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开始浪漫主义乐派包涵有哪些分支,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作品?举例并分析。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

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敏腔埋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柏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多乐章的标题交想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音乐只是黑白电影或版画的话,那么浪漫乐派作品则像水彩画和五颜六色的油画。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发展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时期,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优良传统,并有大胆的创新,这一时期的许多音乐珍品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歌曲发展历程图

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的创作中心是艺术歌曲,艺术歌剧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这是浪漫乐派作曲家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领域。舒柏特选用的诗歌范围很广,有歌德、席勒等大诗人的诗,也有它圆升的朋友朔贝尔的作品。他歌剧中的钢琴伴奏,不仅起了陪衬旋律的作用,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主要手段。舒柏特的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但许多歌剧中淳朴的音乐语言,常常接近于民歌,他的桥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民歌常用的分节歌的形式也是舒柏特歌曲创作的主要形式。

李斯特是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匈牙利,他的一生对音乐突出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了钢琴技巧的表现力。

他的钢琴音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小品,也有宏伟、辉煌的艺术效果和具有交响性的乐曲,他使钢琴音乐获得了管弦乐队般的效果,气势宏伟,热情磅礴。二是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一生中他写了十三首交响诗,以《前奏曲》和《塔索》最为著名,这些交响诗具有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和戏剧性的特点。此外,在李斯特的作品中鲜明的匈牙利民族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反映匈牙利民间生活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6、12、15首是经典之作。

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作为一位作曲家,施特劳斯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交响诗方面,他完善了交响诗的结构形式,精心创作主导动机以及专门描写人物、地点、情景的音乐片断。他的管弦乐配器方面同样显露了卓越的才能,他的作品线条思绪极尽各种乐器之性能,使他的作品中一个极平常的动机或主题也能发出最迷人的光彩。施特劳斯的歌剧创作主要受瓦格那的“乐剧”的影响,作曲技巧虽然高超,但内容比较苍白,与瓦格那的作品相比较要单薄得多。他的作品有时象一篇充满绚丽辞藻的散文,但却在复述一个空洞无聊的内容。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莫扎特的明澈,贝多芬的动荡,勃拉姆斯的结构感,瓦格那的英雄性,李斯特的标题音乐,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对管弦乐队的熟练把握使他的作品发出迷人的光彩,但世纪末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即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他的创作和瓦格那一道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来临。

早期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歌剧的创始人”——韦伯

德国作曲家韦伯(1786—1826)出生在一个旅行剧团领班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戏剧和音乐爱好者,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母亲是一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
韦伯从小常常随着父亲率领的小剧团,沿着德、奥两国的小城镇流浪演出,受到剧院、舞台气氛的熏陶。这种流浪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到了社会和民间音乐, 他的歌剧《自由射手》被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歌剧上演后,很快地传遍每个偏僻角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信中饶有风趣地描写了《自由射手》在群众中流传的盛况:清早从他窗户下走过的小学生用口哨吹着《出嫁时的花环》;理发师上楼时也唱这首歌;在他外出作客时,一位姑娘在钢琴上弹的也是这支歌。德国甚至还出现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装。它也为欧洲浪漫主义的歌剧奠定了基础。

“歌曲之王”—— 舒柏特
舒柏特(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小学教员家庭。他8岁开始学习音乐;16岁担任助理教师,教授私人钢琴,以此谋生。1813年,当他毅然离家去维也纳作一个“自由艺术家”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欧洲处于反动王朝复辟的时期。
他一生共写下了1500首作品。包括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响曲《未完成》、钢琴五重奏《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他创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歌曲优美、质朴而深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意境。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浪漫主义艺术的典范。

“标题交响乐奠基人”——柏辽兹

柏辽兹(1803——1869)是法国浪漫乐派音乐的创始人。1803年12月11日,出生在法国里昂近郊的一个医生家庭。童年时学习过长笛和吉他,182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1830年,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留学,一年后回国进入创作的全盛时期。于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幻想交响曲》,还有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序曲、《拉科奇进行曲 》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此外,他撰写了著名论著《配器法》,还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评论,对高尚音乐的鉴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热情奔放,富于幻想。他开创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先河。他首创了“固定乐思”的手法,在配器方面他是管弦乐大师,他大胆创新,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使管弦乐队的色彩焕然一新。

