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我们从哪里来》作品赏析

高更《我们从哪里来》作品赏析是:“这幅画暗示着它正在热带丛林中展开。中间有一个大溪地在采摘野果,可能暗示亚当在采摘智慧的果360问答实。在他的右边是一个带着孩子的女人。远处,两个穿着长袍的女人正在热情地交谈。他左边的小女孩、少妇和老妇人可能象征着人生的三个不同阶段。背景中有一个神秘诡异的偶像,带有一些印度神的特征。从色彩和构图来看,让人感觉像是远古的原始传说,这样的标题更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

拓展:

在这幅画中,左上角在黄色区域里是三行法文要著照卷在左,翻译过来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右上角同样的黄色区域是高更的签名,两片黄率穿万统冲专色区域都画有花,可见高更的绘画中充满了装饰趣味

生与死向来都是划人类难以解决的难题,画面右下角部分是一个睡着的小孩,三个年龄大一点的女人围坐,象征着人们的出生。与婴儿对应的左下角蹲着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灯止船声者的老年人,她表情忧伤,用手遮着面孔,旁边有一只红嘴的鸟。老年人象征着人类的衰老与死亡快理。

保罗高更1888

画面中腰间围着白布的男子双手举起在摘树上的果实,象征着创世纪之初亚菜应镇稳各管南当摘的果子,预示着整个人类原罪的产生。同时逐铁零例参致让接解王男子把画面分开两个部分,在生与死之间,是生命的中间过程,属于最旺盛的时期,他连接着出生与死亡,连接着婴儿与老人整个生命的状态。

男子身后是一个背对着的女人,和两个像从梦里走来的女人,她们像是幽灵,梦境里面的人一样,预示了高更相信灵魂这一神秘的东西。画面当中还画着各种动物,有牛、羊、狗、猫、鸡等形形色色的各种生命。

作者简介:

保罗高更(1848-1映限在住义担资项903)出生于巴黎,父亲是位新闻记者,母亲有秘鲁人的血统。年轻的高更当过水手,异国的情调深深留在他的记忆中,并在他以后的绘画创作中发生影响。高更30岁以后才真正走上美术的道路,受毕沙罗的影响,他曾多次参加印象派展已览。

1888年之后,高更的作品开始出现一些偏重主观幻想的、象征性的、富于装饰意味的风格。高更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大都是在塔希提岛上完成的,纯朴的原始性的风土人情及热带自然环境是这些作品倾力表现的内容。高更还娶了个塔希提少女皮吸做妻子,从她那里,他了解到许多当地神话和宗教习俗,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

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和他的朋友们(三)

往期回顾:

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和他的朋友们(一)

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和他的朋友们(二)

1888年初,梵高离开繁华的巴黎,搬到了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小镇阿尔勒(Arles),他希望在这里建立一个艺术家的根据地。像高更,伯纳德和他自己这样的有着共同想法,却不被别人理解的印象派画家们可以一起工作。

他鼓励他的朋友们画肖像,并提出了与他们交换画作的想法。他让高更和伯纳德互相画肖像,但他袭余们选择了画自画像。

伯纳德在布列塔尼(Brittany)完成了这幅自画像,那时高更也在那里。伯纳德在背景中画上了高更肖像的素描。画布上的题词是“à mon copaing Vincent”,意为“我的伙伴文森特” 。伯纳德将它寄给了阿尔勒的梵高,梵高热情地回应了他,“几个简单的音调,几条黑线,有着真实的优雅,一如马奈。”

查尔斯·拉瓦尔(Charles Laval)陪同高更去了马提尼克岛。之后,他和高更、伯纳德一起在布列塔尼工作。他在那里画了这幅自画像,梵高非常喜欢它。拉瓦尔在画的下方注上了“l 'ami Vincent”(文森特的朋友拍凳滚)。

高更也画了一幅自画像,他把伯纳德的侧脸肖像作为“自画像素描”画在黄色带花朵壁纸的背景墙上。

在收到伯纳德、拉瓦尔和高更的自画像之后,梵高也画了一幅自画像,题词为“致我的朋友保罗·高更”,并将画寄给了高更。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僧侣”,或者像他说的那样,“以日本的方式”。然而,在他把画作交给高更后不久,他们的友谊恶化了,高更以三百法郎的价格卖掉了这幅画。

在阿尔勒,梵高租下了有绿色百叶窗的黄房子的四个房间。他把它设想成一个工作室,法国南部的工作室。他写信给他的朋友们,邀请他们一起来阿尔勒共同工作。

尽管梵高邀请的每一个朋友都曾考虑去阿尔勒,但最后只有高更去了,那是因为提奥答应支付给他一笔酬劳。来到阿尔勒的高更把日常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他负责为两人做饭,并记录日常开支。

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画的向日葵。在巴黎,他曾用两张小幅静物向日葵交换了高更的一幅画。在等待高更的时候,梵高画了一些大向日葵来装饰他的黄房子。

高更是在1888年10月下旬搬进了梵高的黄房子。对合作的期待与乐观情绪弥漫在最初高更到来之际,高更到达后不久便购买了一卷20米长的粗黄麻画布,供他俩合用。 可是合作发展到后来演变成一场艺术之战。梵高和高更几乎对所有的东西都持有不同的看法,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方面。观点的交流很快就升温了,梵高越来越感觉到高更离开的威胁。他在考虑回到热带去…

一个反复出现的争论点是根据实际还是根据想象来作画比较好。梵高主要是根据现实生活,而高更则是根据记忆或自己的想象来创作。

这种艺术观点的不同反映在他们互画的肖像画中。这幅高更画的梵高像是虚构的,因为作画时间是12月,那时不可能有向日葵。梵高看到这幅画的第一印象是:高更把他描绘成了一个疯子。

梵高指的就是这幅肖像,这幅粗裤画中他正在为向日葵画静物写生。他后来软化了他的观点。

梵高在黄麻画布上也为高更画了幅肖像。人们怀疑这是否是真正的梵高作品,因为它是如此的怪异和粗糙。黄麻是一种不同寻常但价格低廉的材料,粗糙的结构使绘画变得困难,因此梵高将颜料涂得很厚,并选择了强烈的红绿色对比。

到了1888年12月时,梵高觉察到高更想离开阿尔勒的强烈意图。他的心情沉重,难以自拔。于是,圣诞节前夕的1888年12月23日,梵高手持锋利的剃刀,突然追上正在街头漫步的高更。梵高没有进一步的举动,便低头走开了。

当高更回到家中,他发现梵高满身是血的裹在被子里。原来梵高将自己的耳朵割掉,送给他最亲密的妓女之后,蜷缩在屋里不省人事。高更留下一句话,“请告诉他,我回巴黎去了。”之后,就搭乘早班车走了。终于,在共同相处了短暂的62天之后,两个艺术伙伴之间的友谊宣告彻底结束,并且自此再也没有相见。黄房子里只剩下了高更的空椅子…

下期文章:

孤独的流浪者 — 梵高和他的朋友们(四)

26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