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时期音乐特征

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普遍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就是的“浪漫主义”。它是一种“势如破竹的、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式的运动,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横扫西方文明。”(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般指1830—1850年代的创作,而音乐的浪漫主义稍晚于文学,并且延续的时间较长,可以说浪漫主义在音乐的领域里,基本上贯穿整个19世纪。我们说:浪漫主义不仅是一个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的问题,而更是一个内容复杂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问题。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形成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它的奠基者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德国作曲家韦伯。前者的创作是抒情歌曲、交响乐、室内乐等,后者则主要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歌剧作曲家。

浪漫主义时期长笛协奏曲的发展

1830年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促使各国任命革命意志的奋发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形成了进步的浪漫主义思潮的高涨,出现了法国的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德国的舒曼、门德尔松和波兰的肖邦等作曲家。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征。浪漫主义的艺术侧重感情,理性属于次要地位,对整个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都通过个人的主观感觉来表现。因此,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就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反映了纯主观的个人感情,但也有一定的社会典型性。

下面我将具体谈一下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特点:

对音响、音色的追求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特点。浪漫主义时期讲求音响的丰满、和谐、充实、舒适;而且要求色彩性强,无论乐器还是人声,都追求新的音色。到浪漫主义末期,管弦乐队的人数一般达到一百人;铜管、木管、打击乐得到了更充分的使用,铜管增加了长号、大号、圆号和小号的数量也有增加;木管增加了低音巴松、低音单簧管、英国管,而短笛成了固定的成员。乐队的中音区乐器得到扩充。此外,有时还使用三角铁、竖琴等色彩性乐器。这是的乐队音响辉煌、宏伟。声乐方面,丰富的歌剧创作提供了多样的音色,男高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时游乐各种不同的风格,如活泼轻快、热情洋溢、充满感情的法国风格,强有力的戏剧性的歌剧男高音风格,歌剧中英雄性的男高音风格,呜咽凄凉的意大利风格,圆润伤感的俄罗斯男高音风格等等。

旋律的重要地位在古典全盛时期就已经显示出来了,到浪漫主义时期更加突出。
旋律的歌唱性、抒情性成了十九世纪浪漫风格的重要特点。在贝多芬时期,器乐音乐的主题与艺术歌曲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浪漫时期,情况不同了。舒伯特及其歌曲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的歌曲作品通过一些流浪者、失恋者、梦幻者及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可怜人,以自我感受的方式,生客地反映了他对黑暗社会的感受和痛苦梁锋。其中以声乐套曲《美丽的磨房姑娘谨渣郑》和《冬之旅》最为典型。这些作品说明了当时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歌曲创作的抒情性的典型特点。舒伯特的歌曲中旋律最有个性,也是他的作品最突出的地方,当然也是此时期的创作特点的一个体现。在风格上,他的歌曲旋律有浪漫主义的甜美和忧郁风格,如《流浪者》、〈你是安宁〉。这一点领导并体现了烂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在旋律上的一个特点。这种歌唱性的旋律贯穿了整个十九世纪,在大型交响乐和抒情钢琴小品,弦乐四重奏以及协奏曲等等各类体裁之中得以体现。

浪漫时期的旋律结构与古典时期有所不同。古典时期较多为平均、平衡、闭合,以进为主,若有隔音跳进或大跳,均要与其反向的级进进行相平衡,形成“拱型”结构,而浪漫风格的旋律则为了表情的需要。喜欢使用大跳音程,常常是六七度,甚至四个八度的大跳和许多增减音程的跳进。为了在乐曲中进行充分的展开,浪漫风格的主题旋律本身包含多种变化的可能性。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动机继承了贝多芬的传统,具有动力性和对比性。其器乐作品的旋律带有交响性的紧张度。甚至在歌剧中也得以运用。另外,采用它的旋律经常采用或模仿民族舞蹈的曲调和民间音乐的特点,构成不规则的句法或大小调音节交替等。

在节奏方面较古典时期自由了一些。最常见的是交叉节奏的使用。快速不规则的音响与稳定节拍的结合,以及两个或更多节奏型的同时使用等,都是这个时期节奏的特点。

和声调性方面。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中,和声的发展和变化十分突出。许多浪漫作曲家恰是以其和声的独特而显示出个性的。这是为边县丰富多样的情感所决定的,也体现欧洲文化及思维的特点。

