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歌剧的发展历程(西方音乐

人类已经迈入一个新的世纪

回顾过去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问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即便是现在,我们也能从回顾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西方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西方歌剧的发展

(一)

1909年在20世纪音乐史中或许是很重要的一年。

那年8月,勋伯格完成了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

无调性音乐语言显得夸张、怪诞,是与世纪初流行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流派相联系的。

表现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用极端主观的方式,把内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音乐的实验非但没有降温,反棚扮族而愈演愈烈。

不仅流派繁多、风格各异,参与人数亦大为增加。

1945年以前,进行音乐实验的只是少数作曲家;1945年以后,继续按照传统风格写作的作曲家成为少数,出现了一大批以进行各种音乐实验闻名于世的作曲家,如梅西安、布列兹、施托克豪森、凯奇、卢托斯拉夫斯基、潘德雷茨基、诺诺、亨策、利盖蒂、吉纳斯特拉、贝里奥、克拉姆等。

他们离开19世纪浪漫主义传统已经很远,却代表了西方音乐发展的主流。

在这纷繁杂多的现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战后的新音乐主要集中(不是惟有)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序

(三)

对于”新音乐”的各种看法,可以大链弊致归纳如下:

1.新音乐最终是会被接受的,只是时间而已。

就像西方历史上中世纪的”新艺术”(Arsnova)、文艺复兴时期的”新音乐”(NuoveMusiche)、古典主义早期的”华丽风格”(goutgalant)一样,一开始,也不被普遍接受,但逐渐地,它们就站住脚了。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从一个音乐时代转向另一个时代,总是伴随著进步人士的主张和保守阵营的反对意见。

“当蒙特威尔第从文艺复兴时期风格逐渐向早期巴洛克风格发展时,当时的评论家对于他使用没有预备的不协和音,就发出警告,认为这是一种”最危险的革

(四)

70年代以来,严格地说,60年代末以来,作曲家们很少再固守什么教条,忠实于某一特定流派,达姆施塔特(暑期班)独领 *** 的时代过去了。

不少作曲家继续运用以往的音乐语言写作,各种流派和风格仍然存在。

与此同时,出现了新的动向,即一定程度的所谓”回归”现象,传统又受到重视。

例如,50年代时,威伯恩是那么受人推崇,而同属新维也纳乐派的贝尔格却因为他的作品更多的结合了19世纪浪漫主义传统而显得”陈旧”,如今,当传统再次受到重视的时候,贝尔格又变得”新鲜”起来;美国作曲家巴伯,曾被认为是一位守旧的浪漫派,如今,也被当作”先知缺绝”受到重新评价

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1066-1750),他的发源地是意大利所以当时的歌剧主要以欧洲歌剧为代表,一般认为欧洲歌剧产生于16世纪末。

第一部被西方公认的歌剧,是在人文主义影响下,在1599年由佩里创作的《达夫尼》但是最后由于乐曲丢失 也有人把佩里在1600年为庆祝亨利四世婚仪而写的《优丽狄茜》做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剧。

由于公众对歌剧的欢迎,1637年威尼斯创设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剧院。

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歌剧是1607年蒙特维尔第创作的《奥菲欧》作者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和展现矛盾。

在他的歌剧里,独唱,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为剧情服务。

并为次种歌剧的体裁起了奠基性作用 ,所以蒙特威尔第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再次同时威尼斯歌剧学派正式兴起。

并在1637年威尼斯开放了第一家公共歌剧院—圣卡西亚诺剧院,使得这门艺术走出了少数贵族门槛。

进入了平民的生活当中,从此歌剧被搬上大舞台,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和了解他,并有了他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

同时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威尼斯前后开放了十几家歌剧院,为歌剧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平台和空间,也预示着歌剧爱好者之多,他已是世界人民正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了,所以当时有一大批有才华的作曲家拼命的创造歌剧,比较有名的有切斯蒂、卡瓦利等人。

这样为世界歌剧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当时的剧院虽然比较奢华但是开始运用灯光和道具,在一定程度上使歌剧院正式成型并更好的为歌剧的发展所服务。

在此同时的17世纪中期,出现了以A·斯卡拉蒂为代表的那不勒斯学派,并统治了意大利乐坛和欧洲舞台近一百年。

这个乐派特别注重在歌剧中发挥人声美的作用,使声乐独唱水平空前提高,更加强了歌剧的主调风格。

当时的咏叹调已固定采用A—B—A的反复三段体形式,在第三段重复第一段音乐材料时,歌唱者可以随意炫耀自己的歌喉,在重视人声的同时,也重视器乐的独立表现,根据剧情给于相同的配乐,并首创了歌剧启幕前的器乐合奏—序曲由快—慢—快三部分组成。

他树立的这种歌剧典范形式,被称为意大利正歌剧(opera seria)。

但是由于过分对人声的表现,歌剧本身空洞单调,形式趋忽略内容的倾向,所以最终走向了衰败。

至于罗马歌剧,由于处于罗马教廷的心脏地带,教会的保守势力对其百般迫害,最终地内禁演歌剧,从此罗马歌剧也一蹶不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歌剧将没落将在世间消失,而是歌剧又以最新的新式最适合当时社会潮流的新新式依然屹立与世界艺术之林。

就在意大利正歌剧和罗马歌剧衰落的同时具有民族性质的歌剧兴起,如在德国和奥地利,涌现出了一批歌剧作家,如莫札特、韩德尔、贝多芬等,主要作品有《魔笛》、《费加洛婚礼》、《唐璜》、《费德里奥》《月球上的世界》等不朽之作。

