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离别原创绘画作品赏析


里尔克的《离别》赏析

里尔克的《离别》选自——《杜依诺哀歌》。《杜依诺哀歌》是里尔克的代表作,它利《致俄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一起,奠定了  他在世界诗坛上纤典诗人的地位。诗歌的中心主题是对现代世界个体生存的意义  根据的困惑。哲学家海德格尔称里尔克是“贫困时代的诗人”,正是因为里尔克在  20世纪意义普遍丧失的情况下.依然苦苦思索生命的根据:“在世界黑夜的命运  中,诗人何所归依?”《杜恢诺哀歌》唱出了一个时代的困惑。  里尔克创作这部作品,前后历时十年。这个阶段是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几年在内的动荡的1‘年,也是对于他内心发展最起关键作用的十年。1912年初,  里尔克住在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依诺城堡,这座城堡属于马利·封·屠思和塔克西  斯侯爵夫人所有,她们允许他在她们不在时一个人在这里从事创作。一天,里尔克  在大风劲吹的城堡尚坡广散步,摹然觉得吁啸的风中有人喊道:”是谁在天使的行  列中倾听我的怒吼?”他立刻记下了这句话。到了晚上,第—首哀歌诞生了,从此,  这部经典之作就进入了白己的命运旅程。1912年上半年,他同时构思了三、六、九  首哀歌的开头部分以及其他几首的—些片断。直到1913年初秋,完成了第三首n  又过丁两年,1915年,第四百哀歌加入了已有作品的什列。接着又是长达六年的  沉默和空白。这之间的1918年秋天,作者本恕把一、二、三、四和尚未完稿的六、十  盲结集出版,经塔克西斯侯爵夫人劝PR.才下决心把十首写究。1922年2月7日  至15E1之间.作者在瑞土的米家城堡一曰气写下了另外六首,并且把最后—一首代  替了19155F的片断,当作第五百,至此,《杜依诺哀歌》十首哀歌全部完成.于1923  年作者48岁内山版。  《杜依诺哀歌》是一首包括十首哀歌的组访。所谓“哀歌”并非单纯的表现悲观  和伤感,而是一部芦老的由六步句和五步句构成的联句诗体;在德国文学中.歌德、  席勒等大诗人都是运用这种体裁的能手。但里尔克的这十旨“哀歌”更近乎自由的  颂诗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  《杜依诺哀歌》取材十分广泛。上至尼罗河畔的闲工,下至20世纪的科技时  代,共和涉及意识、心理、艺术家的生存和非人化生存、艺术家的处境等问题,可以  说概括厂整个人类的历史。但是,作者并没有在诗中具体地描述历史环境,而是将  个人生存间题、个人在宇宙产的地位、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爱情等问题作为人的主  要经验提出来,并通过非基督教的天使的神话突出表现非人性的形成。第一、二首  诗歌的题材,在里尔克先前的作品中早已见过,《杜依诺哀歌》的不同之处在于.这  些旱已合之的题材完全摆脱了“咏物诗”的个别性和围于实物性,变成了对全部人  类存在进行全面解释的因素c这些哀歌探讨了人的时代处境,对20世纪普遍丧失  的生存意义忧心仲仲:  啊,我们究竟能够求谁”天使不行/人也不行,机灵的动物已经察觉,/在  这个被人冈释的世界.