“最幸福的音乐家”——门德尔松

德国著名作曲家、浪漫乐派的杰出代表。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父亲是大银行家。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12岁开始作曲,17岁成名,20岁时开始以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的身份游历了欧洲各国,从此名声大振。1843年,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由于常年过度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上亲人逝世的打击,使他心力交瘁,不幸于1847年11月11日逝世,年仅38岁。
他的作品旋律流畅、结构完整、温柔舒适、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由于生活经历所限,音乐难免缺乏深刻的思想表达,但其幽雅、宁静、精致、诗意的音乐境界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仲夏夜之梦》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著名作品。除此之外,由于他的发掘、推崇和亲自指挥,巴赫的作品才受到重视。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器乐体裁,他也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对19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德国浪漫乐派领袖”——舒曼

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德国浪漫乐派的领袖。他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7岁学习钢琴,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杂志《音乐时报》,1840年与他钢琴老师车尔尼的女儿克拉拉结婚,幸福的生活给他带来了一系列创作上的灵感。在创作的同时他开始写音乐评论,他是第一个肯定柏辽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的人。1854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他由于只看到革命的败局,看不到未来的革命曙光,内心非常痛苦,以致精神失常,自投莱茵河。他虽然被救起来,但最后还是在精神病院中悲惨地死去。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狂欢节》、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交响曲四首、协奏曲及歌曲集等等。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他大量深刻生动、尖锐泼辣的评论,对引导社会音乐思潮的健康发展,抨击庸俗落后的音乐观念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钢琴诗人”——肖邦

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生于华沙附近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侨居波兰的法国人,并是一位长笛演奏家,母亲是波兰贵族世家的女儿,钢琴弹得很好。他从小喜欢音乐,6岁接受严格的钢琴教育,9岁就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随院长艾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30年,20岁的肖邦出国作旅行演出。他来到了巴黎,当时的巴黎是群星荟翠的艺术之都。他在这里以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获得了盛誉。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乐潇洒、飘逸、含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热烈、深沉的富爱国热情中表现出来的。,人们称他为“钢琴诗人”。他为后世留下了二百余首钢琴珍品,有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代表的27首练习曲,有富于民族风格的51首玛祖卡舞曲,有着阳刚之美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也叫波罗涅兹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钢琴音乐中的精品,另外还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等。

“钢琴魔王”——李斯特

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纪欧洲乐坛上声名显赫的匈牙利钢琴家和作曲家。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亲是贵族庄园的管家,业余音乐家。他6岁起学习钢琴。8岁开始作曲。9岁已成功地举办了钢琴独奏会。10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他跟车尔尼学习钢琴,跟萨列埃里学习作曲。13岁创作了歌剧。40年代末,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1886年7月31日逝世。
他在作曲方面,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注:一种单乐章的表现诗情画意和文学性内容的管弦乐曲)。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交响乐作品,如《浮士德》、《但丁》等等,此外,还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钢琴练习曲、13部前奏曲等作品。
做为一代钢琴巨匠,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顶峰。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被称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因此获得了“钢琴魔王”的美称。

“新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新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业余乐师,母亲是裁缝,家境非常贫困。自幼随父亲学习小提琴,7岁学习钢琴,10岁开始学习作曲。20岁时,舒曼发现了他,并在《音乐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引人瞩目的文章《新的道路》,热情赞扬了这位青年音乐家。
当时德国音乐界有两种流派,一派是魏玛乐派,他们主张标题音乐,提倡综合艺术,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等人。另一派是以门德尔松、舒曼组成的莱比锡乐派,他们搞无标题的纯音乐,不写歌剧,只写器乐作品。因为勃拉姆斯固守传统,有人说他是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一个“古典主义者” 。
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 小调第一交响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称作贝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81年)和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21首等,都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喜欢的作品。

“俄罗斯音乐巨匠”——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1840—1893)生于乌拉尔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庭。自幼学习钢琴,10岁考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1862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与他的学生米留科娃结婚,这不幸的婚姻使他极度失望,从而陷于绝望。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富孀冯-梅克夫人给予了他精神和物质的支援。1893年,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乱,同年11月6日在彼得堡去世,终年53岁。
他广泛地吸收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和歌曲的精华,他的音乐着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温暖的抒情性,旋律和配器都极富表现力。 他的代表作品是交响曲:第四、五、六(1878、1888、1893年);管弦乐:《罗米欧与朱丽叶》(1869年);歌剧:《奥涅金》(1878年)、《黑桃皇后》(1890年);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1892年);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等。此外,还有序曲、室内乐、歌曲等大量优秀作品。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马勒

