鳟鱼 音乐特点

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歌曲课堂设计

一、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肢判纯社》出版的《音乐鉴赏》教材,第九单元第十六节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
二、教学对象:高一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舒伯特的三首艺术歌曲,让学生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2、聆听《魔王》《鳟鱼》《菩提树》,感受并体验三首歌曲的不同情绪,能够随音乐哼唱、理解、记忆音乐主题。
3、知道“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音乐知识。
4、通过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尝试创作和表演的综合活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聆听《魔王》、《鳟鱼》及《菩提树》,感受并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认识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初步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
2、掌握有关“艺术歌曲”、“声乐套曲”的基础知识,并初步认识、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重要的代表作品。
五、课前准备
1、提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有关舒伯特的简介及其代表作品。
2、联系好多媒体课室,教师准备图片、音响、影像等有关的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教学内容。
3、以小组为单位就坐,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六、教学方法:听赏法、讲授法、启发法、引导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家熟悉的《摇篮曲》,通过提问引出作者舒伯特。
2、作者简介并了解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年代划分
3、歌曲欣赏
(1)细听《魔王》
A、听赏作品,了解故事内容。(这是一首戏剧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情绪紧张,其中有四个角色,分别是叙述者、父亲、儿子和魔王。)
B、阅读教材第116页后提问:
a、歌词是谁的诗作?(歌德)
b、反应什么内容?有几个人物?(叙述者、父亲、孩子、魔王)
c、什么乐器伴奏?(钢琴)
C、再次听赏。师生互动:请三位同学合作,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在听《魔王》的同时,将歌词朗诵出来。朗诵时,请尽量将每个角色各自不同的语气、心情表现出来,体会一下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气氛。
(2)粗听《鳟鱼》
A、作品讲解并分段赏析
B、听后提问:
a、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b、诗人是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补充。第一段叙述天真活泼的小鳟于在清亮的水中嬉戏;第二段叙述渔夫要向小鳟鱼下毒手,作者期望河水清澈以免小鱼遭殃;第三段转到小调性上,情绪有些暗淡,叙述渔夫把水搅浑,冲顷并且钓起了小鳟鱼;最后有回到大调上,表现作者对鳟鱼的同情及激动的心情)。
(3)粗听《菩提树》
A、介绍并听赏《菩提树》,让学生体会那抒情朴实的旋律和亲切的感情(请学生说说听后感)。简单讲解“声乐套曲”。
B、聆听《菩提树》后提问:
a、歌词是谁的诗作?(缪勒)历咐
b、反应什么内容?(流浪汉的心情)
c、什么乐器伴奏?(钢琴)
C、学生互动:说出所知道的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门德尔松《春之歌》《纺纱歌》《摇篮曲》;肖邦《革命练习曲》《小狗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春之声》;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等。)
D、知识扩展:什么是“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1).艺术歌曲:是由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根据文学家诗作而创作的歌曲,多为独唱曲,一般都有精心的钢琴伴奏。对演唱技术有较高要求。
(2).声乐套曲:是由若干首内容有某些关联的声乐曲组成的套曲。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或小组唱,有乐器伴奏。它源于16世纪的牧歌。歌词多描述个人生活感受和内心体验。
(4)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聆听、赏析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我们能体验、感受到音乐的情感特点,认识到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并能初步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征。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认识到舒伯特把钢琴伴奏作为艺术歌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从而形成了奇特的钢琴与人声的二重奏。舒伯特为艺术歌曲所作出的辉煌贡献,不是我们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能够完全解读的,还需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去品味和领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5)、教学反思
从课堂反馈出的结果看,由于各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表现实践活动没有固定模式,另外作品内容比较多,要将这些作品压缩到一节课当中,教师就要从中挑出作品的精华来讲,或只注重某一小作品作为重点来详细赏析,所以这堂课我安排了细听和粗听,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风格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为某种艺术表现的目的

33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