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特:我尤其关注女人]克里姆特作品赏析

人们消费克里姆特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他作品的象征寓意以及史诗情怀则被忽略乃至兆银宽忘却了。2011年7月,美泰玩具公司推出了一款以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克里姆特的名作《阿黛尔·布洛赫·鲍尔I》为原型的芭比娃娃,名为“阿黛尔”,定价34.95美元,为市场预测者看好。阿黛尔是维也纳糖厂主的夫人,也曾是画家的赞助人。在画中,她身披黄金的衣服,眼神搏圆迷离,被称为“奥地利的蒙娜丽莎”。阿黛尔的侄女阿特曼与奥地利政府打了60多年官司,最终得到了这件作品的所有权。2006年,美国的化妆品大王再以1.35亿美元买下它,刷新了世界上最贵的名画记录。其实,克里姆特的画作早已为消费者所瞩目,最著名的《吻》在宜家家居的装饰画销售中常常脱销。
2012年是古斯塔夫·克里姆特诞辰150年,欧洲艺术界对这位生前引来诸多争议的奥地利艺术家给予了极大的热情。无论在奥地利国家美术馆贝维德雷宫,还是在以私人收藏闻名的阿尔贝蒂娜宫,克里姆特的壁画、油画与素描频频出现。
近读最新出版的《马勒书信集》,得知音乐大师马勒的妻子阿尔玛曾是克里姆特的情人。他作品中那些图案,经常让人想起提琴与女人体混合的形状,其中的点和线也特别像音乐中的某种表达。1902年创作的《喜悦》(《贝多芬带饰》局部),是他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时的感受。不过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被他转化成了人世间的欲望和爱的诉求。这幅画是他与音乐关系最直接的联结。音乐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许多大师所痴迷的主题,其中包括康定斯基、克利和勃拉克等。在所有绘画实践中,只有克里姆特是半抽象、半具象的,其他人都以抽象形式传达。因为在克里姆特那里,女性作为欲望的化身,必须以形体与神情之美愉悦视觉。
说到克里姆特,国内常把他定位于情色画家。他的作品充满一种颓靡的味道,其中原因在于过多诱惑女性的出现。他说过,“比起我自己,我更关心别人,尤其是女性。”这样的人生与艺术信条,让他用金箔与瑰丽色彩装饰女性,其间裸体和半裸的女性几乎都是欲望的象征。《水蛇》是幅不大的纸上作品,画中的圆形菱片将女性原始的渴望揭示出来,令女性观众也通常感到震惊。名作《吻》的前面,总会聚集众多观者。画中俯身的女人与半跪的男人几乎连成一个整体,装饰的圆环与方块遍布黑色,象征爱与死亡之间的隐秘关系。
在绘画史上,常常用表现主义、分离派的特点解释克里姆特,但这只是停在了表象层面。其实,他身上潜藏着象征主义的因素。另外,克里姆特从本质意义上还是一位有史诗情怀的画家。他从西方文化母题中汲取营养,经由与生活中相遇的女性结合后,赋予画面以象征的意味。名作《朱棣斯》(1901年)中的女人,原为犹太民族的一位英雄,她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与敌将同枕共眠,最终取下他的首级。但画中的女人半睁半闭眼睛,其性感魅力令人难忘。《女人的三个阶段》(1905年)中,婴儿、母亲与衰妇的形象暗示出人生轮回的过程。“丽达与天鹅”是古希腊的传说,宙斯化身天鹅与丽达相爱,爱尔兰诗人叶芝曾有名篇《丽达与天鹅》予以阐释。在叶芝的诗作里,西方文明的诞生如同丽达与天鹅的结合,文明的发展与性爱之间的关系,在此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诠释。而在克里姆特展现此主题的《达娜厄》中,丰腴的大腿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中心,头发是红色的,她半梦半醒,而身边的黑棕色块里则是与死亡相关的圆环形符号。整个画面既让人感到撩拨人心的刺激感,又表达死亡与再生的降临。有人推测,画中达娜厄的模特就是阿尔玛本人,
1862年,克里姆特生于维也纳市郊,年轻时曾为剧院创作装饰壁画,以壁画家闻名维也纳。他与阿尔玛相遇时,阿尔玛才17岁。阿尔玛是位美女,有丰厚的学养,南于继父也是位画家,克里姆特得以结识阿尔玛。阿尔玛在回忆录中从不回避克里姆特是她的情人,甚至是其初吻的对象,她写道:“多么俊美,一个男子汉,精干、族亮激进、莽撞!多么希望我们能生活存一起。”当然这段恋情遭到阿尔玛双亲的剧烈反对,两人不得不分手。5年后,阿尔玛与作曲家马勒结婚,自此彻底远离克里姆特。但她与克里姆特之间的爱已经全部进入画家的作品,一个既像幽灵又似欲望化身的女人反复出现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
克里姆特说过要表现“命运中的女人”,这个女人既象征他个人的命运,也是与文化相关的女人。我个人认为,克里姆特虽沉湎于情色,但超越了情色;他由情色迈上了象征的台阶,趋近史诗的方向,艺术在对自我的超越里完成蜕变,进入真正的自南王国。至于他与阿尔玛的故事如何,以及他的一生怎样被人诟病,都不再重要。艺术家穿越尘世的火焰与灰烬,把他所感所想定格在图像的世界里,这些图像发出召唤,至今没有停歇。
克里姆特开创的新艺术风格,融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维也纳风情,并在21世纪继续焕发迷人的风采,《吻》的小型雕塑遍及欧洲多家博物馆商聃,许多面作的图像在水杯、雨伞等实刚物品上出现,克里姆特的作品一直备受消费者喜爱。这些商品使用的符号都看重克里姆特感官的一极,也说明我们这个时代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欲望时代人们消费克里姆特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他作品的象征寓意以及史诗情怀则被忽略乃至忘却了。(文/颜榴)

