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太奇强调主观表现主义

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异同?(高分!!!)- -!!!!··¥#·#¥%¥%

第四节 蒙太奇与长镜头一、蒙太奇的概念 (一)、蒙太奇的基本含义 1、渊源 蒙太奇,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借用到电影艺术中有组接、构成之意。最先由路易·德吕克借用到电影中来,到现在已成为世界通用的电影专门术语。 2、广义 它是指在电影创作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的心理,将影片的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场面、镜头,分别进行拍摄。然后再根据原定的创作构思,运用艺术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段落,合乎逻辑、富于节奏地重新组合,使之构成一个连绵不断的有机的艺术整体。这种构成一部影片的艺术方法称为蒙太奇。 3、狭义 蒙太奇是指电影语言符号系统的修辞手法或技巧。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它包括了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进而包括电影剪辑的具体技巧和技法。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即在后期制作中,将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进行编排、组合的手段。 (二)蒙太奇的基本原理 1.蒙太奇的心理学基础 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是分割地、跳跃地看或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视觉注意力会依次地集中在各种不同的空间范围,人的眼睛总是不断地转移视线,不断地变换角度去观察世界。联想可以同时引起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想象,它是架设在蒙太奇结构中前后镜头画面之间、沟通画面联系的心理桥梁,通过引起回忆和启迪想象,诱导观众对蒙太奇结构实现从分析到综合、从部分到整体的艺术思维。 2.蒙太奇的美学原则 蒙太奇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通过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等程序使之富于美感,符合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创作意图。这是一条普遍的美学原则。 二、蒙太奇的类型 (一)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是由美国导演格里菲斯首创,是电影最常用的叙事方法。它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蒙太奇组接逻辑连贯,明白易懂。 1、线性蒙太奇 即沿着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的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叙事。 2、平行蒙太奇 指两条或两条以上情节线索(不同时空、同时异地或同时同地)的并列表现,分头叙述而又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之中,或者几个表面毫无联系的情节或事件互相穿插、交错表现,统一在共同的主题中。 3、交叉蒙太奇 又称“交替蒙太奇”,由平行蒙太奇发展而来。两种手法时常并用,称为“平行交叉蒙太奇”。 比之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的特征在于,它所表现的是同一时间内的两条或多条线索的齐头并进,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彼此依存,互相促进,而且发展迅速,交替频繁,最终汇合在一起。 4、重复蒙太奇 又称“复现式蒙太奇”。它是指影片中代表一定寓意的镜头或场面乃至各种元素在关键时刻一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渲染等艺术效果,深化观众的印象。它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这种手法容易产生节奏感,利于影片的结构完整。 (二)表现蒙太奇 它以镜头的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产生一种单个镜头所不具有的丰富含义,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心理或思想,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冲击,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表现蒙太奇的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情感,表现寓意,揭示含义。 1、对比蒙太奇 通过镜头(或场面、段落)之间在内容上(如贫与富、苦与乐、生与死、高尚与卑下等)或形式上(如景别的大小、色彩的冷暖和浓淡、光线的明暗、声音的强弱、动与静)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强调、相互冲突的作用,以凸现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 2、隐喻蒙太奇 它相当于文学的比喻手法。即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事件的某种情绪色彩。它的要点在于将类比的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的某种类似特征突现出来,以引起观众联想,领悟其中的寓意与情绪色彩。 