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艺术家的情人最多?

毕加索一生风流倜傥,情史不断,他的个人情史对其绘画风格的影响,已是艺术史的显学。1930年代毕加索旅包货抗比居巴黎时,在咖啡馆邂来自逅了一位行径特异的女子朵拉玛尔(Dora Maar),两人一拍即合。不像其他露水一夜的欢场女子,玛尔是才华洋溢的摄影师360问答,在正式交往的七年当中,她以煤限块友息犯相机见证了经典〈格尔尼卡〉(Guernica) 的创作过程,也成了毕卡索诸多画作的谬思。尽管最后毕加索仍另结新欢,玛尔则受不了打击,精神崩溃。

一般人印象中的艺术家多是情感丰富,感知敏锐,毕加索固然有旺盛的情欲,对他人却缺乏深刻的同理心与同情心。毕加索热衷把他的情人摆入油制科粮画中,但他真正在意的是画布上的效果,和画中透过转化的自攻许厂按律井题号孔社我。艺评家约翰柏杰(情John Berge它缩万煤烟末似附松欢副r)在《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根磁长稳弦给怀准有多到ilure of Picasso )一书中,就曾论及:「毕加索的女人画像往往是他在她们身上发现自我的自画像……他只能在一个女人完全反射他自己时候,完全看清自己。」

在情感代粉说端口本世界中,毕加索沉迷色欲与权力,他拿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Minotaur形象自喻,不仅占有情人,同时蹂躏情人。毕加索经常无的放矢奚落玛远夜装若毫训首仅尔,当玛尔受了委屈哭泣时,他马上拿出素描本画下她哭泣的模样。事实上,毕加索的情人们的下场都不好: 一位病死,八利关全一位精神崩溃,两位死於自杀,还有一位不堪鲜娘科促样鸡精神折磨,离婚后写了本传记,揭露毕加索的私生活。

1937年,毕加索以玛尔哭泣模样为本,完成了日后的立体派经典〈哭泣的女人〉。画中的线条突兀,色彩强烈,女人的面孔破碎又扭曲,玛尔成了艺术史上哭得最伤心支的女人。不少评论家认为〈哭泣的女人〉展现了男性阳刚特质与厌女情结(misogyny),也展现了毕加索和玛尔的权力关系:一个情场上的暴君,冷酷注视著伤心的情人,而情人尽管哭得泪眼花花,也甘心臣服在爱情的横征暴敛。

保罗高更咖啡馆

玛尔的确处处不是毕加索的对手。她小毕复格卡索整整二十六岁,她热爱的摄影,在毕加索眼中的地位远不如绘画。毕卡索另结新欢后,甚至强迫两情人彼此交友,维持三人行的关系。玛尔因此逐渐精神失常,在崩溃边缘,她丢了一句话给毕加索:「作为画家你是不凡的,但道德上你是一文不值式基额配的!」

话虽如此,如还案实飞者验今谈起毕加索的成就,大家还是只说这句话的前半段,或是把这句话的顺序反过来讲。朵拉玛尔,这个伤痕累累的谬思,后半辈子活在毕加索的阴影下,穷迫潦倒,郁郁而终。除了留下茶余饭后的艺术传奇和〈普富究余件湖护县哭泣的女人〉的形象,她终究只是「艺术家的情人」之一。(文/ 可人石)

高更与他的大溪地女人

保罗·高更(PaulGauguin),与梵高、塞尚共为“后印象派”的三巨头。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家,他最厌恶的是欧洲文明,最向往的是“在蛮荒乐园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他终于如愿以偿,生命的热情把他推向蛮荒的大溪地,把艺术品挤上世界级大师的舞台。1903年病死马贵斯群岛时,只有土著陪着他。

高更不仅是艺术大师,也是写作能手。在大溪地时,办过报纸《微笑》,整日攻讦驻防当地的法国人士,聊以自慰。更自费出版本书《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记下他的探奇与冒险,娶当地士女的快乐日子,大溪地的风土民情等等……

大师、狂野、病死、蛮荒、探奇……把这些记号串成一个人的轨迹,试问“生命的热情何在”?

