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道后的幻象》是保罗·高更在1888年(39歲)时在蓬塔旺,法国创作的综合主义的藝術作品,属于现代艺术时期的宗教绘画题材的藝術作品,《布道后的幻象》的尺寸93.1 x 74.4 cm,使用油画,帆布,目前该藝術作品由苏格兰国家画廊保管。

《布道后的幻象》

《布道后的幻象》藝術作品赏析

藝術作品名稱:《布道后的幻象》

藝術家名稱:保罗·高更

馆藏地:苏格兰国家画廊(苏格兰国家画廊共有94件藏品)

布道后的幻象是保罗·高更在1888年(39歲)时在蓬塔旺,法国创作的综合主义的藝術作品,属于现代艺术时期的宗教绘画题材的藝術作品,布道后的幻象的尺寸93.1 x 74.4 cm,使用油画,帆布,目前该藝術作品由苏格兰国家画廊保管。

这是高更在后印象派阶段的一个早期藝術作品。故事背景是一群布列塔尼的乡下妇女在教堂听完布道不久后经历的一场神圣幻想——雅各与一名天使搏斗的圣经故事。妇女们背对着观众,站在画面的前景,目睹雅各与上帝的传令使者扭打起来。画作真实地描绘了布列塔尼农妇在庆典时穿戴的白色头巾和传统黑色束身上衣。高更选择了一种单一色调去描绘长着翅膀的天使和雅各搏斗的战场,为了反映妇女们正在经历的宗教梦幻,他把青草地画成一种青紫的橘红色,布满整个画面,就像一个在图书馆尖叫的孩子,把声音喊得满屋子都是。他创作《布道后的幻象》时,那里并没有鲜亮的橘红色的土地。他的颜色选择纯粹是为了象征和装饰,为了戏剧性的比喻和画面,他选择放弃真实。该画是根植于现实的,但是由于圣经故事的加入、非自然颜色的分层和充斥着神话典故的画面,这一场景被夸大了。就比如那根斜穿画面、将其一分为二的树枝。首先,那里非常不可能有这样一棵树,即便有,也不可能在这样准确的位置上。它是为高更的叙述策略服务的,用来把现实世界与幻觉分开。树干的左边是现实世界——聚集在一起的善良妇女——而右边是她们想象的虚构故事:雅各与一名天使在搏斗。左手“现实”的一边可见一头小得不成比例的牛,可是高更却让它站在虚构的深红色的草地上。这一个组合象征着布列塔尼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当地居民迷信的天性。至于雅各,可以说他代表高更,即画家本人,而天使则代表阻碍他实现个人梦想的内心恶魔。

《布道后的幻象》藝術家簡介

欧仁·亨利·保罗·高更(Eugène Henri Paul Gauguin,法语:[øʒɛn ɑ̃ʁi pɔl ɡoɡɛ̃],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8日),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分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

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高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高更创作《敬神节》。1897年,高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高更去世。

他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除去绘画之外,在雕塑、陶艺、版画和写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他对色彩的使用导致了综合主义的产生,加上分隔主义的影响,也为原始主义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43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