3、心理蒙太奇 这是人物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它通过镜头的组接或声画的有机结合,生动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比如梦境、回忆、闪念、幻觉、遐想等,其特征是声画形象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续性、节奏的跳跃性,故而在剪接上多用并列、交叉、穿插的手法,声画形象的主观色彩浓郁。现代电影比较广泛地运用这一手法。 4、抒情蒙太奇 通过画面的组接,创造意境,使剧情的发展富有诗意,故而又被称作“诗意蒙太奇”。 三、长镜头的概念 (一)长镜头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长镜头 所谓“长镜头”,就是指影片中的单个镜头的胶片超过17米或延续时间30秒的镜头。即在一个镜头内部通过演员和场面调度以及镜头的运动(推、拉、摇、移等视距和视角的变化),在画面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和构图。它以基本上等同于实际时空的镜头画面来表现所摄对象的全过程, 2.长镜头的产生和发展 长镜头理论最早系统地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变焦距镜头和手提式摄影机的出现,多景别、多视角等手法被艺术家们广泛运用,长镜头也随着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是,便产生了以安德列·巴赞为代表的“长镜头理论”体系。 (二)长镜头的美学特征及运用 1、长镜头的美学特征 长镜头的出现,不仅是摄影技巧的发展,而且有着突出的电影美学价值。长镜头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尽管早在巴赞之前就已经流行于电影创作之中,但巴赞并不仅仅把长镜头当作一种表现手段或技巧来对待,而是从其美学价值来进行理解。巴赞长镜头电影理论美学体系的核心和实质,即强调电影特性是它的照相性,或者叫做纪实性、记录性。巴赞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主张,意思是电影并不是让现实直接出现在屏幕上,而是“不断向现实接近,永远依附于现实”。 2.长镜头的运用 长镜头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最大的功能就在于逼真地记录现实——自然、生活和情绪。所以,在影片中运用长镜头手法可以保持整体效果,保持剧情空间、时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可以如实、完整地再现现实影像,增加影片的可信性、说服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 纪实性长镜头的运用 应该说,纪实性长镜头在以纪实为使命的新闻片和纪录片中更有发挥余地。 ② 场面调度长镜头的运用 场面调度长镜头即通过精心设置的景别、场面、人物动作、构图以及光影、色彩等造型因素的变化,来体现和强调创作者为这个镜头所规定的思想含义。实际上,它是一口气拍下来的一种多场面的镜头,所以又叫镜头内部蒙太奇性质的长镜头。 四、无缝剪辑 (一)什么是无缝剪辑 在数字技术的参与下,许多画格与画格、镜头与镜头间的接缝被取消,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转场方式。数字技术可以把形成影像的不同成分分解开,单独拍摄下来,然后再把这些分别拍摄下来的影像成分经过处理后有机地、按照人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天衣无缝、如同单一镜头拍摄下来的电影影像。 (二)无缝剪辑的运用 1.模仿人眼无法看到的运动走向 2.展现时空的无限绵延 3.将梦幻般的运动构造成现实的自然形态 (三)“无缝剪辑”的意义 1、叙事意义 对于电影的镜头叙事功能而言,无论多么复杂的故事,现在已经可以由一个数字化成像技术生成的、不露中断痕迹的“超”长镜头完成,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衔接意义在这样的一种技术手段中,将要被消解得无影无踪。 2、美学意义 几乎所有使用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镜头,与传统影视镜头比较,其美学向度,均指向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欲望:窥视、探索未知的世界、挑战极限、生命永恒等等。 外国电影理论部分 一、 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 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 96年 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 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 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 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 经典电影理论 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 著作: 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 1、“上镜头性”—— 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 早期蒙太奇—— 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 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 库里肖夫效应—— 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 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杂耍和噱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杂耍更注重表现主题和思想。 ~ 是把一切因素汇到一起传达和表现思想的一种感染手段。不合乎剧情发展,甚至脱离剧情发展,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 自由剪辑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产生奇迹性、超越叙事,展现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6、 理性电影—— 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本论》拍成电影的想法,来实现他想象的又一步骤。 他认为理性电影是克服逻辑语言与形象活动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辨证法基础上,理性电影不是故事的、轶闻的电影,而是概念的电影,是思想体系、概念体系的直觉体现。 7、 电影眼睛派—— 由苏联记录片导演维尔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宁发表了《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最重要》《反映苏联现实,必须从新闻电影开始》的文章,维尔托夫响应创办了《电影真理报》杂志片。 他的主要观点: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让被拍者知道,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识形态上从新组接。 他于1924年的《电影——眼睛》中应用这一理论。 他认为摄影机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电影眼睛,反对剧本、演员、照明、布景、化妆等一切手段。 “电影眼睛”是电影中一种运动,画下来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实,用偷拍记录各个生活事件,在现实中发掘戏剧性。 维尔托夫注重剪辑,他认为电影是解释客观世界的工具。 8、《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 此书分别在1932、1957年分两部分完成。书中观点是技术主义倾向,或画面至上主义。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这与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有关。(《艺术与视知觉》) 格式塔: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减弱; ⑶ 照明与无色; ⑷ 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 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 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9、《电影美学》巴拉兹—— 1945年出德语版,也称《电影理论:新艺术特性与成长》,是《可见的人:电影文化》(24年出版)和《电影精神》(30年出版)两本书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书中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分析电影艺术特征。 他认为戏剧表现原则: ⑴ 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 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 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电影表现原则: ⑴ 被拍场景可被分割; ⑵ 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 ⑶ 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他认为上面电影的表现原则是电影艺术的革命性创新。 10、摄影机自来水笔—— 由法国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中提出。 他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为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电影作者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1、电影作者论—— 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 作者政策要求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作家的作品——即导演个人的作品。 此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 ⑴ 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 ⑵ 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 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的区分。 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的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 作者论的实质: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12、巴赞、克拉考尔的写实主义和物象至上主义—— (与爱因汉姆的技术主义、画面至上相反) ※ 巴赞理论: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美国理论界对巴赞观点的非严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赞对景深镜头的赞赏)。 # 长镜头: 单个镜头达到一定长度,也叫单长镜头。包括变焦、景深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是相对的理论。长镜头理论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 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否则,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 长镜头的本体论立场(客观的)、美学立场(倾向性)提出此理论的社会背景是因为: ⑴ 电影在技术上的一系列发展,胶片、镜头的改变,提高了单个镜头的内容质量和容量; ⑵ 移动摄影更加灵巧多变,大大丰富了单个镜头的镜头内变化。 长镜头理论贡献:开掘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手段,提高了人们对电影镜头内部空间的复杂构成的自觉性。 # 影像本体论: 由巴赞在1945年《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征: 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理论根据: ⑴ 摄影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⑵ 人具有用逼真模拟物代替外部世界的愿望,即排除人在外,单靠机械再现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 木乃伊情节: 巴赞提出,借助精神分析,分析电影起源的尝试,雕刻、绘画艺术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躯体的冲动。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绘画成了后来的替代品。同样起源于上面的冲动和愿望。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绘画不能满足人的愿望。 摄影真正满足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 完整电影: 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 克拉考尔理论: #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1960年出版 美学是一种实体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尔阐述了“电影化的”这一概念。 电影,就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的时候,才是名副其实的影片。 近亲性: ⑴ 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 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 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 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这是克拉考尔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观点的引申,指出悲剧是“非电影化的”。 他认为悲剧主题与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亲性: ⑴ 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 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 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 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 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悲剧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但电影的悲剧就不完全是电影化的了。 ※ 克拉考尔与巴赞理论观点异同 相同点:都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 不同点: ⑴ 身份不同。克拉考尔是理论家身份,巴赞是批评家身份。 ⑵ 体系不同。克拉考尔是演绎体系(理论化的),巴赞是批评体系、史学体系。 ⑶ 影响不同。克拉考尔对电影实践无多大影响,巴赞对电影实践产生重大世界性影响。 ⑷ 出发点不同。克拉考尔出发点单一(理论),巴赞出发点较复杂(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 克拉考尔缺乏历史意识,巴赞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三、 现代电影理论: 1、电影语言—— 用此术语把电影当作自然语言一样对待。50年代末前后,“电影语言”一词的使用是在一种比喻意义上使用的。主要含义是指电影的各种表现手段,如摄影、照明、化妆等,当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看来,电影语言是对电影这一表现手段在什么方式上具备语言资格进行检查。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中的观点认为:语言=语言系统+言语 米特里认为“电影不等于语言”(结构主义要慎重) 麦茨的观点是电影是没有语言系统的言语。 1、 第一符号学和第二符号学关系—— 第二符号学不是取代语言学,而是把精神分析研究结合进去,而且不意味着第一符号学的完成,只是第二符号学是新的研究方向,扩展深层观众心理学方面。 