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亭子名绘画赏析

为什么茅草亭子在倪瓒的画中屡见不鲜?

一幅画中,河的两岸各有缓坡相对,近景的缓坡上有树丛,树下有一茅亭,这就是倪瓒的“专利”图式— 一河两岸。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空斋风雨图》,画上有两株枯枝古树,空亭寂寂,远山沉静,意境荒寒萧疏。有趣的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容膝斋图》中竟也能找到这么一座空无人迹的小草亭。空亭已然成为倪瓒作品的重要“构件”之一。如果说琼楼玉宇代表帝王建筑,那么亭台楼阁则代表文人建筑。倪瓒的人生经历跌宕起伏,从前半生的家境富裕到后半生的独自漂泊,心里的落差难以言表。于是他寄情山水,将其物化为空亭,使长期以来积压的情感得以释放。在他的山水画里能看见时间,看见对人情岁月的伤逝情怀,因为亭子的空、虚能吸纳诸多的烦恼忧愁。因此,他对现实世界怀有的惶恐心情在此化作理想的寄托,成为美好夙愿的回归。可以说亭子的出现使得文人士大夫内心的山林情怀全方位地与大自然融于一体,使精神得以慰藉。此外,空亭还是一个抽象的“家”的概念,是一个梦幻般的圣地。倪瓒笔下的空亭充满温情,寥寥几笔,幻化出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成为他心声的代言。倪瓒画中的茅草空亭,绝非仅仅是审美层面的构想,而是他虚拟的心中世界,是他放空自己、洗净身心的绝佳去处,进而演变成为精神对世俗的逃离、心灵对现实的隐遁。总结:倪瓒出身极富之家,最擅长山水和墨竹, 连家里的如厕之地都是用檀香木盖起的楼阁,下面铺鹅毛;庭院里的梧桐树都给洗死了;他的画,构图简拔留白,明秀清冷,孤绝出尘,尽显天地悠然之境地,不沾惹一丝俗媚。



1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