在英国也出现了向《狄多和伊尼阿斯》和《乞丐歌剧》的优秀歌剧,特别在法国出现了向古诺、比才、托马、马斯奈(Jules Masse)、德布西、拉威尔等优秀的作曲家。

同时兴起了喜歌剧和大歌剧 并留下了永远不朽的《乡村卜者》 《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和《安娜.波莲》等让世人惊叹的作品。

这一切都为歌剧的整体发展和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当时法国的歌剧就加入了传统的宫廷艺术—芭蕾舞,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歌剧同时也给歌剧注入了新活力。

就在意大利正歌剧和罗马歌剧衰落的同时,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也经过百年的发展了,其中一些华而不实的弊病逐步显露出来。

歌剧在100年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也在这百年里起了变化有了提升,所以以往那些不变的故事在没法留住观众的眼球了,歌剧急切的需要做出改革,所以一些有识士开始了改革的尝试。

拉摩算是改革的先行者,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是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他的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美的伟大原泉,在次基础上各地也在对歌剧悄然的做出改革,一些有才华的作曲家也在尝试着对歌剧作品的新新式进行创作。

同时格鲁克对老式歌剧做出了大胆的改革,删除了很多不利歌剧表现的东西,使当时改革后的歌剧为之一新,并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歌剧发展,其中罗西尼、瓦格纳等作曲家一直在此影响和启蒙下进行着创作和发展。

此后在歌剧艺术的舞台上有涌现出了很多有贡献的作家如威尔第和普契尼等,他们用他们特有的才华对歌剧进行了不同的改革,使之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歌剧从起源到现在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新式繁多大小不一,他的发展历程是坎坷的,但是他给人类带来的是无尽的精神享受,虽然在当今社会中各种新型艺术对歌剧的冲击很大,歌剧的爱好者也在越来越少,但是我还是相信歌剧还会以他独有的魅力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重新占据每个懂音乐和爱音乐人的心。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

1、威伯——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
(1)生平简介:威伯(CarlMariavon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歌剧的先行者。和许多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威伯是一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在德国浪漫主义歌剧舞台上发挥了他的天赋之才,同时又是一位评论家、作家。威伯的音乐菜浓爱误虽银创作领域很广,其最著360问答名的代表作体现在歌剧和钢琴作品两方面。(2)代表作品: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等,钢琴曲《邀舞》等。
(3)艺值犯划氧块运苗极丰术成就:①《魔弹射手》的诞生(1821年首演于柏林)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开始,指远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威伯也被誉为西欧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②威伯的《魔弹射手》使德国歌剧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影响,它的特点在于:吸收了德国歌唱剧的特征,用说话代替宣叙调,咏叹调中常渗透着民谣素材,音乐描写着重于渲染气氛,富有浪漫的幻想性。歌剧序曲与剧情联系紧密,而且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这些特征为瓦格纳的歌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③《邀舞》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中的一首杰作,乐曲描绘了舞会前相互结识、交往、邀舞的生动过程。这首钢琴作品后由富孩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曲,得到了更广泛的际方连绿方离死买流传。
2、瓦格纳——浪漫主义歌剧的改革者、乐剧的倡导者
(1)生平简述:瓦格纳(Wagner,WilhelmRichard,1813-1883),德国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哲学家。在德国音乐界,自贝多芬后,没有一个作曲家像瓦格纳那样具有宏伟的气魄和巨大结的改革精神,他顽强地制定并实生际精误境顶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改革歌剧、倡导乐剧,从而奠定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同时,在世界音乐史上也几乎找不到像必短声负括衣密初罪过家瓦格纳那样,在世界观、创作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音乐家。
(2)主要作品:他创作的主要领域是歌剧,包括《尼伯龙根的指环》(《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汤豪瑟》、《黎恩济》、《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另外还有管弦乐曲《浮士德序曲》等。
(3)艺术成就:①对传统歌剧进行了彻底的改革。他在改革中实施了“整体艺术观”、“无终旋律”以及“主导动机”的手法,并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坚持音乐必须服从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改拉胶纪标巴所农组革后的歌剧被称为端术延乐剧(DasMusikdramA.。②创作了《尼尼胜请助苗想合伯龙根的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等划时代的经典乐剧,使浪漫主义歌剧发展到顶峰。③扩大了歌剧中管弦乐队的编制(三管制或四另京并引班航世愿座冷管制),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改变了传统歌剧将乐队当作“巨型吉它”,使其处于人声伴奏状态的做法。他抓住了乐队的表现特点,通过“主导动机”的运用来阐述戏植田束明关剧内容,使乐队成为表达剧情内容的有效工具。④建立半音化和声,淡化调式调性,创建了“特里斯坦”和弦,对20世纪音乐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附相关概念注解:
(1)整体艺术(Das种少拿达之带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未来艺术作品》中,针对戏剧作品提出的概念,认为音乐戏剧应该兰仿照古希腊艺术,成为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精乱马从备业奏接文践建筑等的综合体。则国音效广七发破(2)乐剧(DasMusikdramA.:1848年瓦格纳在他的《罗恩格林》问世之后,用乐剧指代他的歌剧。乐剧将文学与诗歌、历史与神话、舞威敌她台与建筑、音乐与戏剧创作融为一体,是一种整体性的戏剧艺术。
(3)无终旋律(unendlichMelodiE.: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采用的音乐手法。在戏剧中,音乐自始至终不停顿地向前发展,取消了传统歌剧中割裂戏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没有咏叹调、宣叙调之分,声乐富于朗诵性,在叙述的同时也带有抒情性,这种不间断连贯发展的乐剧音乐形式被称为“无终旋律”。
(4)主导动机(DasLeitmotiv):也称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如歌剧、舞剧及标题作品中,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情景或情感,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片断,被称为主导动机。主导动机具有标签和符号的意义,1877年沃尔错根从主导动机的角度研究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众神的黄昏》后,人们才开始用Leitmotiv这个词。

15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