用现代手法拍摄的古典音乐剧~欧美的歌剧或者音乐剧有哪些提供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来自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360问答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流劳消和用几阶一底教前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
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
音乐戏剧的情节多以小说或松作乐戏剧改编,剧中人物时以道白交待情节,在人物内粒延心感受情激荡,戏剧矛轻肥盾尖锐时,即以歌曲苦联抗式音乐及轻快优美的舞蹈语言。如《音乐之声》和《窈窕淑女》。而舞蹈音乐剧中,舞蹈度生材祖杨参较多用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来展示情节塑人物,像《西区故事》、《猫》等,歌剧式音乐剧,声乐要求较高,全剧歌唱是重点,有的甚至没有对白,象《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
歌剧(o既甲业存间交雷频找附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该微)、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纪陆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区亮管吗始强输值胶突评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际张华待括研诵)。早在古希腊的戏财酸套适级训独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某超笔末儿关七倍盐才衣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西方公认的第一部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企图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而产生的《达佛涅》(另译《达芙妮》),编剧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与J.科尔西,1597年(一说完成于1594年)于佛罗伦萨G.巴尔迪伯爵的宫廷内演出,由于此剧原稿失传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17世纪末,在罗马影响最大的是以亚·斯措搞们山学微左触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剧乐派。该乐派在剧斗西女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场面,而高度发展了被后世称为必息按两免扬可再玉设“美声”的独唱技术。当这种“唯唱工为重”的作风走向极端时,歌剧原有的戏剧性表现力和思想内涵几乎丧失殆尽。于是到18世纪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剧情诙谐、音乐质朴的喜歌剧体裁的兴起。意大利喜歌剧的第一部典范之作是帕戈莱西的《女佣作主妇》(1733年首演),该剧原是一部正歌剧的幕间剧,1752年在巴黎上演时,曾遭到保守派的诋毁,因而掀起了歌剧史上著名的“喜歌剧论战”。出于卢梭手笔的法国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占卜师》就是在这场论战和这部歌剧的启示下诞生的。
意大利歌剧在法国最先得到改造,而与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吕利是法国歌剧(“抒情悲剧”)的奠基人,他除了创造出与法语紧密结合的独唱旋律外,还率先将芭蕾场面运用在歌剧中。在英国,普赛尔在本国假面剧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英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狄东与伊尼阿斯》。在德、奥,则由海顿、狄特尔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将民间歌唱剧发展成德奥民族歌剧,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纪,格鲁克针对当时那不勒斯歌剧的平庸、浮浅,力主歌剧必须有深刻的内容,音乐与戏剧必须统一,表现应纯朴、自然。他的主张和《奥菲欧与优丽狄茜》、《伊菲姬尼在奥利德》等作品对后世歌剧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19世纪以后,意大利的G.罗西尼、G.威尔迪、G.普契尼,德国的R.瓦格纳、法国的G.比才、俄罗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尔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剧大师为歌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型于18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ta,意为:小歌剧)已演进、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短小、音乐通俗,除独唱、重唱、合唱、舞蹈外,还用说白。奥国作曲家索贝、原籍德国的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是这一体裁的确立者。
20世纪的歌剧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纳影响的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玫瑰骑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是将无调性原则运用于歌剧创作中的贝尔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则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曼诺蒂、巴比尔、奥尔夫、贾纳斯岱拉、亨策、莫尔以及英国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顿等。
歌剧中的声乐部分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歌词就是剧中人物的台词(根据样式不同,也可有说白);器乐部分通常在全剧开幕时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剧还间有献词性质的序幕(包括声乐在内)。在每一幕中,器乐除作为歌唱的伴奏外,还起联接的作用。幕与幕之间常用间奏曲连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戏剧进展中,还可以插入舞蹈。歌剧的音乐结构可以由相对独立的音乐片断连接而成,也可以是连续不断发展的统一结构。
歌剧中重要的声乐样式有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咏叙调、重唱、合唱等;其体裁样式有正歌剧、喜歌剧、大歌剧、小歌剧、轻歌剧、音乐喜剧、室内歌剧、配乐剧等。
我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以歌舞、宾白并重,亦属歌剧的性质。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洋歌剧,逐渐形成和创造了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新歌剧。1945年问世的《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全国解放以后,又陆续涌现了《草原之歌》、《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伤逝》、《原野》、《苍原》等有影响的作品。

欧美现代音乐大师作品赏析

25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