我们的栖居/太不可靠……  与这种土题相吻合的足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形式法则——大跨度的节奏,无  韵的长句,随意切入的、以巳鸟曼古典诗歌为蓝本的韵律。里尔克在无意识中和从  克洛普斯托克、歌德、荷尔德林开始一直1E续到今天的袁歌兼赞歌的传统合拍了。  至此,里尔克写出了超出他的个人纤验而习”华到先知预言领域的篇审。三、四、五、  六首哀歌的主题类似,都写出了艺术家在其最高形式下的悲惨处境G第土首试图  把大地万物变为艺术,来解决两者之间实际存在的不和谐,第八首进一步流露出广  伤感和悲哀,甚至比以往儿首更加绝望。第九首是一首真正称得卜“存在之诗”的  创作:亡的开简即唱道:  如果X能短暂的活着,/所有的绿或些许的浓绿,/不就像树梢吹着阵阵  涟游的白桂树……为什么,/为什么人类必须生存?/为什么人类逃避命运  又幢景命运?  里尔克以前辈诗人中“诗人何为?”的N题术间自己,并以他自己的回答完成了  这首《第九哀歌》:  大地啊!可爱的大地啊[我将完成自己的委托,/哦:请相信我.你已不  须用无数的春天来吸引我的心,/即使是一次的春天,对我的血液都是多余  的。/虽然逻不可及,我c决心归依你。/你永远都是正确的,/因为枝融合的  我,也就是你神圣的构想。  征这里,诗人暗示了大地及具人物在我们想象的灵魂小至新守幻地升起,完成  了最终解决致命36题的使命,外在现实变成了生命之不刘见的内在所有物,如在死  亡中一样,于是作者深沉的忧伤得以缓解。  哀歌的第十首通过 系列复杂的意象,包括一开始就曾为整个作品赋予神秘  特征的“天使”形象.描写了死亡之旅,和第一哀歌遥遥呼应:  有朗一日将在愤怒的认识的尽头/仰面向点兴赞成的天使唱出嘉许和庆  初。/任何节拍鲜明的心灵之锤,/都将胜任在软弱、怀疑和湍急的心弦上弹奏。  全篇庄严而完整.达到了首尾—致的崇高境界。  《杜依诺哀歌》在艺术卜也石其独到之处:  首先,它大民运用象征和典故c《杜依诺哀歌》中的象征足极其复杂的,最复杂  的莫过于“天使”的概念,这个概念历来众说纷纪,—般认为它是绝对的统一的象  征。象征和用典结合起来,也使《杜依诺哀歌》的意义层面解释的空间增大:例如  作者村十加斯抓捡”斯坦帕(威尼斯女诗人)的入和诗、林诺的传说、毕加素的画  《江湖艺人》以反k斯莱尔的《回到基督效的哲学观》绰文化遗产的运用,如果不具  备相关的文化背景利广博的伪史知识,是很难n6白其诗歌的含义的。  其次、诗收访麦跨度大、待句良。风格庄严宏化。作者曾经公开宣称《杜依诺哀  歌》要六一个歌唱和赞美的日的,为了配合这种歌唱和赞美的庄严件,早尔克运用  了这种大路度的节奏.辅以元韵的长句,使整个篇章气势恢宏,夺人心魂。  《杜依诺哀歌》是—部杰作.它的恩想内蕴和艺术内蕴是无尽的,仟何—‘部评论  都难以另尽它的意义,这也正是这郎伟大的作员最值得人品味的地方作者简介:  里尔克,1875年12月4日生于布拉格。1884年双亲离异后跟随母亲生活。1894年在报刊上发表许多单篇作品后,独自出版第一本诗集《生活与歌曲》1895年到布拉格大学学习,出版诗集《宅神祭品》。1906年为罗丹当秘书。1907年《新诗集》出版。1922年完成重要作品《杜伊诺哀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两部。1926年12月29日因白血病逝世。