通过调性上、音区上、和声上、的色彩性变化来刻画音乐形象,刻画个人心理状态的发展,这种力求多方面地刻画一个音乐形祥颂象的表现手法,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富有特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典时期不大使用不协和和弦,假使使用,也大多以功能的方式出现,如增强属主的紧张度,或在转调中使用。但浪漫主义作曲家却经常使用变化音及色彩和声。他们把不协和和弦提高到了协和的地位。浪漫主义时期还开始在三和弦的基础上,用三度叠置构成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后期则采用多种方式写出持续和弦,造成乐曲更强渴望的、寻求解决的效果。

在调性上,浪漫主义广泛使用十二个调,同时小调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提供了自由运用变化音的可能性,也使音乐具有了戏剧性。当时这个时期,仍然以主调为主,但复调也占重要位置,音乐有了和谐丰满、戏剧性强等特点

什么是协奏曲?协奏曲的特点是什么?

协奏曲音乐体裁天苦镇武量茶的一种。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欢概管讲病顶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倒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另有两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复协奏曲(或和双重协奏曲)、三件相同或不同乐器与乐队竞奏的三重协奏曲,单乐章的小协奏曲,乐队与乐队竞奏的控化的大协奏席推露头深食赵曲等。控化的协奏曲多用三乐章的套曲曲式构成: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360问答板。古典乐派及浪漫乐派的部分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多采用双重呈示部,先由管弦乐队演奏第一个呈示部,之后独奏乐器加入演奏,随后由独奏乐器为主演奏载盾又菜还根另一个内容不完全一样的第二期请磁染转短星温含个呈示部。除此外,在第逐完抓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再现部结束、分础结尾开始前的主和弦第二转位和弦后安插由独奏乐器演奏的华彩乐段,并用属几族伟凯一调严细总和弦上长时值的颤音过渡至管弦乐合奏的结尾。
协奏曲——Concerto,原意是竞赛。十六世纪意大协该优赶王标及利的协奏曲多指有乐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别于无伴奏合唱。十七世纪后半叶起,指由几件或一件独奏乐器,建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赛的器乐套曲。用几件乐器宪报喜者称“大协奏曲”。意大利作曲家托莱里和科莱里是大协奏曲的创始者。亨德尔和巴赫都作有大协奏曲。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就是大协奏曲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由一记半胞未笑上件乐器(有时还带有伴奏)与乐队竞奏的古协奏曲,叫做“独奏协奏曲”,如维瓦尔第材画边的协奏曲。
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以大量的创作—二十多首钢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长笛、单簧管、小号、移少针快突儿圆号等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确立了至今还被袭用着的协奏曲形式。这种协奏曲由一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素级支氢跳局县此迫业度的技巧性。乐曲讨案读汽叫这部林编你短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族曲式或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起初,华彩段由演奏家根据乐曲的基本主题作即兴发挥,到十九世纪后则由作曲家写成固定的曲谱。现代音乐家演奏古典协奏曲时所用的华彩段曲谱,是由后来的作曲家写成的。贝多芬为协奏曲形式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并使独奏部分与乐队部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交响性的发展,使协奏曲的思想性、艺术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都是对协奏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杰作。
浪漫乐派以及后来各国民族乐派作曲家的作品中,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难度的技巧性,整个乐曲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动力感和交响性。肖邦的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勃拉姆斯、帕格尼尼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成为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的珍品。李斯特把多乐章套曲的艺术构思集中凝聚起来,创造了单乐章的协奏曲形式,他的两部单乐章的钢琴协奏曲成为侩炙人口的名著。二十世纪以后,如苏联的格里埃尔的声乐协奏曲,则以人声与乐队结合而成。西方现代主义音乐流派的某些协奏曲,则更显出“浓缩”、简短的特点,“新维也纳乐派”韦伯恩以无调性的十二音序列形式写成的协奏曲,现今仍居同类型作品的“鳌头”地位。

