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物名画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光线艺术赏析?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 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画作为宋代摹本,藏 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卷中的主要人物韩熙 载原是后唐进士,其父亲因事被诛,便投顺南唐, 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 受北方的宋朝威胁,一方面向北宋屈辱求和,一 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 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于是官居高职的韩熙 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醉生梦死的糊涂 人。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派遣画院“待诏”顾 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他的活动,命令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由此产生了《韩熙载夜宴图》这一传世精品。《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第一段:琵琶独奏。此段出现的人物繁多,场景复杂,床上的红袍青年是新科状元郎粲,端坐在状元左侧便是主人公韩熙载,弹琵琶的女子是教坊副使李嘉明的妹妹,李嘉明则在她左边并扭头望着她。长案的两端坐着韩熙载的朋友太常博士陈致雍和门生紫薇郎朱铣,另有宠妓弱兰和王屋山等。第二段:六幺独舞。描绘的是韩熙载站在鼓旁敲鼓。郎粲侧身斜靠在椅子上,一边看韩熙载击鼓,一边欣赏王屋山的舞技。旁边一位打板青年,应是韩熙载门生舒雅。还有一和尚,是韩熙载好友德明。第三段:宴间小憩。描绘的是韩熙载坐在床榻上,一边洗手,一边与侍女们谈话。第四段:管乐合奏。这个场景中韩熙载换下了正装盘膝坐在椅子上,并挥着扇子。五个奏乐人横坐一排,各有自己的动态。旁边一名打板男子坐姿端正,与富有变化的吹奏管乐的女伎们形成对比。第五段:宾客酬应。这一段描绘了宴会结束,宾客们陆续离去的场景。韩熙载站在两组人物的中间,伸出左手呈摆手状,在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中,隐含着韩熙载对生活的失望。这幅作品是绢本设色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以连环画的方式来组织画面。画面中主要人物韩熙载,分别在五个画面之中出现,每个场景的服饰、动作、表情都不尽相同,但他的形态与性格却都表现的前后一致。画面中的屏风和床榻,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起到了分隔画面,使每段画面独立成章;另一方面又把各段画面连系起来,使整个画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画面。作品在用笔设色等方面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用铁线描绘制,人物的衣纹组织的既严整又简练。人物服装用色大胆, 红绿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呼应,用色不多,但却显得丰富而统一。如果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服装上织绣的花纹细如毫发,极其工细。《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写实性较强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具、乐舞、衣冠服饰、礼仪等方面,是研究五代时期服饰、装饰等艺术风格的重要参照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服饰、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艺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韩熙载夜宴图》作品赏析【作品背景】:《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南唐著名人物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品,现存画作为宋代摹本,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内容】:画面表现了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在家里宴请宾客的场景。采用连环画的方式描绘 5 个场景: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宾酬。在欢乐的氛围中细致表现了主人公韩熙载超脱不羁而又郁郁寡欢的复杂内心。【艺术特色】:这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形式的作品,用连环画的方式来组织画面。采用散点透视,用屏风和床榻分割画面,人物位置排列错落却合理。以“铁线描”描绘,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工丽雅致, 有对比又有呼应,丰富而统一。【整体评价】:《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服饰、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艺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琴与画 |宋徽宗赵佶《听琴图》(古代抚琴名画赏析系列)

古琴,在古代是士人阶层人格与精神的象征,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 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普及流行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绝。历代名诗、名画中以古琴为题材者颇多,砚琴斋之前的推文对琴诗也有很多介绍。 其实,古代名画中与古琴相关的也非常多,接下来砚琴斋将陆续推出琴画系列,和琴友们一起寻找和品味以古琴为题材的古画。 我们首选的是最著名的宋徽宗的《听琴图》。 《听琴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7.2厘米,横51.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宋徽宗赵佶(1082-1136),为帝时不励精图治,惟穷土木,崇奉道教,任用蔡京、梁师成、李彦、童贯、朱勔、王辅等,时称六贼。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进教城汴梁,赵佶、赵桓、以及赵氏宗族、亲属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虏。后死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有为的明君,但在书法、绘画方面却有很高的造诣。这幅《听琴图》就是他的一幅优秀的人物画。 这幅画似乎可以从人物情态、松风竹韵和袅袅轻烟中,听到悠扬的琴声。有人认为,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自画像,听琴者中,红袍者为蔡京,青袍者为童贯。 画的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主人公背后,画松树一株,女萝攀附,枝叶扶疏,亭亭如盖。松下有矮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仅一几,几上置薰炉,香烟袅袅,似与琴音交绕,飘摇在松竹之间。 抚琴的主人公对面,设小巧玲珑山石一块,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一束,与图中三位主要人物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四角空间,像是另一位尊贵的客人。 除以上这些外,全画别无他物,但却让人很强烈地感受到画中一种典雅富丽的氛围,虽是抚琴雅事,又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相比。图中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经过作者精心剪裁,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 画中色彩的运用及人物表情的细腻刻画十分成功。画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黄冠缁服作道士打扮,面目儒雅疏朗。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完全陶醉在动人的琴曲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似乎被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虽也在听琴,却明显没有沉浸进去。 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抚琴人的黑衣,与两边听者一红衣,一蓝衣,单纯中富有变化,又透着典雅,与环境相得益彰。 作者用笔非常匀整细腻,人物衣纹的线条富有弹性,而且纤细匀净的线条尤其能够传达一种与古琴相符的清爽、纤劲之感。几竿翠竹虽小,却都是用双钩画出,笔笔细劲严谨。可见画家在这幅作品上是颇费苦心来营造这种和谐静谧的氛围的。 蔡京是宋徽宗的宠臣,宋徽宗的绘画作品上,常有他的题跋。宋徽宗崇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清人胡敬在其《西清札记》中提出,此画中作道士打扮的弹琴者就是徽宗,而红衣人正是蔡京。这幅画正上方的诗句“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便是蔡京的手笔,笔体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 现代人品评书画,往往说“书品即人品”,“书如其人”,但这样的评语用在蔡京身上并不合适。蔡京虽为人所不齿,但他的书法确有独到之处。他与当时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同为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史称“苏黄米蔡”,《宣和书谱》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如冠剑大臣,议于廊庙之上;行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如古今,鲜有俦匹。”这些评论虽然有献媚的可能,但《铁围山丛谈》所说“字势豪健,痛快视着”还是较为可信的。只是后世的人们恶其为人,连书法家的名号也不想给他,把“苏黄米蔡”中的蔡说成是蔡襄。 《听琴图》已臻于极为高妙的境界,又加上蔡京的题诗,堪称诗、书、画三绝。



490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