马勒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生于波西米亚(捷克)的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6岁时参加钢琴比赛,被誉为“钢琴天才”。15岁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指挥,成绩优异。19岁时开始了他的指挥和创作生涯,他受聘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1907年他侨居美国继续他的指挥和创作活动,但每年都回到维也纳度假。1911年5月18日,因心脏病死于维也纳。
他开创了音乐的新形式——声乐交响曲(注:艺术歌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规模宏大交响曲,晚年根据中国唐诗谱写的《大地之歌》(注:马勒称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等。 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马勒在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强化了浪漫音乐的发展方向,如在音乐语言上更加个性化,感情表现更加激烈夸张,和声方面极度半音化,这些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老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

——拉赫玛尼诺夫

谢尔盖·瓦西利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 SergeiVasilyevich)1873年4月1日生于俄国斯塔罗鲁斯基的谢苗诺沃;1943年3月28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弗利山。他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杰出的业余音乐家。谢尔盖5岁开始学习钢琴,1882年(9岁)时获得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奖学金而入校就读。1885年转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先后跟尼古拉·兹韦列夫学习钢琴,跟谢尔盖·塔涅耶夫学对位法,跟安东·阿连斯基学和声学。1891年毕业作品根据普希金的长诗《茨冈》而改编的独幕歌剧《阿列科》获得作曲大金质奖。然而1897年他的《第一交响曲》在圣彼得堡演出时却惨遭失败,创作陷入低潮。1906-1908年移居德国德累斯顿,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17年,苏维埃革命政权建立以后,由于他对无产阶级革命政权的不理解,永久的离开了俄国,定居美国。此后他主要从事演奏活动,晚期作品较少。在他死前数周宣誓成为美国公民。

作有三部歌剧、三首交响曲、音诗《死岛》及其他管弦乐曲、四首协奏曲、一首钢琴与乐队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钢琴音乐(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前奏曲和图画练习曲)、合唱曲、室内乐和歌曲。

一、继承民族传统,走向世界舞台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他一贯沿着俄罗斯音乐传统及音乐史上的莫斯科乐派前进。他的作品深深植根于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中,并具有肖邦的诗情画意和李斯特的强烈效果。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在他身上相溶相通。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心理、俄罗斯的生活、俄罗斯民歌的韵味和钟声的情调,充满了俄罗斯的赤子心肠和雄浑力量。柔美的旋律、深邃的内涵又贯通于俄罗斯独特的音乐语言,悠长宽广、气宇轩昂,处处映射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精神。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很强的俄罗斯音乐特性,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令成千上万的人们为之感动,为之折服,征服了整个世界!

二、坚持走“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道路
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生涯虽然跨入了20世纪上半叶,但是他却基本保持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艺术观,没有去追随瓦格纳、德彪西及更新的潮流。这也许是因为他出生在崩溃了的帝俄时代的没落地主家庭,坚持继承贵族文化的幻梦所致吧!浪漫主义音乐的现象在好像反浪漫主义的时代继续存在和发展说明在他的精神和音乐语言内部还保有适合的土壤。拉赫玛尼诺夫无疑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仅存的一位代表人物,没有他很难想象20世纪的音乐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创作虽然实质上仍是浪漫主义的,却经受了20世纪气息的熏陶形成了拉赫玛尼诺夫独特的创作风格:他作品的许多片断即使把属于近现代和声技法的部分去掉,也很难用传统和声理论来分析。这说明他的和声技法属于“传统”与“近现代”之间的“探索阶段”。和声语言仍以功能性和声为基础,却在扩大和丰富和声色彩方面使用了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手法。拉赫玛尼诺夫的旋律特点清新自然、纯净质朴,直接继承了从安东鲁宾斯坦到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体系,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气质。另外,他本人特有的那具有“阶梯状”的迂回音调又形成了其固有的“拉赫玛尼诺夫式风格”特点。