协奏曲(concerto)在古典音乐作品里占有相当多的地位,此者通常在一般管弦乐演奏会的第二部分,是由一名或数名演奏家独奏,乐团作为伴奏,之前提到:作为一位独奏者他在一首曲子所扮演着重要角色,显现出这首乐曲的价值所在。从十七世纪末<协奏曲>的演奏方式转变成一小部分弦乐器作为主奏(称为concertant,soli),乐团其他成员作为伴奏(ripieno)的演奏方式为大家所接受,通常乐团的大小及主奏乐器都是随着演奏乐曲而改变,并没有一定的限制。
协奏曲(Concerto)由一件独奏乐器或一组乐器在乐队伴奏下进行演奏的乐曲。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有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以及中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和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之间有短暂的间歇。它的特点是独奏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在音乐进行中,独奏与乐队常常轮流出现,相互对答、呼应和竞奏。独奏时,乐队处于伴奏地位,会奏时,独奏乐器休止,完全由乐队演奏。古典协奏曲的奠基人是莫扎特。协奏曲一般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热情的快板,多用奏鸣曲式,音乐充满生气;第二乐章是优美的、抒情的慢板,音乐带有叙事风格;第三乐章是欢乐的舞曲,音乐蓬勃有力,活跃奔放。在第二乐章结束前往往加有独奏乐器单独演奏的华彩乐段,以表现高度的演奏技巧。在现代协奏曲创作中,也有以花腔女高音独唱(无词)与乐队的协奏的声乐协奏曲。

交响乐(Symphony)源于希腊语“一齐响”,是大型器乐曲体裁,亦称“交响乐”,系音乐中最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曲的产生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意大利歌剧的序曲以及当时流行于各国的管弦乐组曲、大型协奏曲等体裁有直接的联系。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四个乐章(也有只用两个乐章或五个乐章以上的),各乐章的特点如下: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结构,其音乐特点是快速、活泼,主调具有戏剧性,表现人们的斗争和创造性的活动。它强调不同形象的对比和戏剧性的发展,是全曲的思想核心。乐章前常见概括全曲基本形象的慢速序奏。在古典交响曲的这一乐章中,往往描写,人们闲暇、休息、娱乐和嬉戏等日常生活的景象,以及活泼幽默的情绪。第二乐章:曲调缓慢、如歌,是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采用大调的下属调或小调的关系大调。它的曲式常为奏鸣曲式(可省略展开部),单、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等,具有抒情性。第二乐章往往表现哲学思想,人道主义精神,爱情生活,自然风光等,其内容与深刻的内心感受及哲学思考有联系。这里突出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体验。第三乐章:中速、快速,可回到主调,常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为基础,采用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等,具有舞蹈性。第四乐章:非常快速,主凋多采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的结构,它常常表现出生括的光辉和乐观情绪,也往往表现出生活、风俗和斗争的胜利,节日狂欢场面等。它是全曲的结局,具有肯定的性质。因此,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思想内容最深刻、结构最完美、写作技术最全面而艰深的大型器乐体裁,它以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历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们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等为见长;它总带是有一定程度的戏剧性。交响曲虽在十六、十七世纪已形成了规范的基本格局,但十八到十九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为交响曲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使欧洲的器乐创作发展到了一个重要阶段,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驱。海顿确立了四个乐章的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编制理想的乐队组合方式,展示了多样的主题发展方法,使小步舞曲洋溢着民间的气息。他一生写了一百零四部交响曲,被誉为“交响曲之父”。莫扎特的交响曲,清丽流畅、结构工整,吸收了德奥歌剧的创作经验和民间素材,采用带有复调因素的主调风格和旋律化的展开手法,丰富了交响曲的表现力。他一生共创作交响曲四十九部,由于他创作的早熟,人们称他为“天才中的天才”。贝多芬在他的交响曲中浸渗了法国大革命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他用广阔发展的动机,自己以富于动力性的和声,扩大了展开部的内容,给结束部以充分抒发的余地,使奏鸣曲式成为戏剧性的形式。他用诙谐(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乐章,使终曲乐章成为全曲肯定性的结局,甚至在末乐章引入了合唱,这使他成为浪漫乐派的开路人。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巧上,贝多芬都是一位巨人。他的九首交响曲被视为交响音乐创中的“极品”。自十九世纪开始,经浪漫乐派、民族乐派、后期浪漫乐派大师之手,交响曲又有了新的发展。

如果知道一首曲子包括几个乐章,并对每个乐章的“风格”都有一个概念的话,我们就会知道曲子什么时候结束以及什么时候该鼓掌了!并不是所有的协奏曲、交响乐结构都一样,比如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不分乐章的,贝多芬第五交响乐的三、四乐章之间也是没有间歇的等等。

16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