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徐淑芬——妙笔生花 栩栩如生

        徐淑芬,字静蕾,女,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当代实力派画家,现居北京。以写意和工笔花鸟和特色山水画享誉画坛,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美术展览并获奖。她将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与当代鲜明的审美元素完美融合,并赋予中国画唯美主义显著特征,在审美价值上追求高格仿唤调、高境界、高品质,形成清新灵动、气韵传神的艺术风格和极具形神兼备、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

        现为世界书画协会副会长、天地人才书画院副院长,山东医学院特聘艺术指导讲师,

        徐淑芬自幼酷爱中国书画艺术,8岁学习绘画,15岁临池学习书法。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经多方拜师,并发奋自学。刻苦钻研,广有收益。初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教授王春林发现,收其为徒。后师从中华文化学院中国花鸟画研修院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华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书画家徐湛先生。

中国当代水墨泼彩表现主义艺术家

        在名师的指导下,徐淑芬画技提高很快,她的工笔牡丹,其作品力求精湛,在绘画过程中,总结了名师大家的艺术特点,使所绘牡丹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气韵生动,画面宁静、清新,内容丰富、含蓄,格调高雅、超凡脱俗。而她的写意牡丹,则是大气磅礴,富贵高雅,灵动飘逸。她的每幅作品都富有时代生机,给人带来精神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徐淑芬画画多在意境深远、含蓄上下功夫。她追求想象中的,心灵所向往的,以至梦中所呈现的最美好的东西。她用这种激情去创作,使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充满浪漫的诗意,以求达到以物传情、借物抒情,寄托人间真情的崇高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除去写意花鸟和工笔画,她还广泛涉猎山水绘画创作,在长期的创作中,徐淑芬表现出的是对传统绘画精神与趣味的高度尊重。她对传统山水画的技术美学有着较深的领悟,这使得她在表现山石、云水、树木等景物时的一点一墨、一招一式,皆中传统,不失基本规矩,从而获得笔与墨在形态趣味上的纯正中和。徐淑芬作画法度严谨,气魄开张,传统文人画的那种“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形式主义笔墨,在她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她似乎在潜意识中,传承了五代两宋院画的格物精神,先入其形质,再出其气象,在精致周到的造像格局中,求得自然万象的气质精神,这可以看出徐淑芬在诸多传统绘画形态的选择上的“心志”之高远。

        徐淑芬说;中国画中的色彩山水画家当推刘海粟、朱屺瞻、林风眠、石鲁等大家,他们援引西方绘画的色彩融入笔墨结构,从而形成了一个与传统青绿山水画有别的新的色彩山水画格局。这是一个新传统,其中林风眠的色彩风景,就备闷凯是一种彩墨绘画格体,与传统完全不同了。到了二十世纪晚期及当今,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又出现了另一种面貌,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色彩山水,其主要特征是“墨、色”相和,那么现在的格局则是“形、色”并构,当然,这是当代水墨画多元形态中的其一色彩表现。

        徐淑芬的山水画即是“形、色”并构型彩墨山水,其笔墨直接为物象造型服务,笔墨形态即物象形态,色彩与物形形成统一的表述语言,色与形不可分。这也可以说是将宋代院体山水造型理念与当代色彩观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方式。徐淑芬从发掘中国古典绘画的传统色彩入手,参合西方现代美术色彩观念及构成理念,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彩墨艺术面貌。其作品将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与现代性色彩巧妙地结合,注重色墨交融、点线面的构成和色彩情感表达,用笔灵动,个性鲜明、构思精巧、画面清新富丽,艳而不俗,富有阳光感和生命意识,现代彩墨是对中国画的创造性发展,是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重要艺术方向,呈现出活力勃发、张扬个性、积极进取的当代文化价值取向。

        色彩是徐淑芬重要的的艺术表现语言,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色彩构造基本上都是依物象而存在。她的用色技巧基本是平涂加晕染,其妙处是能使色罩卜彩显示出层次的厚度和交互的变化,最终使色彩凸显出一种氛境。如果剥开其附着的“物形”,色彩自身亦能显示出一种合理完整的结构,虽然,画面上各种物象自有一种自为的笔墨结构,但使得物象结构获得厚度与气质,并最终使整个画面显现出意境的因素,则是色彩的作用与力度。

        以画品,观人品,徐淑芬在画坛上辛勤耕耘三十多年,她得名师传授,走临摹、写生、创作并重的道路。勤奋好学,不畏艰苦,耐得寂寞,坚持不懈,始终把民族优秀传统绘画作为基础,并全身心的投入大自然中吸取源泉,捕捉灵感。从大量的写生中提炼,升华,将自我情感融于自然,从而在创作中得以体现。她说:“创作是画家的根本,一个画家不在创作上下功夫,就不会有自己的感受,形不成自己的风格,更没有自我,作品也不会生动感人。”

        徐淑芬还认真读书,刻苦研究,奇思妙想,破俗求异,将中国画净化、诗化、拟人化,用情人的眼去观,用情人的心去想,去发现国画本身之美。这种充满爱心的交流是创作激情和艺术成功的保证。

        看徐淑芬的画,是一种语言,是那种静静的说给自己心灵的语言。这种语言,是谦和的、是素朴的,是纤柔的,是温暖的,它像禅院里空空回荡的木鱼声,像老僧悠扬沧桑的诵经声,像春水漫过河滩的汩涌声……

        徐淑芬的绘画语言,是从心灵中升腾起来的。当然,这样的升腾,毕竟要有某种触动、某种感悟、某种愉悦。徐淑芬在行走中,拾取大地的鳞片,她能发现那些细微的代表自然万物纤毫的器官,发现它的内蕴和深藏的秘密。于是,形于她画笔一端的,往往都是她的心跳和呼吸纠结的情思,在审美价值上追求高格调、高境界、高品质,形成清新灵动、气韵传神的艺术风格,极具形神兼备、赏心悦目的艺术魅力。(本刊编辑). 徐老师微信号:13264211952

中国当

1.黄宾虹
黄宾虹,原来自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意急待耐井照去财次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360问答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业修按马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编还算干宽吸乙故。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煤马染格宪先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再临转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快见田川湖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快提效溶用仍式紧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湖当销自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2.齐白石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轴极溶神律同免探久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派稳几杨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革、中央美术学院名底六法限养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通补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维首服小员可核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指轮照尔次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权饭争李为、汉印、汉碑额,单刀直下,豪快有力。书学何子贞、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谶》、《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绘画在陈师曾支持下有“衰年变法”,在博大与精微之间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绝唱”的“好文章”。

齐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3.徐悲鸿(18本95—1953)是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给推维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4.张大千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崇尚创新,建树良多,创造出用笔有直有根、有折有圆、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万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画受陈老莲影响而又能脱变运用,自成一格。用笔洗炼,着重气韵,达到搞洒入神的效果。他的画法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意境深道,绘出神仙般画幅,令人陶醉。著作尤丰,有《傅抱石美术文集》等数十种著作行世。影响至为深远

6.潘天寿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 ,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7.林凤鸣
林凤鸣,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8.吴冠中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quot;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个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东西艺术交流的向前发展。 吴冠中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转)

8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