三、“泪盈满眶”的悲剧性艺术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曾说过:“在伤感和快乐两种主题中,我更偏爱前者。”“光明、欢快的色彩不是我所乐见的。”的确,不论就调式的意义上来说,或就心理刻画的意义上来说,拉赫玛尼诺夫特别倾向于小调,倾向于小调性的主题以及悲歌性或悲剧性的形象领域。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总有一些主题不断出现在他的创作中。例如:

死亡的主题,贯穿于他的早期的第一交响曲,成熟时期的《死岛》及晚期的科列里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以及他的绝笔之作《交响舞曲》等作品里。

拉赫玛尼诺夫的“命运”形象是柴科夫斯基“命运”形象的直接继承者,他对命运总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恐惧感。如《升C小调前奏曲》中命运的脚步声。

“魔鬼”形象在拉赫玛尼诺夫的戏剧性音乐构思中也起着显著作用。因而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总让人感受到一种笼罩在潜在悲剧性之中的辉煌气势和巨大感染力。

四、矛盾的性格特征,顽强的生命信念
拉赫玛尼诺夫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是性情忧郁,惧怕一切,但是在这一层灰暗的薄膜下隐藏的是另一个拉赫玛尼诺夫:一个善良开朗,坚韧勇敢的人。这种矛盾会互不相容的贯穿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同一件作品里。G小调前奏曲中,拉赫玛尼诺夫现实主义的鲜明语言,火热的力度,富有生命信念的坚定节奏,战胜了标题中“来世”的命意。使听众感受到的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坚定的力量。

他的一切作品中都不断暗涌着另一个拉赫玛尼诺夫响亮的、坚定的、热爱生活的声音。突破了“装腔作势的悲泣”“故作惊人的音响”,换之于或慷慨激昂或诙谐愉快或如“潺潺流水声”般的低语。尤其对大自然的热爱更使拉赫玛尼诺夫豪情勃发。俄罗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麦浪滚滚的田野,冰雪融化的春潮……他在用心聆听、感受、谱写着这迷人的一切。

五、集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于一身的伟大音乐家
作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三职于一身。以钢琴家而言,他是“钢琴音乐的建筑师”。他对作品的诠释往往透射出一个作曲家的丰富想象力和对音乐色彩的极度敏感。同时具有精湛的演奏技艺,尤以坚强有力与悠长宽广的音响见长。但他最为人乐道的是他能将敲击的钢琴音响化成优美的吟唱。

以作曲家而言,他写作了许多体裁的大量作品。包括他的钢琴曲《前奏曲集》、四首协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三首交响曲、一首带合唱的交响曲《钟》、一首交响诗《死岛》、一套交响诗曲、79首歌曲及许多零星的钢琴小品,另外还有大量改编曲等。

同时在指挥方面他的成就也较为可观。1904-1906,他被聘为莫斯科布尔希歌剧院之指挥,演出了一系列俄罗斯经典歌剧。1911-1913在莫斯科爱乐协会音乐会上指挥交响乐演出。几年后,他开始在意大利、德国、巴黎游历,以钢琴家和指挥家的身份演奏及指挥自己的作品。同时,他那充满活力又精细入微的指挥也在唱片中永久的保存下来。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生涯中,这种多元化的音乐生活虽然也曾给他带来工作上的矛盾,但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它们之间的互补所带来的理解、创作和演绎作品的巨大优势。

拉赫玛尼诺夫,19世纪后期多彩多姿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中最后一位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就是在表面简单平静,单调平凡的语言中揭示着丰富的生活,多彩的人生。

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史是什么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二就指粉话春待孔希油致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360问答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强劳艺呢入晶沿持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右增独形责操张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还电角广皮酒义音乐的全盛时期。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在古典日养义额派作曲家贝多芬、罗名项危易坏西尼和韦伯的晚期作品搞危律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舒伯特和柏辽兹可谓初期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死放矿晶牛岩护多聚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差额价英但销虽皇玉日时代达到了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德·施解冲职肥缺真西缺与剂袁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这一时期不但盛垂所载均所适次站项今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实渐土宪明司损扬尔因,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形器困宜山、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兰入从金居呼新颖、别致的形式,是叫光纸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伯特倍兴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则是经由舒曼和奥尔夫流传至今;柏辽兹的标题音乐源于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其后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相关联。

30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