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他把一生,过成了诗

17岁,当我埋首于各科试卷与烂俗的流行歌时,他已经是一个扬言要杀死上帝,放弃大学,酗酒吸毒、参加巴黎公社热爱反叛与斗争的无政府主义者。

两年后,也就是在他19岁的时候,他发表了两部诗集《地狱一季》和《彩图集》,一跃成为法国著名诗人,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以及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作品是什么

然后他退出文坛,在剩余的17年里做过监工、咖烂野啡出口商、摄影记者、勘探队员、翻译、军火商等,然后死于劳累与肿瘤。

终年39。

把一辈子过成波澜壮阔的史诗,就是他。

在读《兰波作品全集》前,我在阿丁的文章里看到过他对兰波的评价:有一天,有个人把一本兰波全集扔给了我,从那以后,我就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做一名诗人。(因为无法抵达兰波,遑论超越。)

同样,村上春树在读过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后,就摁下了心里写作的念头,当然,多年后他又拿起了笔写下了《且听风吟》。

意思是说,好的作家是会给人一种绝望感——有他们在——我还有写的必要吗?

《兰波作品全集》 ,共分六部分,诗歌,《地狱一季》,《彩图集》,日记体小说,残卷,以及书信。

读兰波的诗,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也许就是这些诗的原貌,总会蹦跶出宏达的叙事和陈旧的形容词,譬如鲜花,大地,自由,世界,圣像,鲜艳的,洁白的,纯真的,等等。很少有触动我的诗句,偶尔遇到“你的小脸冻了我一下”或“我的客栈就是大熊星”便如获至宝,但还是缺点什么,以为阿丁当年的审美判断亦不过如此。

但是,当我打开《地狱一季》的第一篇时,我就知道我错了。如果我15到18岁的那些年,读了《地狱一季》,也许我也不会提笔写诗,那些幼稚烂俗的东西,羞愧。

兰波写到:

19岁的你,是不是也会困惑不知去哪,也不知为何而去。想着深入这世界,去探求,去寻访,去追索,去叩问,却易疲倦,易生厌,易拒绝,内心炽热又总觉无处不是枷锁和围墙,于是困顿在自我的精神和麻痹中,生死不知,未来不见。但我们总归是要坚强,这坚强的边界是有所畏惧,倘无所畏,人无异于一具僵尸。

兰波的这句诗倒也契合现在一片鸡汤盛行的世界。

我喜欢这句,从句法的角度来讲,开满“伤口”,以伤口喻花,本已超俗,兰波神来之笔,伤口处要刺满“花纹”。花纹让我想起刺青刺青以针沾墨侵入肌肤,态饥败喊度更为决绝。如果他说给自己浑身盛放花朵,那么此句意境即无,恰恰是一个“刺”,对应“伤口”,“开满”对应“花纹”,生出无限疼痛,无限美感。

《地狱一季》是最让我惊喜和羞愧的,惊喜于19岁的天才在与上帝和苍穹对话的语录中,闪烁着矗立在神庙之上、植根于泥泞之间的深思与呓语;羞愧于同样19岁的自己,除了三尺书卷十米课本,根本无法做到兰波这样“卸下一切重负”,并“清醒地认识自己辽阔的纯真。”

在其他的诗集、日记、书信中,也会看到兰波温情的一面,如《彩图集》中的两句:

很可惜,在19之后,他放弃了文学创作,不过这也是他的傲慢所在,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写完了他想说的。剩下就是生活,泥泞,鲜花,流浪和战争。

不得不提一下“书信”的部分,兰波提到了关于诗人的界定与所指。

他认为,诗人应该是一个通灵者,他们必须经历各种感觉的长期、广泛的、有意识的错轨,各种形式的情爱、痛苦和疯狂,诗人才能成为一个通灵者,他寻找自我,并为保存自己的精华而饮尽毒药。

诗人是真正的盗火者。

盗火者的故事众所周知,即普罗米修斯,为给人类带去火种,而被钉在悬崖,受日晒风吹,雷打电击,鹰吞心肺,但他甘愿领受这一切。真正伟大的诗人何尝不是这样在肉体与灵魂的缝隙中跳舞的先知。

兰波半生漂泊,扛过枪,打过炮,走过私,穷枯纯苦到啃食空气与岩石聊慰饥渴,痛苦到膝上肿要截断肢体,漂泊一生,浪荡一生,他说,他死于疲惫。他说,他的生活索然无味,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他在同时代的普遍精神中觉醒,界定着许多未知,也界定着诗歌的边界与可能,他叫兰波,他从17岁到19岁正式进入文坛,留下不多的作品,然后迅速撤退。

他把一生,过成了诗。

推荐一点象征主义的文学作

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360问答尔的诗集《恶之花》魏尔兰的诗作亲切自然,韵律之美妙在象征主义诗人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品还包括《三年以后》(1866)、《白色的月》、《狱中》等等。兰波因《醉舟》一诗声名大噪。们定已害在这部诗中,诗人自比一只无舵无锚的醉舟,在大海上随波逐固免流,无所羁束。诗风诡谲绚烂,是象征主义诗歌中的精品。在另外一首著名诗歌《母音》中,兰波用五种不同的色彩象征法语的五个元音字母,然后通过具体的描绘把形状、颜色、气味、音像和运动等因素交织起来,以求实现“通感”的境界。此外,散文诗《地狱一季》也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之作。 马拉美的理论具有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的色彩。他在理从光充压论上建树颇高,被同代象征主义诗人誉为领袖,而他立本人的诗作却并不多。比较有包组自日办助达采易达值代表性的包括收录在1887年出版的《诗集》中的《天鹅》,以及历时二十余年而未完成的《海洛狄亚德》。然而马拉美最著名的作品却是写于1876年的《牧神的午后》。这首诗后来经音乐家德彪西为之谱曲而广为传播。诗歌根据希腊神话中牧神追求水中仙女的故事写成。后期象征主义

瓦雷里、里尔克、叶芝、艾略特 等人的作品你可以自己选择的看。

24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