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著名画作是《l·h·o·o·q》?

杜尚的著名画作是《l·h·o·o·q》。

马塞尔·杜尚(法语:弯吵晌MarcelDuchamp,中国大陆翻译为马塞尔·杜尚、台译杜象,全名亨利·罗贝尔·马塞尔·迪尚(Henri-Robert-MarcelDuchamp)(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

他是一位法国艺术家,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是达达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

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1887-1968),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出生于法国,1954年入美国籍。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

马塞尔杜尚的名言

《l·h·o·o·q》评析:

1919年秋天,杜尚有一天在里沃利街买了一张便宜的明信片,上面印的是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

如果不让这张西方艺术史上最出名的肖像成为一件“加工的”现成品就太不像话了,于是杜尚就用铅笔给这位女士画了两撇小黑胡子(胡子碰简梢儿还俏皮地向上翘),在下巴上他也画了修剪整齐的山羊胡子,他还在画下面的空白处写了五个大写的字母:L.H.O.O.Q.。

一件现成品就做成了。画面本身并没有什么含义,但如果我们大声地用法文读出那几个字母,发音很像“elleachaudaucul”,意思是“她的屁股很诱人”。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儿露骨,比《赞克支票》的那个粗鲁多了,它所引发的巨大反响至今仍未平息。

杜尚就像个魔术师,轻轻地动了动手指,就让“达达”进入了最高的境界。还有什么作品比它更能代表这一代人反对传统、反对西方文明以及颠覆先贤大师的叛逆精神呢埋锋

什么是达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360问答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达达主义的倡导人查拉在宣言中为达达杀里云五记发述主义下定义说:“这是忍不住的痛苦的嗷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达达主义的目的和对新视觉幻象及新内容的愿望,表明了他们在以批判的跳仅营木行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力图从反主流文化形式中解脱出来。达达破坏的冲动给当代文化以重要的影响,成了本世纪早伯感艺术的中心论题之一找就培把缺。
达达主义是二十世纪初在欧洲产生的一种资产阶级的文艺流派。第一次世界大随显核战时,它首先产生在瑞士。1915年秋委,几个流亡在瑞士苏黎世的文学青年,告创盐酸供们包括罗马尼亚人特里斯唐·查拉、法国人汉斯·阿尔普以及另外两个德国人,他们在伏尔泰酒店组织了一个名叫“达达”的文学团体;1919年,又在法国的巴黎组织了"达达"集团,从而形成了达达主义流派。

达达主义,语源于法语“达达”(dada),这是他们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法文原意准组要倍包只为“木马”。它采取了婴儿最乐啊阳初的发音为名,表示婴儿呀呀学语期间,对周围事物的纯生理反应。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也应象婴儿学语那样,排队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官能感触到的印象。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敌溶愿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生宗卷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演属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老屋医航完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主义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这各种情况自参范落向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为达达。”

达达主义者的行动准则是破坏一切。他们宣称:艺术伤口应象采组征土了唱炮弹一样,将人打死之后,还得雷我焚尸、销魂灭迹才好;人类不应该在地球上留下任何痕迹。他们例话突社情面护具胶渐主张否定一切,破坏一切,打倒一切。因此,达达主义是虚无主义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

自1919年在巴黎成立了达达团体后,巴黎就成了这一流派活动的基地,文艺杂志《文学》则达了达达主义者的喉舌。参加这一流派的作家有:布洛东、阿拉贡、苏波、艾吕雅、皮卡比亚等。达达主义虽然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终因精神空虚而不持久。到1921年,巴黎的一些大学生抬着象征“达达”的纸人,把它扔进塞纳河“淹死”,以表示对达达主义的憎恨。1923年,达达主义流派的成员举行最后一次集合而宣告崩溃,它的许多成员随即转向,参加到现实主义作家的行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文艺流派。倡导者是法国诗人特里斯唐·查拉。1916年,查拉在瑞士苏黎世与一些青年诗人组成文艺小组,他们翻开一部字典,用手随便一指,恰好指到"Dada"这个字,就用它命名。"Dada"本来是初学说话的幼儿语言,意思是"马"。用作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但达达主义的宗旨在于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一切传统,反对一切常规,也反对被认为有意义的文学艺术,包括达达主义在内。它主张以梦呓一般混乱的语言、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不可思议的事物。正当规模空前的战争在摧毁物
质世界和人民的生命的时候,有一群青年人仇恨这场战争和产生这场战争的精神世界。他们要否定这个精神世界,但又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来代替它。他们所意识到的,就是必须将旧的精神世界彻底破坏,新的精神世界才能够产生。这就是达达运动的根本意义。
达达主义者的精神状态是非常空虚的,他们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话来表白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查拉在回顾达达运动时说:"目的在于设法证明在各种情况下诗歌是一种活的力量,文字无非是诗歌的偶然的、丝毫不是非此不可的寄托;无非是
诗歌这种自然性事物的表达方式,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我们只好叫它达达。"查拉认为达达运动的历史意义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原则的确是‘破坏一切',不过它的价值也正在于为后继的事物扫清道路。"
代表人物:

阿尔普(Jean Hans Arp)
特里斯坦·查拉(Tristan Tzara)
马克斯·恩斯特(Max Ernst)
奥托·狄克斯(Otto Dix)

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 1887-1968 )是达达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作品:《泉》;《有胡须的蒙娜丽莎》;《甚至新娘也被光棍们剥光了衣裳》等。

1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