尼克•布朗认为第二符号学系统是根据观众和影像的心理关系而建立起来的。 4、“想象的能指”(imaginary signifier)—— 麦茨提出的术语。 “想象的”来源于拉康,“能指”来源于索绪尔,能指,即表现手段。麦茨用精神分析和语言学方法结合来研究电影,研究意图是把电影当成梦和语言的结合体来研究。 “想象的能指”,即电影的能指是视听手段,通过视听手段表现一个想象的世界,而能指本身就是想象的,即视听手段即是想象的。 5、镜像阶段—— 拉康的精神分析用语。 人们把电影理解为镜子,一个人个体心理具有类似的镜子功能,在人格形成早期阶段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于自我形成,发生在婴儿期6~18个月,婴儿不会说话,动作无能,对成年具有依赖型,具备了视觉早熟性,逐渐把自己和母亲的身体分开。 这一过程因为人类个体有一个镜子功能。自我不能与个体,自我是对个体的反应: ⑴ 对自己、大人不能区分; ⑵ 能区分镜像是自己的,高兴这一发现。 电影是观众的一面镜子。 6、二次认同—— 拉康理论用语。 镜像阶段,婴儿认出自己,肢体是整体,初次认同,包括对其母亲的认同。母子关系期到父亲的介入,分离婴儿和母亲,二次认同即对父亲的认同。 银幕是镜子的隐喻。 【法】博德里 《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 对二次认同的理解,他认为观众对电影影像的认同是一次认同,观众承认银幕的可信性、真实性。 二次认同是观众对摄影机的认同,摄影机规定银幕客体,又规定观众的视点、位置。 不是纯粹客观现实。 9、电影时空的特殊性—— 在于电影时空的特殊综合性。 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时空结合包括戏剧、舞蹈,电影式一种一维时间、二维空间的特殊的三维时空艺术。 而戏剧、舞蹈式一维时间、三维空间的艺术,正是电影在空间少了一维,使电影具有巨大的表现力和想象空间。



战舰波将金号如何体现爱森斯坦的碰

电影理论与电360问答影创作的关系:浅谈《战舰波将金号》中蒙太奇理论的运用 苏联蒙太奇学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欧洲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曲纸革一个最为重要的电影学派。我们至今在电影理论中所熟悉的“库里肖夫实验”、“电影眼睛派”、“奇异演员养成所”等都出自于苏联蒙宪强稳助困毛顶石太奇学派。以其理米父但亮由得时叶量华联论作为指导而拍摄的影片有《战舰波将金号》,《罢工》,《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等等,其中以《战舰波将金号》最为出名,直到技创序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上,《战舰波将金号》还被评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之首。1. 古今“蒙太奇”理论的定位差异  爱森斯坦是苏联蒙太奇学赵告表夜派的代表人之一,他以“杂耍蒙太奇”理论被我们熟知。所谓“杂耍蒙太奇”, 就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杂的手段加以适当的国但查五步成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首先我认为想要认识清楚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就得把它和现今阶段各式各样的蒙太奇进行区分。电影发展到今天,蒙太奇理论种类层数不穷,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叫板式蒙太奇,夹叙夹议式蒙太奇等等;现在的蒙太奇理论,是十分表意的,即在大家心中对何布更矛际为“平行”、何为“交叉”、亦或是“积累”、“反复”、“叫板”等概念有个公缩认的理解,所以对其理企实诉端路声论内容可以说是一目了故盟异丰守然。但就在电影刚刚诞生之际,一切电影理论尚处于探索实践之中,因而若以今天的定义去理解讨致毛扬川思落孩转头守“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必然是片面的。因为在所谓的“杂耍”蒙附太奇中我们也能看到平行蒙太奇的影子,岩期差否阳司王而在所谓的“理性”中,我们又看映负雨到了象征蒙太奇,这与我们今天的“蒙太奇理论”是有着根本区别的。2. 《战舰波将金号》中“杂耍蒙太奇”理论的应用爱森斯坦谈到杂耍蒙太奇时曾说,“它不是静止地“反映”一死频帝读距态促牛掉个事件,不是使活动的一切可能性处于这一事情的合乎逻辑的表现的限度以内,而是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把任意选择的那些独立的的杂耍行少表演自由地组成蒙太奇,也就是说,一切都从某些最后的主题效果的立场出发来河粮简口乙进行合成,这就是杂耍蒙太奇。”杂耍蒙太奇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当两个镜头相接,那么画面所表达出的内容绝非仅仅是两个画面之和,而是两个画面之积。电影理论是电影创作的根本指导原则。电影诞生的一百多年以来,电影理论家从未停止过对电影理论的探索与发展,并且由于各家观点不同,世界电影史上出现过许多风格迥异的电影流派。二十世纪初,在戏剧、绘画等表现主义风格理论的催化下,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油然而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学上超现实主义理论的流行,又直接影响了法国“先锋派”电影。因为巴赞的电影长镜头理论,从而催生了诸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一大批纪实风格的电影流派;这些电影流派间的风格差异是电影理论通过导演的影片创作所反映出的理论性差异,是电影理论指导电影创作的根本体现。回归影片,从《战舰波将金号》中间可以清楚的看到爱森斯坦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杂耍蒙太奇”理论。  影片是通过五个部分来完成的,结构形式本身是按照希腊悲剧的“黄金分割率”的格式来组织进行的,即2:3的比例。