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油画家艺术人生赏析


读路遥《人生》:重温现实与梦想的距离

“不要抱怨生活!生活永远是公正的!你应该抱怨你自己!”(路遥) 《人生》是路遥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发表于1982年。小说以主人公高加林对梦想和爱情的追求为主线,以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情感纠葛为矛盾冲突,把改革开放时期黄土高原上像高加林这样的年轻人的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高加林的人生,是黄土高原农村年轻人的人生,也是当时社会主流青年人的人生,他的思想代表了这个时代农村青年的主流思想。 他们有主见、果敢、坚毅、不安于现状,想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奈何人生虽然短暂,却到处充满了抉择和变数,一不小心,刚刚编织的五彩斑斓的梦想就被现实撕得粉碎,人生重新归零,一切又回到原点。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在什么地方跌倒在什么地方爬起来,重新背起行囊,捧起故乡的一坯黄土,把自己一次又一次撞南墙的经历变成了后人的经验。 路遥在《人生》中,关于事业,关于爱情,关于梦想和现实,以高加林的人生起落为范,用最朴实的语言作了深刻的诠释。 高加林,作为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中毕业落榜,成了社会的一个民办教师,在当时算半个“公家人”,是社会主流文化人的代表,是人们艳羡的对象。 但在高加林的心里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出身于黄土高原的农村,对自己的农民出身有着深深的自卑,每当站在城里人面前,他总觉得自己矮了一截,这也是他后来拼命要逃离农村却又不得不回到农村深层次原因。 他第一次当上村里的民办教师,凭的是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他把民办教师这个起点当成了他走向城市的基点,充满了对城市生活的期盼。 但人生处处有变数,他的民办教师位置,没过多久就被村支书高明楼二儿子三星所取代,而三星走上这个位置完全靠的是“社会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走后门”。 在正处于改革开放的黄土高原,几千年来的“朝中有人好办事”的思想依旧在熊熊燃烧,三星就是靠这种关系取代了高加林的位置。 才站上跷跷板一端的高加林突然失去了平衡,瞬间回到了原点,这让他原有的自卑愈发强烈,差点破罐子破摔。 人生如戏,正当高加林安心当一个农民的时候,参军几十年的叔叔高玉智衣锦还乡了,成了当地县劳动局的局长,高加林的命运再次起了波澜。 他很快就被“溜须拍马”成精的马占胜推上了县城记者的位置,高加林面对这样的机会,就像在茫茫大海上遇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把他叔叔当成了高明楼之流,心安理得地抓住了这次机会。 但生活却跟他开了个玩笑,在他觉得自己前途如日中天、忘乎所以的时候,他被高中同学张克南的母亲举报了,原因很简单,就是抢了她的儿媳妇,她要报复。就这样,高加林的人生再次回到原点。 其实,高加林在追求事业的道路上是被裹挟了,他太想走出农村,所以他一旦有了机会,就会不遗余力去争取,甚至不去考虑机会的合法性。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高加林容易被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去深层次思考他踏出的每一步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影响,这也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爱情是人生永恒的主题,高加林的人生中当然也不例外,他与刘巧珍与黄亚萍的情感纠葛是小说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点。 这两段可歌可泣的爱情让读者对高加林是既同情又愤慨,同情他的事业前途毁在了盲目的“爱情”上,愤慨他把真正的“爱情”弃如敝履。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个人觉得并不是。 在高加林从民办教师被下掉的低谷时刻,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段爱情,刘巧珍在大马河桥上向高加林表白了,正所谓“女追男隔层纱”,当他第一次正视了这个“金子般”的女子,他被无情地俘虏了,一头扎进了这条爱情之河。 然而,高加林与刘巧珍走到一起,这起本应该是门当户对的爱情,并不被乡亲们所看好,问题并不是出在家庭出身,而是双方的文化水平上,高加林高中毕业,刘巧珍一字不识,这成了他们之间的终极桎梏。 其实在刘巧珍的心里也明白,他知道高加林迟早要跳出农门的,只是他不愿意去正视这个问题,就像高加林不愿意正视自己的出身一样,都是在掩耳盗铃,这也就酿就了双方爱情的苦果。 后来,高加林重新回到县城的时候,正好证实了这一点,他的骨子里还是需要一个有文化的伴侣, 但是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黄亚萍,而只是她的文化、她的思想,能与自己的思想交流够得着即可。 这就好像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所说的,“说得着”与“说不着”的问题,高加林在农村时,他与刘巧珍说得着,与黄亚萍说不着;当高加林到了城里,他与黄亚萍说得着,与刘巧珍说不着。 于是,问题就来了,高加林与刘巧珍能讨论的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而高加林与黄亚萍讨论的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所有的东西。 由此看来,高加林爱的是一个既朴实又有文化的女子,而这两个特性在刘巧珍与黄亚萍身上各占一半,因此他们注定走不到一起。 路遥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给了一个明确的结论,高加林既娶不上刘巧珍也没娶到黄亚萍。 但小说的结局又是开放性的,高加林还将继续走出农村,也许有一天他能遇到一个合二为一的女子,开始他的新一段爱情。 生活是非常神奇的,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当高加林走投无路时,它能把梦想变成现实,让他体会一下生活的美好;当高加林得意忘形时,它又让现实撕碎梦想,让他回到生活起点。 从表面上看,路遥在《人生》这本书中,好像从来没有深刻地描写过现实与梦想,来回都镶嵌在高加林起落的人生中。 事实上,脱去表象这层外衣, 《人生》就是现实与梦想的人生,也是现实与梦想的斗争。 在事业上,农村和城里两种生活就是现实和梦想,高加林游离在现实与梦想之间,苦苦挣扎, 现实和梦想并不是低级与高级的区别,而是你享受在其中还是挣扎在其中的问题。 高加林真正享受农村生活的时候,他是开心的,他俘虏了刘巧珍的芳心,每天活在现实里,他可以暂时忘却梦想带来的刺痛;后来当他实现梦想的时候,黄亚萍又再次进入他的视野,他也是享受在其中,并且透支着梦想带给他的欢乐。 在爱情上,也可以这么认为,刘巧珍就是他所面对的现实,黄亚萍其实是他梦想中的女子,只是他既不愿面对现实,又无法实现梦想,最终与她们擦肩而过,令人扼腕叹息。 而对于刘巧珍和黄亚萍而言,马栓和张克南就是她们的现实,高加林才是她们的梦想。 人之所以痛苦,其痛苦的来源往往是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导致的。 路遥在《人生》中用无中生有的方式,全新诠释了现实与梦想的差别。 小说中既没有美化梦想,也不曾贬低现实,而是把梦想和现实掰开揉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没有告诫读者,却时刻在警示着读者,这就路遥手下之笔的神奇之处。 人生是充满变数的,虽然短暂,却很曲折,可梦想和现实其实并不遥远,可以说是一步之遥,也可以说是一墙之隔。如果你享受在其中,现实也是梦想;如果你挣扎在其中,梦想还是现实。



2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