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的胜利》作品赏析

《亚历山大的胜利》是德国名家阿尔特多菲的作品,现被收录在八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
一、赏析:
阿尔特多菲尔是德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其画以线条准确和色彩丰富著称。在这幅《亚历山大的胜利》之前没有任何历史绘画试图描绘出这种看起来无限数量的士兵。但阿尔特多菲尔在这幅画中表现出的天才并不仅限于对细节的和谐组合,更突出的是其画面布局的宏大轮廓:画家引领我们的视线穿越整个地中海地区!画面中央是东地中海和塞浦路斯;越过狭长的地峡是红海;红海右侧是埃及和尼罗河,尼罗河三角洲被准确地描绘为7块;左侧是波斯湾;而高耸的山峰下是巴比伦塔。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明确的有限空间界限概念相反,阿尔特多弗尔这里试图描绘出一种“全球疆界”

二、创作背景:
亚历山大的胜利_马其顿的崛起和亚历山大东征
马其顿位于希腊的北部,处于希腊文明的边缘,被希腊人视为蛮族。但从公元前4世纪起,马其顿逐渐成为希腊北部的重要国家。前395年,菲利普二世即位。在菲利普的治下,马其顿成为巴尔干地区拍绝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面对马其顿的崛起,希腊建立了以雅典为首的反马其顿同盟。前338年,马其顿在喀罗尼亚大败希腊联军,取得了对整个希腊的控制权。前336年,菲利普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即位。亚历山大即位后很快就平定了希腊城邦的起义,巩固了政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大军渡海东征,拉开了他征服世界的序幕。亚历山大最大的敌人是强大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先后在格拉尼卡斯河和伊苏斯击败波斯军队,从波斯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和埃及。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试图求和,但被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拒绝。前331年,亚历山大和大流士三世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高加米拉战役爆发。亚历山大在一次取得了胜利,并乘势攻下巴比伦,波斯帝国灭亡。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直到印度河流域方才折返。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庞大的帝国也随之分裂。
亚历山大的胜利_高加米拉战役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在亚历山大东征之战中,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4万名步兵,7000名骑兵)与波斯王科多曼·大流士三世的军队主力(约8万名步兵,近15000名骑兵,200辆战车,15只战象)在高加米拉进行的一场决定性会战。
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率军从埃及回师亚洲,假道腓尼基向波斯腹地推进,寻波斯军主力决战。大流士三世决心挡住马其顿军队,不使其侵入波斯纵深,他在高加米拉村附近展开主力,并令掩护支队前出至幼发拉底河。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消灭了波斯的掩护支队(5000人),于9月29日抵近高加米拉。10月1日,双方军队均呈二线展开。两翼配置骑兵,中央配置步兵。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军队的正面略窄于波斯军队的正面,马其顿王决定调动军队,以“攻击翼”(重骑兵)对波斯军左翼实施主要突击。大流士利用马其顿军队变换队形的机会,抢先行动,从两翼同时发起攻击,右翼攻击部队突破了敌军阵地,冲向马其顿王的营地,但被二线步兵阻住。波斯军的左翼攻击部队被打退了。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以重骑兵对敌发起强有力的反突击,突破波斯军左翼击其后方,尔后又对波斯军右翼发起攻击。波斯军队溃败。马其顿轻骑兵追击了50公里。高加米拉会战促成了册察波斯帝国的灭亡。在数量上居于很大劣势的马其顿军队所取得的胜利,显示了它在各方面都优越于波斯军队。重骑兵,作为马其顿军队的突击力量,是取得此次会战胜利的保证。

三、作者简介:
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费尔。画家。约于1480年生于累根斯堡,袭姿姿1538年2月12日卒于同一地方。
Bach, Johann Sebastian
在阿尔特多费尔的油画中,出现可确定画家立足点的地志性风景画。风景画在艺术上成熟于17世纪的荷兰。

求德国波普艺术

德国高楼插画作品赏析图

展开全部
《彼得·潘》是一部幻想童话,故事主要发360问答生的地点永无岛,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幻境,彼得·潘会飞,而且永远长不大,还有小仙女叮叮铃,这些都体现着这部童话的幻想性。当然这部童话也有真实的人,比如说温迪和她弟弟们,而温迪们是被彼得·潘描述的永无岛吸引。而温迪是主动要求彼得·潘住王作免们个底乙良带他们进人永无岛的。就在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会飞的男孩彼得·潘飞到了他们的窗前,说要教会他们飞翔,带他们去一个充满冒险的地方。温迪、约翰和米高高兴极了,于是,他们很快就跟着彼得·潘学会了飞,而且飞到了一个美丽的海岛—水无岛。温迪有些关推命责贵于成长的困惑,在永无岛上经历各种冒险的苗台期宽旧同时渐渐明白什么是爱情、友情和亲情,渐阿侵苗右须渐明白成长的意义。当然还有不愿长大的彼得·潘,虽然彼得最后没有长大,但是在经历了和温迪的种种冒险之后他已经发生了变化,他其实已经有所成察调范白任关布长。
但人永远拒绝不了长植科游盟大。当你不是一个孩子时,你就会失去了你的想象力,你的身躯会变得日益沉重,一些美好单纯的东西会渐渐被忘却,只剩下世俗的纷扰。叶约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可是他最终会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从你的心中淡去,小说体现了成长的无奈和一种人生的必然。
《彼得·潘》这部作品事实上是成人怀恋美好童年的一个神话。一方面,它用生动节般铁求于病哪石时格清、明快的笔法描述了一个至真至纯的儿童世界,让人看到了处于人生源头的童年是人类生命中最美好的一个阶段。另一方面,作者又满怀遗憾和无奈地暗示:童年虽美好,却无法挽留,人终究要长大步入堕落的成人世界。从童年到成年的转变,人类不仅失掉根标施浓参市了童年和童真,同时也是个面款陆操听圆零标井队性受到压抑和人性被扭曲的过程。而彼得·潘的存在,说明人类有着周而复始、永存不灭的童年和童心,这份童心让人们心旷神怡、遐思无限,忘却成人世界的喧嚣浮华,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使仅马研测拉阿某文游敌彼得·潘》是一部水平很高的“意象小说”区经质案孔,其中铺满了扑朔迷离、似幻似真的意象,初看似觉不可能发生,细想想却都有它的测心理依据。成人在审美过程中,更侧重于这些意象的“意”,由此带来无穷的回味和思索;儿童则专注于意象的“象”,他们用不到“意”的点拨和暗示,他们的心灵与作品中的奇妙形象是息息相成字友背担支调通的。在审美中,儿童们的“激情的宣泄”与“心灵的补偿”,在性质上与读《爱丽丝梦游仙境》时相似,在程度上则要强烈得多了。因为这部作品毕竟带有了更多的现热哥称在农始队代感。
小孩子们的学型里球亲达吗飞。孩子很容易飞起来,只要彼得降临后,稍一指点就行了。他们先在家里团团转地学飞,不久就能飞出窗去,飞越大海和蓝天,谁也不能阻挡他们了。不仅达林先生家的三个孩子如此,据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如此。温迪长大以后,温迪的女儿珍妮果然一遇到彼得·潘,很快就学会了飞翔。作品中大部分故事所发生的所在地——梦幻岛。这是一个神秘的环境,是孩子们幻想成真的地方,就像当年卡洛尔笔下的“奇境”一样。对于岛上的一切,作者都是写得一本正经,言之凿凿,好像真的在发生一样;但这种一本正经又带着明显的儿童心态和口吻,因此就特别耐人寻味。

320
标签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