爱森斯坦认为,这样的安排是符合观众情绪起伏的节奏要求的。因此我们在观看这五部分的时候,基本可以看出每个段落的起承转合,并且可以感受到其比例十分精确。  “敖德萨阶梯”是影片的经典段落,这段中间,可以清晰看到杂耍蒙太奇的效果。段落中,几个关键人物的刻画让人印象深刻,第一个就是死去小孩的妈妈。当妈妈发现身后的孩子被射倒,导演四次在孩子被踩,母亲张大嘴吃惊的镜头进行交叉剪辑,仅仅几步路的距离,导演在第五次切到妈妈身上才让妈妈走到孩子身边。这样快频率的交叉剪辑,增加了镜头的表现力,可以看出,导演在踩孩子的镜头上也是加以选择的,先是绕过孩子,在是从腿间经过,最后将孩子替翻了面,从肚子上踩过,配上音乐,层层递进,镜头的组接不再是简单叙事,情绪,气氛等通过镜头组接都得以表现,这也就是为什么爱森斯坦说,两个镜头相接,得出的不是其和,而是其乘积。女传教士在整个片段中是另外一条线索,从开始不久鼓动人们去说服屠杀者,到前进,到周围人被射杀,到最后自己被砍死,是伴随整个片段而发生的,其与母子被枪杀,婴儿车滑落平行发生,相互形成内在联系,目的是为了突显沙俄的残暴。最后以女教士被砍死的镜头作为结束,强调画面冲击力。另一条情节线则是婴儿车的滚动,在下滚过程中,不断进行人物特写的切换:眼镜男,女教士,婴儿,这无疑是对蒙太奇理论最直接的运用。因为无论是以上哪一个特写镜头,单独看来,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或许眼镜男所看到的根本不是孩子的车在滑动,但是情绪配合,画面配合,在剪辑的帮助下,整体感觉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此外,为了让影片更具戏剧冲突,表现力更强,爱森斯坦还出奇地将杂耍蒙太奇理论运用在单个镜头之中,称为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例如导演设计母亲为保护孩子而被杀死后,婴儿车再缓缓滑落的情节则要比边逃跑边被射杀的套路更具戏剧冲突;导演还运用了许多特技和人为加工的方法来造成单镜头内的杂耍蒙太奇,好比影片中为了充分渲染情绪,导演用手绘的方式将旗子涂成鲜红色,要知道这在当时默片黑白画面中给人的视觉冲击是相当惊人的。“敖德萨阶梯”整个段落只有7分钟,镜头数却高达155个,平均1分钟就有22个镜头,每个镜头时长不到3秒钟。正因为如此快频率的切换,加上景别、机位的变化,才能让短时间无限扩展却让观众毫不觉察。3. 《战舰波将金号》中“理性蒙太奇”理论的应用  “理性蒙太奇”,是爱森斯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提出的又一蒙太奇理论。他主张在电影中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的认识。将镜头作为某种符号或象形文字,而当把他们组合时便产生某种概念,从而代替艺术形象。用现在的蒙太奇思维来看的话,我们可以把它近似地看成联想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等。看似不相干的镜头放在一起却能被人们的大脑串联起来,并被赋予新的含义,而前提则是导演与观众意愿实现了某种结合或共鸣。《战舰波将金号》中石狮子的睡、蹲、站三个特写镜头的运用,被专家视为“理性蒙太奇”的代表。之所以同一个石狮子的三种形态却能得到观众的巨大认可,其根本原因在于观众与导演在此时思维达到了一个完全的统一:从沉睡到抗争的过程,表达地如此简练却意味深长,文学上的隐喻在此得到延续,令电影观众们津津乐道。又比如之前提到过的红色旗帜,无疑表现出人民对战争必然胜利的信心。片中还多处用到人物面部的表情特写,以及表现沙俄军官凶狠残暴的特写镜头,表面上仅仅是故事的叙述,实则也是导演的一种情感传达。在第二章节中,为了更好表达旧体制下宗教问题的黑暗,导演用了整整21分钟的时间去描述传教士敲十字架的情节。不同的是,为了更好突出主题,这21分钟里,无论是角色头发的飘动,演员的眼神,动作,还是摄影机角度和景别,导演都不再以之前现实客观的拍摄方式来叙述故事,取而代之的是稍带神话色彩的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其实正是将这样一个个镜头赋予潜台词,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到冰河解冻的画面,我们就知道幸福美好的生活离我们不远了。今天的电影中的“联想蒙太奇”“象征蒙太奇”“省略”等手法实则很多都是“理性蒙太奇”理论的细化与发展,可见,电影理论对电影创作的指导和影响是绝不能忽视的,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一部影片质量的好坏。4. 电影理论的局限性对电影创作的负面影响《战舰波将金号》里,由于爱森斯坦过分依赖于蒙太奇理论,甚至到达极端的地步,从而在影片中也出现蒙太奇理论过度运用所造成的瑕疵。由于对蒙太奇效果的过分夸大与自信,导演否定了电影创作中其他的一些重要元素,好比演员的表演,剧本的创作等,试图仅仅利用剪辑来创作、调整、修改整部电影的思维是片面的。此外,爱森斯坦过分强调镜头之间的冲突,从而忽视了单镜头内部的空间表现力,使得镜头内部的画面永远处于一种平面的,信息单一的状态。有一部分组接在一起的镜头之间并无逻辑关联,安排不合理,且无法与观众形成共鸣,仅仅为了表现而表现。综上所述,电影理论对于电影创作来说,就好比哲学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我认为:电影创作是将电影理论物化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是一定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的。理论的种类和观点可以不同,所成就出的派别、风格当然也不尽相同,这无需强求统一,因为电影本来就应该是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领域;但作为影片导演,拍摄过程当中应当保有自己的理论认可和理论基础。电影拍摄绝不仅仅是异想天开凭空创作的过程,它需要一个标准,作为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在自深的理论基础上尝试创新,因为理论的科学性是在一次次实践和创新中不断健全和完善的。


32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