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的劳动说在几张

文学概论的劳动说在几张
通过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文艺现象,解决文艺问题的一般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理论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学好其他文学艺术课程及有关专业课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本课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
第 1 页

生活污水处理,认准广州蓝清,专业的废气处理厂家

生活污水处理,就找广州蓝清,行业口碑好,集咨询,设计,施工,调试,运营服务于一体,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技术精湛,免费提供专业的废水治理解决方案。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广州蓝清环保工程有.. 广告
展观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并要求确立实践与发展的观点,注意吸收过去和现在、东方和西方富有生命活力的文艺理论成果,在新的条件下配返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成为新世纪适应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主要内容(各章内容提要等):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理论的性质
第 2 页
2.关于文学理论的形态
二、概念源流
文艺学
三、思考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一、内容提要
1.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第 3 页
2.关于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二、概念源流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三、思考题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一、内容提要
第 4 页
1.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2.关于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3.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二、概念源流
1.生活活动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5.文学本体论
6.劳动说
第 5 页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三、思考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简述之,并指出它们的片面性。
3.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4.试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内容提要1.关于文学概念的辨析
第 6 页
2.关于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3.关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基仿属性'
4.关于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二、概念源流
1.文学
2.意识形态
3.话语
三、思考题
1.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是什么?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第 7 页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4.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关于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二、概念源流
第 8 页
1.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推陈出新
三、思考题
1.简述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2.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中的雅与俗的问题?
3.简述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4.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 9 页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培锋饥殊的精神生产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2.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3.关于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二、概念源流
1.精神生产
2.艺术生产
3.文学创造的客体
4.文学创造的主体
5.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
第 10 页
6.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
三、思考题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话语”,它与日常话语、科学话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话语?
4.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创造的客体,它具有什
第 11 页
么特点?为什么说只有经过作家体验的社会生活才是文学创造的现实客体?
5.能否说“凡是写作的作家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为什么?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7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8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一、内容提要
l关于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第 12 页
2关于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3关于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二、概念源流
1材料
2艺术发现
3创作动机
三、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
2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3自已是否从事过文学创作?是否发生过灵感?如果有,试述灵感的特点与个人体会,
第 13 页
并尝试与直觉比较。
4意识和无意识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何在?
5为什么说即兴不是凭空出现的?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一、内容提要
1关于艺术真实
2关于情感评价
3关于形式创造
二、概念源流
l艺术真实
2艺术概括
第 14 页
3情感评价
4艺术形式
三、思考题
1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2艺术真实有哪些主要特征7说明艺术真实区别于生活真实及科学真实的原理。3诠释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并对下面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作出评述。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
第 15 页
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鲁迅语)
4怎样理解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5阐明情感评价的高尚品格及功利取向与文学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之关系;诠释情感评价的诚挚情态及艺术呈示之含义。
6为什么说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7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8阐释“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审美创造内涵。
第 16 页
9谈谈你对“有意昧的形式”这一概念的见解。
10有人说文学作品是不可转译的(包括各民族语言及古今文之间),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11谈谈审美理想的含义和作用。
第四编 文学作品
第九章 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作品的类型
2关于文学作品的体裁
二、概念源流
第 17 页
1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
2象征型文学
三、思考题
1如何认识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文学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文学的关系?
2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3运用文学类型理论分析当代文学作品。
4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是什么?
5从诗歌基本特征看其抒情表现的艺术特长。
第 18 页
6比较散文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7比较小说与副本在反映生活方面的异同。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内容提要
I关于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2关于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二、概念源流
l典型
2特征化
第 19 页
3意境
4意象
三、思考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审美意象与意象主义的意象观的区别。
第十一章 文学风格
第 20 页
一、内容提要
l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2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3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4文学风格与文化
二、概念源流
1.风格
2创作个性
3风格类型
三、思考题
第 21 页
1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2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3如何理解文学的时代风格?
第五编 文学消费与接受
第十二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一、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2关于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
二、概念源流
l文学消费
第 22 页
2文学传播
3高雅文学
4文学接受
5文学交流
三、思考题
l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有什么关系?
2文学传播方式对文学的生产与消费有何影响?
3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
4为什么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
第 23 页
5怎样理解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意识形态性质?
6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审美价值?
8如何理船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
9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阐释价值?
lO如何理解文学接受的交流价值?
ll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并无必然联系?
12如何理解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出版业的复杂性?
13如何理解文学创作与金钱的关系?
第 24 页
14如何理解文学交流的典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与巴赫金的“对话批评”?
15简述文学传播媒介的演进及其美学意义。
第十三章 文学接受过程
一、 内容提要
1关于文学接受的发生
2关于文学接受的发展
3关于文学接受的高潮
二、 概念源流“
l期待视野
第 25 页
2隐含的读者
3共鸣
4净化
三、 思考题
l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
2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3如何理解接受心境与接受效果之间的关系?
4隐含的读者是怎样形成的?
5文学接受为什么需要“填空”、“对话”与“兴味”?
第 26 页
6文学接受活动中为什么会产生异变?
7如何看待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误解?
8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9文学接受高潮中的共鸣、净化与领悟之间有什么区别?
lO延留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有什么意义?
第十四章 文学批评
一、 内容提要
1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2 文学批评的模式
二、概念源流
第 27 页
l文学批评
2文学批评的标准
3文化批评
三、思考题
l怎样理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2为什么说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总原则和方法论?
3怎样理解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的具体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4选择两种批评模式进行比较,说明传统批评模式与现代批评模式之间的区别。
第 28 页
5文学批评或文学研究与文化批评或文化研究究竟有什么不同?
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阅读教材、课件及相关文学的的论著选或作品等。

象征主义电脑版

4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