而,第二幅达芬奇(da Vinci)或是他众多学生中的一个学生创作的《蒙娜丽莎》,与珍藏在卢浮宫内的蒙娜丽莎几乎是同时创作的,被藏于普拉多博物馆内。与最初的那幅作品相比,第二幅画采用略微不同的透视画法,可以产生3D效果。

有调查者在《第六感》这本书中写道:“这两幅蒙娜丽莎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第二幅画所表现的立体效果可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幅有3D效果的作品。”

他们还认为在这幅画中,蒙娜丽莎身后作为背景的山脉是被创作在单独的画布之上的,这与我们现在在肖像工作室看到的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专家们对于这两幅作品是不是同时被创作的、这种3D效果是不是在创作之后偶然发现的有着不同的看法。

另外一个惊人的发现是,世界上还有第三幅《蒙娜丽莎》——《艾尔沃斯 蒙娜丽莎》(Isleworth MonaLisa),这是一幅比原始的蒙娜丽莎更早的一个版本。这幅画中的蒙娜丽莎要比之前提到的那两幅中的年轻十岁。

这幅画会是一个研究达芬奇早期和晚期作品所缺失的线索吗?它是一幅赝品还是一幅真的作品呢?

这幅《艾尔沃斯 蒙娜丽莎》似乎是在达芬奇在世时所创作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幅作品是达芬奇本人所做。在达芬奇众多的学生之中,可能有一两个学生在达芬奇原有作品的版本之上进行发展创新。

另外,达芬奇的大部分绘画作品都是被画在木板上的,而这幅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是被画在画布上的。这难道是达芬奇想要运用不同的技术进行试验?还是创作者另有其人?如果说达芬奇创作出来这幅被很多专家所认同的作品是真实的,那他为什么至少还要把蒙娜丽莎画了两次?

众多专家进行着持续性论战,来解答我们对这些作品真实性的长久疑问。但如今这幅《艾尔沃斯 蒙娜丽莎》依然保存完整,这便让我们怀疑它是不是真的有500年的历史了。至少根据一个专家所说的,一幅画似乎不可能在这么长时间后仍然保存的这么完好无损。

10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