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32年,戴望舒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戴望舒法国象征主义

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持一生迅如,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亩没启

扩展资料:

戴望舒著名文学创作介绍:

1、《我的记忆》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27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诗人咀嚼过去生活的记忆察埋,以其心境所作,此记忆忠实、亲切,是慰藉生活的密友,也是一种心酸而幸福的心境。使读者能直接地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极富自由体诗散文美。

2、《灾难的岁月》是戴望舒最后一本诗集,收录24首诗。前9首诗写于游学法国后期到抗战前夕,为个人心境的抒写,其中交织着关于历史与个体,生与死,永恒和有限的人生沉思。后16首诗写于抗战期间,诗风转换,写出了个人的创痛和渴望,写出了民族的集体创痛和渴望。

3、《望舒草》诗集,戴望舒作。1933年出版。收诗四十一首。大多抒发忧郁、伤感的情绪和寂寞的心境。艺术上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词影响,善于通过意象、情绪和节奏的自然流动来暗示个人哀愁。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之一。

4、《戴望舒诗集》,戴望舒作,分三部分,一望舒诗稿,二灾难的岁月,三集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望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的记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灾难的岁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舒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戴望舒诗集

结合《雨巷》一诗,论析戴

《雨巷》是戴望舒诗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戴望舒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集中体现。诗中“我”“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我”对黑暗现实感到迷茫、失望、忧粒促菜今培判开费亚郁,看不到出路的做报门最茫然不失所措的感觉,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终于“静默地走近”了“我”又陷入了更加孤独、寂寞而无语士象拿酒体办海款奈的愁思之中。这位“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实际上就是诗人的美好理想与希望的象征。在中国的动乱年代中,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恐怖笼罩下,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失望和彷徨的心态和若有所思的感觉被戴望舒用一条阴暗狭窄而悠长悠长的“雨巷”表现得极为逼真、传神。“我”心目中的“希望”——那位“丁香姑娘”是渴望得到而无法得到的想象出来的幻影,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最后,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我”在那条寂寥又悠长的“雨巷”中林宜认故彷徨……。
这首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情绪下弹奏出的一支“梦幻曲”。诗歌借鉴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又不失中重东友称国古典诗歌的情韵。诗作中的象征意象是中国式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可以说戴望舒在技巧上承袭了象征主义,而在情感上却和本民族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在诗歌形式上,戴望舒强调“诗的韵映胶传助磁尽掉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利菜率走元气派测材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借鉴法国象征诗派的创作方法,但把象征派的诗艺融化到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欣赏习惯中,致力寻找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另外,语言上清新活脱、自然质朴也来源于我国的文化习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历程中,《雨巷》一诗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