求王缙古别离赏

五代进燃少词人孙光宪《浣溪沙》赏析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速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古来诗词,描写或涉及船帆的,多得难以计数。如:有说帆影的:“岸回帆影疾美明贵名粮儿究采犯身来,风逆鼓声迟。”(李峤《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有说帆色的:“帆色起归越,松声厌避秦。”(厉玄《从军行》)有说帆势的:“帆势挂风轻若翅,浪声吹岸叠如鳞。”(罗邺《春望梁石头城》)有说帆白的:“沙明连浦月,帆白满船霜。”(白居易《夜泊旅望》)有说帆湿的:“帆湿去悠悠,停桡宿渡头。”(杜牧《雨针切须务蛋晚泊》)有说帆满的:“别夜酒余红烛短,映百司般支才谁抗深山帆满碧霞残。”(杜牧《贺崔大夫崔正字》)有说帆孤的:“海上春云朵,天际晚帆孤。曾”(阴铿《广陵岸送北使》)如此等等,但是写得最传神的名句恐怕还要数五代词人孙光宪的: 片帆烟际闪孤光 在渺渺茫茫的大江中,远雾笼罩,一片冥濛,天端或多粉剧认阻养干时水相连,不辨涯岸。不料就在这批断验区着觉蛋一片冥濛之中,闪出一道耀眼的白光,定神细看,才知是一条帆船。它正在挂起满帆,乘风急驶。帆身反射着太阳余辉,越去越远,但那么一星孤零零的亮点,仍是分外鲜明。这是多么的生动,真比一幅著名油画更能传神。我们回头再看上面那些句子,就不免有些相形见绌了。 文学上无独有偶的事很多,在文学史上还会出现很多作家构思相同艺龙子确并富病经现兰或类似的作品。孙光宪这句“片帆烟际闪孤光”,也能找到极相似的例子。这里也不妨拿来作一比较: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俄〕莱蒙托夫乐架道:《帆》① 看!“植淡蓝色的云雾里”不就是“烟际”,“一片孤帆儿”不就是“片帆”,“闪耀着白光”不就是“闪孤光”。一模一样,只字不差。可见不管是中国作家还是外国作家,诗人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神妙如此! 孙光宪在后唐天成初年(9创丰师运热26左右)到了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在危将乙指牛会高季兴手下任从事,后来官至荆南节度副使。荆南的辖地相当于从巴东到岳阳以北的长江两岸。从此词的内容语过武部整画巴脚其亚军看,应是他在荆南任职时写的。 此词的精巧之处在于开头写的全是江岸和江上的景色,到最后一句才忽然荡开,把主要的用意放到一点上,悠扬跌宕,耐人寻味。 先看这首词的铺叙: 一开头就是秋景。秋景很美,不象别人笔下斗缩三江张止元来呢那样衰飒。“风多”二字突出了沿岸蓼花开遍、迎风摇曳的丰姿,便把“蓼”(水蓼、辛蓼)字点活了。“橘柚”着一“香”字,再把节候烘托一番烧巴伯美雷将:是橘柚接近成熟的季节,林子治绍企旧你落顾便谁兰督里散发着果实的香气。这句点出人站在江岸上。 第二句回头写长江。“楚”是句中的着意点。用这个字,作者面对的是湖北(古为楚地)这段长江就不言而喻。句中既用“江”,又用“天”,又下了“长”字,都是有意描出长江浩阔一望无际的景象,为下句先安排一个恰当的背景。 第三句是用极精细的观察和极准确的语言描画出来的。上面已经分析过,这里还可以补充一下。为什么他说“片帆”,难道偌大的长江,就只有一条帆船?长江上显然不止有一条帆船;但是,从艺术的要求说,诗人有他选择的权力,他不是摄影机,他有艺术的眼睛,可以而且应该把他认为没有作用反而妨碍艺术“升华”的多余杂质过滤出去,而单单剩下“这一个”。例如“一叶惊秋”(柳永《竹马子》)、“小乔初嫁”(苏轼《念奴娇》),只举出一叶、一人,却更能鲜明地表达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怀。 下片,“目送”两句,还是眼前景色,却已浸入了抒情。上句是抬头看:“征鸿杳杳”;下句是低头看:“流水茫茫”。一种孤独无侣悲凉苍莽的愁情袭上诗人心头。这是从“片帆”引出。“片帆”悄悄带去了离情,于是“征鸿”“流水”,也染上别离的色彩。句中又下了“送”字、“随”字,把作者的感情焦点,从近而远,推向南方远处。这就为结末那句打下伏笔。 最后一句点明要害,前面的词句全为此句而来。“兰红波碧忆潇湘”——他所思忆的原来远在潇湘。“潇”是潇水,“湘”是湘江,都在洞庭湖南。“兰”是佩兰,不是兰花。佩兰属菊科,秋天开红紫色的花。江淹《别赋》:“见红兰之受露。”韦庄《婺州水馆》诗:“水馆红兰合。”指的都是这种植物。这句表面上看是忆念那个地方,通看全诗,却可以意会是忆念那个地方的某人。李白《远别离》诗:“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王缙《古别离》又说:“下阶欲别离,相对映兰丛。含辞未及吐,泪落兰丛中。”是不是可以拿来印证这句呢?作者虽不一定从前人诗中得出暗示,反正忆人的感情是本词的焦点。照我看,他追忆如今远在潇湘的某个友好,或恋人,都是可能的。


3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