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是如何变坏的——读《蝇王》

读完《蝇王》时,正好读到一篇名为《好人如何变坏》的文章,我觉得,这正好说出了我读完此书的最大感受。

1

《蝇王》的作者威廉•戈尔丁,是英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富含寓意,广泛地融入了古典文学,神话、基督教文化以及象征主义,因其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艺术以及神话的多样性与普遍性,揭示了当今世界的人性状况”,他于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论蝇王的象征主义摘要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郑枣宽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

这部发表于1954年的长篇小说《蝇王》为戈尔丁赢得了巨大声誉,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2

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孩子因为战争流落到一座荒岛上,开始团结一心求生存和获得救援,慢慢分裂以致到最后互相残杀酿成悲剧的故事。

显然作者是以此来象征世界和人性。荒岛和孩子们最后的分裂及互相残杀,象征着当时笼罩在核武器威胁下进入冷战的人类社会,分裂成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互不信任和敌视。

在这个大背景下,作者更借孩子的天真来反衬和探讨人性恶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严肃问题。标题和小说中的“蝇王”就是人性之恶的象征。

这个“苍蝇之王”,并不是一只巨大的苍蝇,而是一个死猪头,以杰克为首的一帮孩子把它用棍子插在林中,作为对他们恐惧的“野兽”的贡物,当塞门看到它时,它已被密密麻麻的苍蝇萦绕。

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的?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争议不断。

《蝇王》中的人物是一群天真的孩子,小的只有六七岁,大的也只有喊亮十一二岁,因飞机被击落坠毁,他们作为幸存者流落到这个荒岛上,刚开始都是单纯善良的,但到后面为何会变得互相残杀起来?

最后因为追杀雷尔夫而点燃丛林,引起路过船只海军军官的注意而得救。海军军官原以为是他们在玩什么游戏而放的火,当他得知真相时,极为震惊:这些孩子怎么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丧失了对文明社会规则的敬畏,而变得如此残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蝇王》讲的就是一个好人如何变坏的故事。

3

我认为这是因为 “恶”与“善”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人是天使与魔鬼的混合物,不对“恶”加以警惕,好人也会变坏。这部小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杰克是小说中“恶”的代表,他带头违反规则,另拉队伍造成孩子们分裂,与雷尔夫形成对立,后来误杀塞门,杀死小猪,尤其最后追杀雷尔夫,他都是罪魁祸首。

但他一开始也是善良的“好人”。他来到这个荒岛之前的身份是一名唱诗班班长,也赞成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开始还主动要求带领狩猎队守候向外发出求救信号的火堆。他说:“我们毕竟不是野蛮人。”可见恶之人并非生来就恶。

著名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在《好人如何变坏》一文中提到的奇普.费雷德里克和阿道夫.艾希曼也是如此。

他们一个是涉嫌虐囚的头目与操纵者,一个是“犹太问题”的“屠杀方案”手段与程序的负责人,之前的履历不但没有残酷行为,甚至有成为模范军人的可能,心理学测验也表明他们既不变态也非残酷成性,而且非常正常,正常得就如同我们身边的熟人朋友,甚至是我们自己。

雷尔夫和小猪是小说中“善”的代表,他们强调纪律和理性,积极帮助更小的孩子,但他们身上其实也有“恶”的存在,面对塞门的死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善之人内心深处其实也存在“恶”。

其他孩子居于中间,他们开始大部分都听从雷尔夫,但在猎物美味和野蛮本能的诱惑下,他们趁着夜色偷偷加入了杰克的队伍,并成为其帮凶。

这也符合社会群体的现实,多数人都居中,随大流,当群体向善时他们就向善,群体向恶时他们就变恶,“善恶并存”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由此可见,人性本身既有善也有恶,好人之所以变坏就是因为人性中“恶”部分的激发和膨胀所致,杰克就是最好的例子。

小岩逗说通过“蝇王”这个形象也说明了这一点,塞门在原先享受美丽风景的林中空地上看到它时,产生幻觉,觉得它成了一个活体,然后对着他大笑“我就是你们中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恶存在于孩子们的内心,也就意味着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恶”之所以会激发和膨胀,当然有外在环境的影响,小说中荒岛的恶劣生存条件,以及战争和核武器的威胁等外部环境有很大影响,杰克们如果不因飞机失事流落到这个荒岛上,可能永远不会变成这样。

4

但《蝇王》不只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和好人如何变坏,它同时还展现了人类对它的抗争和战胜它的可能。

在容易激发“恶”的外部环境下,人仍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好人仍然可以不变坏。如果像塞门那样用人性,或者像雷尔夫和小猪那样用理性用纪律来抑制内心的“恶”,那么“恶”就无法发展壮大起来。

3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