下文摘自《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大溪地之旅》,保罗·高更著。

身为一个男人以及一位男性画家,不论是私生活或是作品,高更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女人。据资料显示,观赏完巴黎万国博览会的高更曾兴奋地表示:“我会建立一个热带画室,欢迎大家来拜访。”“来买一间像我们在万国博览会看到的茅屋……那里的女人温和,我想当地的女人会很愿意当我的模特儿。”对于即将前往大溪地的高更,似乎不担心自己的女人缘在异国会有所影响,他这个“蒙马特区最行的男人”自信地前往大溪地,开始他的原始追寻。

大溪地,这块原始传统伴随着新世界混杂的土地上,对于男女之间依然有着自己民族的坚持。在岛上,男人与女人因着森林和海面吹来的微风强化内部,他们的肩膀和臀部都增宽增厚,不明显的两性分别让他们的关系简单化。他们终年赤裸着身体,让彼此免除“神秘”的幻想,也免除了把爱沾染上隐晦和虐待的色彩。

男女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人,不如说是同志或朋友。遇上男女之间的追求时,大溪地的女人是乐意被强壮的男人所夺取的,她们的脸上充满着骄傲及特有的自信,并以一股催促男人行动的神气保持镇定。在大溪地有一句话:“没有女人的男人就不是真正的男人。”
高更的第一位女性伴侣,是位一半毛利、一半英国血统的妓女,名叫蒂蒂。蒂蒂并不是高更梦寐以求的蛮荒新娘,她对自己一半的白人血统骄傲不已。不过,对于闲晃在街上的男人而言,蒂蒂只是一位招之即来的妓女;对高更来说,也是如此,蒂蒂仅只是满足他生理需求的对象而已。

渐渐地,高更对她爱钱如命、爱慕虚荣的态度愈来愈不能忍受,看来甩掉她是迟早的事!终于,在高更决定搬到马太亚,蒂蒂也识趣地开始找寻新的男人。当高更住在马太亚时,他虽然渐渐习惯了当地的生活也结识了新朋友,但是对女性反而畏之不前,也不敢有所行动。
尽管他心中寂寞难耐,邻人给予支持,甚至大溪地的女子也给予鼓励的眼神,他依然选择了按兵不动。

在一次短暂的探险中,他找到了他的大溪地新娘,也就是年仅13岁的蒂哈阿曼娜,又名蒂呼拉。高更沉醉在爱情狂喜中,他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幼稚,但和年轻的蒂呼拉在一起,他再次找回信心。这段期间,蒂呼拉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更的第一模特儿,诸如画作《亡灵窥伺》、《蒂哈阿曼娜的祖先们》以及一些木头头像,皆是蒂呼拉的化身。高更及蒂呼拉除了是生活上的伴侣,他们也会彼此交换着文化上的差异,尤其高更,他从蒂呼拉身上得到了珍贵的毛利宗教传说。借着这些口述资料,高更也创作了几幅相关的绘画,例如《她的名字叫维拉欧马蒂》。尽管蒂呼拉有时出现出无知、幼稚的行为,但在大体上,高更还是和她相处甚欢。

有一天晚上,蒂呼拉告诉高更她怀孕了,高更甚至兴起了要留下来好好养育、教育自己孩子的念头,不过就在此时,他迟迟未收到来自法国的汇款,因而面临了极大的困境。于是他兴起回法国的念头,并告诉蒂呼拉只是回去处理事情,待一切结束会再回来的。不过这一别竟也是两年后再见了……

高更之所以来到大溪地,事实上,也是大溪地的生活深深吸引了他,在这里,他见到“原始的壮丽”。而且除了作画,他不需要从事其它烦人的工作,也可以躲开艺术家及批评家的关注及压力。

但两年后,也就是1895年,他再次回到大溪地时,很多事再也不能和以往并论。即使是支持土著的高更,他的行为也不比其他殖民者高尚许多。他有好几个情人,甚至染上梅毒后,他依然在其中乐此不疲。而且这些情人仅只有十三、四岁,这种狎邪的行为不只在欧洲不容于世,即使是大溪地,也造成了人们的不安及非议。

总之,高更的生命里,女人来来去去,有些是模特儿,有些留下狂欢的余温,有人为他生儿育女,也有人为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女人绝对是高更的生命、艺术、灵感的重要泉源之一。

我不太了解Pablo Picasso.去查资料时找到的,也许艺术家的灵感正是来自于这些不太可能有结果的爱情上。

《月亮与六便士》背后的高更,疯狂而伟大

有关保罗·高更的故事一再被传记作者和小说家书写,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蔽燃完成于1919年的作品以高更为原型,塑造了传奇艺术家斯特里克兰“被魔鬼附了体”一般追求自己的艺术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不惜伤害妻儿与朋友,甘愿承受饥寒交迫之苦,并最终摆脱了世俗尘嚣,在远离文明世界的塔希提找到了创作沃土和心灵家园。他画下与他同居的土著女子,画下宛若天堂的风景,画下自己对人生的终极思索。在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他在住房的墙壁画下一幅杰作。但在逝世前,他却命令土著情人在他死后将此付之一炬。

《高更在画架前》(1885年)

