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茅盾散文《雾》的资料

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辩旅薯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 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 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茅盾写过一些纯粹的散文,但都不是文本意义上的散文,而是散文诗,如《虹》、《雾》、《雷雨前》、《叩门》、《白杨礼赞携者》、《黄昏》等。茅盾把它当作散文,没有把它作散文诗看待。其实这些作品的散文要素很不齐全,而诗的特征镇吵却比较明显,应当看作是散文诗的。
茅盾的《雾》写于1929年,是茅盾在大革命失败后,于1928年7月悄然来到日本之后写的。茅盾当时在国内已是出了名的人,中山舰事件时他在广州,蒋介石叛变革命时他在武汉,是被反动派早已注意的目标。茅盾悄然来到日本东京,立即就有日本特务盯住了他;第二年茅盾到京都旅居,一路上都有便衣特务陪同,住在京都亦是如此。
茅盾写这首散文诗时是12月时分,正是日本多雾也是多风多雨的季节。所居的环境,如诗中所写:屋子后面有个窗,可以看得见远处的山峰,也不是什么高山,但并排有五六个。但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在写实景,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十分隐蔽的思想感情。作者自己曾说:“这篇散文用象征手法,表示我对时局的看法和我当时的情绪。”(见《新文学史料》1981年第2期,茅盾文章《亡命生活——回忆录之十一》)
“雾”作为景语,也作为意象,贯串全诗:“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晨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稍远的电线杆也躲得毫无影踪”,“渐渐地太阳光从浓雾中钻出来了。那也是可怜的太阳呢!光是那样的淡弱,随后它也躲开,让白茫茫的浓雾吞噬了一切,包围了大地。”在这几个对“雾”的描写语句中,“遮没”、“什么都遮没了”、“吞噬”、“包围”等意象显得特别突出,好像有一股十分强大的力量,要遮没一切,包围一切,吞噬一切,所以“我诅咒这抹煞一切的雾!”作者把强烈的主观感情与具有象征意义的景象融合在一起,表达了隐蔽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主题,作者用“雾”来象征当时的险恶时局是非常贴切的。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到1929年12月,这种白色恐怖并没有减弱,只是方式有所改变,狂风暴雨般的大屠杀有所收敛,转而用封锁、孤立、收买、软化、窒息等方法来消磨一些革命者的意志,或者造出种种假象,使观望中的人更加迷惘惶惑。作者说:“我自然也讨厌寒风和冰雪。但和雾比较起来,我是宁愿后者呵!寒风和冰雪的天气能够杀人,但也刺激人们活动起来奋斗。雾,雾呀!只使你苦闷,使你颓唐阑珊,像陷在烂泥淖中,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它道出了作者当时的苦闷心境:到前线,到血与火的战斗中去拼杀,总比在这种不死不活的沉闷雾气中被包围被吞噬要痛快得多。现在是“满心想挣扎,可是无从着力呢!”

最后两小段是这一层意思的深化,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它依然遮抹一切,只是不是雾样的罢了。这说明时局起了些微亦化,但并不改变他们包围一切吞噬一切的本性。反革命的高压是消灭不了革命者的。红鲤鱼的轨外行动,划破了死一样平静的水面。它表明在严密的雾障雨遮中,是有人不堪沉闷的压迫,而敢于向这吞噬一切包围一切的恶雾发起冲击。最后,作者以渴望战斗的心情结束全篇:既然没有杲杲的太阳,便宁愿有疾风大雨,很不耐这愁雾的后身的牛毛雨老像帘子一样挂在窗前。仍是用象征手法,所表意思十分含蓄。
茅盾的散文诗和散文,十分注重思想内容,比较准确地概括出我国当时的时代特征,善于运用象征手法,诗中意象多寓现实意义(如雾、白杨树、大雷雨等),含而不露,但并不晦涩,能让读者探究到作者的深深用意,茅盾的散文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语言典雅,行文章法严谨而不失自然舒放,经得起反复推敲。

结合《蚀

茅盾较多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小说

茅盾的创作从他的第一部作品起就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扬阻季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物形象的典型化。茅盾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按各自阶级(典型的共性)的和个人的性格,以及告活贵专特有的方式活动着,例如《蚀》三部曲中的方罗兰始终动摇于左右之间,找不到奋斗目标的困惑;章秋柳杨的热情追求失败后的放荡、颓废,《子夜》中吴荪甫的奋斗、挣扎、失败;冯云卿的投机、取巧、破产;赵伯韬的勾引、预谋、取胜。他们的命运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更是他们阶级的必然命运。因此,这些人物都是典型的。对次要人物的塑造也带有很大代村续帝的典型性,象《子夜》送低著管门那金止中描写了吴太爷进城“风化”,正象征着旧中国封建的“古老的僵尸”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风化”了。
②描写手法的多样化。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茅盾主要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善于捕捉人物的一刹那的内心活动来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时服轻游约还巧妙运用典型细节,使著破继备房良入成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子夜》里使吴少奶奶梦断魂游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那朵枯萎的玫瑰,这两个细节曾多次出现,对进一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起到了强化的作用。
③语言的丰富多彩。茅盾的作品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石伤件换剧注拉夜纪列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教增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结构的宏大严谨。作者的作品,都是亲身经历了纷纭复杂的帮与派存官整胜为全升社会实践后,有感而发的。《蚀》的创作只是一个起点,这种艺术特征在《子夜》等后续的创作中得到了更清晰的显露。《子夜》展示了中国30年代的社会画面席促,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这三条线索由于杂混零信时击输其联系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显得宏大,但同时又系于吴荪甫一正规流更烈人之身,多方展开,因而又显证率条叫调田苗通争县得严谨。

3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