《月亮与六便士》是如此成功,不仅使塔希提成为艺术爱好者的向往之地,更使高更那超凡脱俗的形象深入人心。

耐人寻味的是,高更的原配妻子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后,说没找到斯特里克兰与她丈夫的一丝相似之处。高更之子波拉·高更1937年发表的传记《我的父亲高更》更是寡淡得如同一杯白开水。儿子笔下的高更,是艺术家也是普通人,并非是心血来潮从事艺术;在妻子和5个子女之外,的确有数个情人和两个私生子;他没有麻风病,没有失明,没有疯癫,也没有斩断与世俗世界的联系——他始终在与妻子梅特通信,被金钱的匮乏折磨,为朋友的反复无常苦恼,为女儿的夭亡痛苦。毛姆小说里提及的那幅大型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也没被烧毁,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诸多不同之处,不再赘述。

如果说毛姆书中对斯特里克兰的描写有杜撰的成分,那真实的高更的一生更奇葩更精彩。

高更小时候曾在秘鲁首都利马生活,这里洋溢的热带风情,葱茏的植被,馥郁的鲜花,波光粼粼的海洋······一切都是那样的迷人,对幼小的高更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也许从那时起,就注定他会在人间天堂塔希提,度过特立独行又值得纪念的岁月。

17岁时,高更决定出海。带着年幼时对热带生活的执念,高更去了巴拿马。他对那里抱有理想化的幻想,以为会和记忆中的利马宏睁虚一样。到达后才发现现实和理想相距甚远, 没多久就回到法国。这时候,高更遇到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梵高。他发现梵高和他一样,愿意为了艺术甘愿忍受痛苦。后来,便接受了梵高的邀请,奔赴阿尔勒,敲响了黄房子的门。于是就有了《画向日葵的梵高》《布道后的幻想》等作品,当然还有两人争吵,梵高发疯割耳的故事。

《画向日葵的梵高》(1888年)

《自画像》(1888年)

《阿尔勒的葡萄酒丰收》(1888年)

《阿尔勒的夜咖啡馆》(1888年)

《布道后的幻想》(1888年)

《黄色基督》(1889年)

1891年,高更终于踏上了去塔希提的旅程。对他来说,那里是人间乐土,更是给他最好的创作灵感和艺术滋养的地方。他想尽可能地融入当地的文化,隐藏起自己那个来自欧洲的文明属性,他一直没有忘记他的目标——成为一个野蛮人。其实,高更早就有意塑造自己的“来自秘鲁的野蛮人”形象,留长发,穿奇装异服,在圈内人看来,他就是个自大狂。在塔希提这个美丽的南太平洋岛屿,高更的绘画终于有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加重了神秘的象征色彩,充满原始情调。就像阿尔勒之于梵高,塔希提成为高更生命与艺术的盛放之地。

《我们朝拜玛利亚》(1891年)

《忧郁》(1891年)

《女子与花》(1891年)

很多人说高更是浪子,这点不假。就如同《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一样,其生活方式和情感诉求几乎是渣男的标配。无论是在阿尔勒还是塔希提,高更都能和女人打成一片。他这辈子可以说从没缺过女人,也从没负过责任。他也因此受到了惩罚,后来感染了梅毒,疾病不断摧毁他的身体。他几次想自杀,但都失败了早敬。幸运的是,苦痛的折磨让他更体验到了极致人生。提及那幅经典的代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高更说:“临死之前,我把所有能量都注入这幅画中,这是一种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的痛苦激情,我眼前的景象如此清晰,仿佛所有的匆匆逝去的事物和生活都一一再现。”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要往哪里去?》(1897年)

若要以对艺术和对自我内心追求的坚持来看,高更也绝对配得上伟大。正如《月亮与六便士》中所说的,有人成为别人眼中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傻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只为不负心中的热情与理想。人类历史上总会有高更这样富有传奇色彩,又奇葩到让人难以评判其好坏的人存在。

时至今日,他的作品已成为各大博物馆的珍藏,也曾在拍卖会上拍出数亿美元的高价。然而艺术的价值不在其价格。高更1888年在给友人的信中说:“当我的木屐踏在花岗岩地面时,我听见了那种迟钝的、喑哑的、强有力的声音,我一直在绘画中寻找着这种声音······”

“凝望高更的画吧,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够在他的画中听到这种声音。”

《在海边》(1892年)

《市场》(1892年)

《塔希提牧歌》(1892年)

《棕榈树下的塔希提女人》(1892年)

《午睡》(1893年)

《拜神的日子》(1894年)

《你为何生气》(1896年)

《贫穷的渔夫》(1896年)

《完美日子》(1896年)

《塔希提的三人》(1899年)

《扶手椅上的向日葵》(1901年)

《海滩上的骑手II》(1902年)

《呼唤》(1902年)

1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